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宁化客家姓氏

宗亲 | 2015-7-19 19:28| 查看: 44174| 评论: 0| 原作者: 不详 余保云
摘要: 宁化石壁作为地理概念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作为文化概念,是庄严神圣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曾经孕育了客家民系,自先秦开始,历朝历代中原汉民为避战乱,为谋求新的出路,为拓展各自的事业,为传播中原文化、渐进南下,越 ...

  序 一

  宁化石壁作为地理概念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作为文化概念,是庄严神圣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曾经孕育了客家民系,自先秦开始,历朝历代中原汉民为避战乱,为谋求新的出路,为拓展各自的事业,为传播中原文化、渐进南下,越过武夷山脉,聚集到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边区域,在这被当时称之为世外桃源的地域长时间与当地原住民(畲族瑶族)磨合与交融,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民系即客家民系。石壁这一地域范围虽然不大,但孕育和产生客家民系时期,曾经居住过2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可以说这里是典型的客家先民的聚集地和客家人的中转站。姓氏渊源是追朔先民先祖的重要依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海内外成千上万的客家后裔从家谱中找到自己的祖先源自石壁,并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寻根问祖,为满足全球客家人敬宗睦祖的愿望,在各客家望族及仁人志士的倡导下,这里构筑了全世界唯一的客家人的总家庙——客家公祠,这里被世界客家人公认为客家祖地。

  

  客家史既是一部迁徙史、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客家姓氏渊源是客家历史的重要内容,更是客家族群及其成员认同的基础,对客家姓氏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让所有的与石壁客家姓氏有渊源关系的各客家族群都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根脉,年过七旬的余保云同志多年费尽心机潜心致力于石壁客家姓氏族谱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现编着出《宁化客家姓氏》一书,书中涉及到174个客家姓氏,愿该书的面世、受到广大客家后裔的青睐,同时该书也为广大客家文化学者专家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我作为一个客家后裔,对余老先生刻苦钻研客家姓氏族谱的精神深表敬佩,对该书的问世表示祝贺。综上所述,权且为序。

  (本序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序 二

  谱牒:文史宝库(代序)

  刘善群

  谱牒,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有称之为“地方史书”、“文史宝库”、“无形的祖宗言”等等。总之,对谱牒的重要性及其文史价值,历来都是十分肯定的。有不同言语,也只是对谱牒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而质疑者,还往往不得不引用族谱资料来印证诸多历史事件和自己的学术观点,似乎很是尴尬。中国谱牒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广泛、具体,规模庞大、普及,正鉴于此,方得到世界长期的重视和高度评价。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对中国谱牒十分重视,且很有研究,如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很早就对中国族谱进行收集和研究。近年,法国远东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文博士连续十数年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每到一地必查看族谱。在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批着名学者对谱牒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发表了不少论着,有很大的影响。诸如潘光旦的《中国族谱略史》、《家谱略史》、《家谱与宗法》、杨殿珣的《中国家谱近论》等等。史学大师梁启超等名流大声疾呼:“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罗香林对族谱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正史与族谱的研究,写出客家学奠基之作:《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199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移民史》的作者也引用了许多谱牒资料。充分说明谱牒的价值。它不仅能为全国性的重大历史提供翔实的史料依据,而且更能在正史无法涉及的地方历史和地方性重大历史事件,提供宝贵的资料,确是一地的谱牒便是一地的史书。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通知说:“家谱是国家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很大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一份报纸,以“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为专题,连载台湾数十姓与大陆的渊源,有力地印证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血缘关系。

  

  当然,谱牒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由于长期受封建文化意识的影响,存在精华与糟粕,真与伪并存并蓄的芜杂现象,也并非没有,但如果全盘肯定接受,或全盘否定扬弃,都不是求是、科学的态度。总体而言,应该是精华大于糟粕,真大于伪。我们采用它,还是要以当今文化理念为标准,以求是的态度去鉴别、分析,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随手捡来。

  

