人物LOGO
搜索

震撼!你没见过的梅州老照片 重现百年前客家敬神风俗

观点 | 2015-7-22 10:00| 查看: 12402|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梅州老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风俗,有些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秆棚、字纸炉,还有一些虽然仍然存在,却日渐式微,比如笠嫲。下面就让我们从老照片中 ...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图库留存的梅州老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风俗,有些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秆棚、字纸炉,还有一些虽然仍然存在,却日渐式微,比如笠嫲。下面就让我们从老照片中找回沧桑岁月中些许记忆。

  敬神—敬伯公
   客家人口中的“敬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敬伯公(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等),二是祭祀祖先。

  
  福德伯公伯婆庙,摄于1904-1920年间。
   客家人对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神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称土地神“公王”、“社官”、“龙神伯公”、“福德伯公”等。“伯公”神位随处可见,伯公庙的对联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有些庙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仅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有些连庙都没有,干脆就是几块石头。

  
   老树下的伯公庙,树上挂着“有求必应”之类的牌牌,摄于1904-1920年间。

  
   榕树伯公,摄于1905-1930年间。
   伯公几乎什么都管,当地人口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都要求伯公保佑。逢年过节,乡里百姓必须叩拜邻近伯公。平时,小孩碰上病痛,经“查神”、“问仙”认定孩子“得罪”了伯公,例如孩子攀爬了伯公树或竹丛,又或戏弄过坛前的茶杯等等,为人父母者就要备斋果、香烛,到伯公前去叩拜,请求伯公宽恕孩子年幼无知,祈求孩子早日康复。家里买了幼猪、幼牛饲养,要到伯公坛前“祈猪福”、“祈牛福”,祈求伯公保护幼猪、幼牛顺利长大。到幼猪养成大肥猪出卖,或将老弱耕牛出卖后,要到原伯公坛前“酬猪福”、“酬牛福”。
  

  
   伯公庙,摄于1905-1925年间。
   山神伯公民间谓“后土”,其坛像一个小坟墓,设于祖宗坟墓两侧;民间在坟茔之旁立石刻“某姓山神或某姓后土”之碑,意即管祖坟一座山或一方土地之神。

  
  
   客家妇女在拜祭山神伯公庙,摄于1905-1930年间。
   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头伯公、水打伯公、井神伯公等都是水神的别称,只是供奉的位置不同而已。

  
   井神伯公之位,摄于1905-1930年间。
   田头伯公多安奉在田头、路旁,俗称“保禾苗”的“田头伯公”。

  
   摄于1905-1930年间,像 是田头伯公庙。
   显应伯公所奉是石头,俗称显应公王。俗民说,该公王要杀狗去祭才灵验。因为狗可避凶制煞。

  
   山顶上用粘土简易糊成、破泥缸罩着的伯公坛,似乎就是显应伯公,摄于1881-1906年间。撑腰伯公又称石古大王,多奉在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

  
   历史上,客家山区百姓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御乏力,因此到处设立“伯公”坛,寄望神灵保佑。敬神—敬祖先。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客家人把祭祀祖先也叫做“敬神”,祖先就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

  
   清末,梅州的客家人在清明节祭祖敬神,摄于1895-1907年间。

  
  清明节拜祭祖先,摄于1905-1930年间。清明节祭祖敬神,摄于1937年前。

  
   金罂—不能不提的客家丧葬习俗。说到客家人敬神敬祖先时,就不能不说起金罂(客家话音同“ang”)。客家人曾经是汉族中唯一盛行二次葬遗习的民系。客家人对祖先骸骨尊称为“骨金”,将装“骨金”的陶罐称谓“金罂”。所谓“二次葬”,是指“埋”跟“葬”分开。“埋”是先将逝者放入棺木,埋后数年,再捡出骸骨,洗净放入一个叫“金罂”的陶罐里,重新选风水吉地建坟,再次“葬”。有条件的人家将金罂葬入新坟,无条件建坟的则将“金罂”寄放在山间岩洞,或山间土坎上。如果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

  
   摄于1905-1925年间,阴城,寄放着众多的金罂。

   
  二次葬的第一步,埋着逝者的棺木,摄于1905-1925年间。
  
   二次葬的第一步,先用白酒将骨骸洗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装入金罂,盖内写上逝者世系姓名。在没有找到风水吉地建坟之前将金罂寄放在山洞内,修好坟后将金罂放入坟中。

  
   摄于1904-1920年间。
   二次葬的第二步,新建的坟,摄于1905-1925年间。
   字纸炉—已经消失的客家民俗。字纸炉,也叫字纸库、敬字亭,专用于焚烧字纸的建筑,或小塔,或小亭,或炉。过去曾广泛见于街头巷尾、村口庙前,如今已成为见证我们前人“敬惜字纸”的零星历史文物了。

  
   字纸炉,摄于1896-1903年间。
  
   “敬惜字纸”提醒人们对写有字的纸张要心怀敬畏,凡写有字的纸不能乱丢,更不能随意亵渎,要诚心敬意将收集到的字纸放在字纸库内集中焚化,然后,将字纸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静的山林。

   摄于1905-1930年间,树林中的一个小字纸炉。
  过去客家人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客家地区流传一首《敬惜字纸歌》:“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再置清静长流水,保尔福禄永无穷。”

   摄于1905-1930年间,山间的字纸炉。

  
   摄于1904-1920年间,字纸炉,两个箩筐用来收集字纸。
   笠嫲--曾是客家妇女的象征。客家人叫“笠嫲”,就是竹笠。过去客家人有戴笠嫲的习俗,最早还是客家妇女戴用遮阳避雨的。
 

  
   摄于1904-1920年间,带笠嫲的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戴的笠嫲,部分区域在罩沿上缝有轻飘的褶叠黑纱或黑布。

  
  
   笠嫲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外形有尖笃与圆顶之分。

  
   摄于1881-1906年间,水田里带着笠嫲的农夫在犁田。犁完田了。

  
   带笠嫲的放牛娃,摄于1905-1925年间。
  秆棚—淡出视野的名词。秆棚,这个词已很少用,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在长期的传统农耕岁月里,秆棚曾经是勤劳的象征、安生立命的保障。

  
  在客家地区,稻草也叫“秆”,一季稻收获后,秆(稻草)烧灰作肥,二季稻收获后,秆就堆成一垛一垛,叫秆棚,秆棚(草垛)下面的空间可以用作牛棚。

  
   摄于1904-1920年间。

  
   大人在弄秆棚,旁边的小孩发现牧师在拍照,百年前的瞬间便随着快门按下成为永恒。
   备注:老照片均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版权归原作者,照片描述部分借鉴了新浪博客网友“幺幺灵药灵吧”,特此致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赣州作为千年宋城、客家摇篮,千年来孕育出了无数艺术奇才和技艺,第三批赣州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乡村之美

放弃深圳高薪待遇返乡多年在河源、广州等地专心做好慈善公益宣传,河源客家妹子张俊慧

宁化:凝聚文化名人影响力 推动文化传承新 宁化:凝聚文化名人影响力 推动文化传承新发展

3月8日,宁化县伊秉绶故居和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广大市民和伊秉绶文化爱好者前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