  就宁化而言,宁化收集、研究谱牒,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宁化开始编修新的宁化县志,从省委统战部编辑出版的二本《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得知,台湾不少姓氏与宁化有渊源关系,开始关注到这一宁化人文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宁化姓氏源流,县志办公室安排了专人下村调查,时达二年之久,掌握了数十姓的源流。1984年,笔者根据掌握的姓氏资源,写了一篇《略从姓氏流迁话石壁》的短文。1987年宁化县志办公室编辑出版《客家的第二祖籍——宁化石壁》,书中选登了15篇客家姓氏与宁化石壁渊源关系的文章和文摘。199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化县志·人口》中,专设了《姓氏构成》一节,从82姓谱牒资料中,统计出这些姓氏迁入宁化的时间:最早迁入宁化的是管姓,隋以前迁入宁化7姓、唐22姓、五代6姓、宋37姓、元4姓、明6姓。这一情况完全符合中原汉人南迁的状况。1992年宁化县客家研究会编印了《宁化客家百氏》一本小册子,册子记载了同宁化有渊源关系的103姓的源流简况。随着对族谱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的不断进展,1995年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再次编印了《宁化客家百氏》(增订本),该书是根据1992年《宁化客家百氏》加以增补、整理的,书的《前言》说,通过1985年的姓氏普查和近几年来收集到的谱牒等有关资料,已知在宁化落籍(留居)过的姓氏达160余姓。其中有谱牒依据的120余姓,没有找到族谱,但有资料证实确曾在宁化留居过的有41姓。该书记载了同宁化有渊源关系的姓氏120姓的源流。1997年由原《宁化县志》副主编余兆廷在原《宁化客家百氏》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收集和整理,编辑出版了《客家祖地石壁丛书》之一的《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该书编辑了129姓比较详细的源流,得到社会的好评。

  

  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副会长余保云同志,长期以来潜心收集、整理、研究谱牒,特别在近数年中,全身心的投入谱牒的研究课题,为《石壁客家文化史》撰写“客家宗族与客家血缘渊源”一章,并在此基础上,编撰了《宁化客家姓氏简介》,该书简介162姓的源流。然而又在此基础上,对案头谱牒作进一步整理、研究。梳理出与宁化有渊源关系的174姓的源和流,他们背井离乡不断迁徙的原因,以及有的姓氏改姓的情况。即将出版的这部洋洋数十万字的《宁化客家姓氏》,是目前首见的一部规模庞大、资料丰富的姓氏资料书。它是客家人寻根觅祖的依据,是中原汉人(客家先民部分)的南迁史,是客家民系孕育史,是客家民系形成后早期的迁移史,是宁化成为早期客家聚散中心的印证,更是宁化是客家祖地的血缘依据。不愧为一部客家姓氏资料宝典。

  

  笔者近年对宁化本地族谱也作了些了解,宁化现有姓氏169姓,有66姓有族谱,60姓有宗祠,共210座,有祠的姓氏都有谱,有的只有香火厅,也有谱。没有族谱的姓氏,有的是外地在宁化工作的、经商的,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口少没有形成宗族,所以没有编修族谱。从宁化当地族谱看,它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信息。

  

  一、把族谱视若神祖

  

  宁化客家人与各地客家人一样,视族谱为维系宗族的依据、继承和垂范传统宗法的依据、记录宗族史和地域史的依据、讲道德守法纪的依据,更视之为宗族的“灵魂”,把它似神一样供奉起来。

  

  宁化《巫氏房谱·序》这样写道:“谱之溯支派,犹史之编系统;谱之联亲,犹史之尊贵;谱之昭穆,犹史之纪治乱。家有谱则隐幽阐,国有史则节烈彰;家有谱则伦理明,国有史则纲常正;家有谱则百世不乱,国有史则万国以宁。谱之不修则亲疏不别;史之不修则乱贼不惧;谱之不修则制服不讲,史之不修则正溯不尊;谱之不修则经纬不清,史之不修则美恶不着。”对族谱的评价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所以宗族把修谱当作非常重大的活动,十分重视。

  

  宁化泉上延祥村的《杨氏房谱》对族谱管理的规定:

  

  (一)谱有不幸遭水火而失者,限一月内告明主爵尊长暨管祠首事,同诣祖祠系何字号失去,焚香告祖、立代谱字一纸付失谱人每岁呈验。

  

  (二)谱乃家乘,各宜珍藏世守,如有私售于人者,是不敬祖宗轻族党,公议削藩出族。

  

  (三)祭谱之期不另择吉,议定于清明日与前谱同祭,永为定规。

  

  视此规定,族谱远比国史、方志更为神圣。于是宁化人把族谱(箱装)一般安放在祖堂的香案上,或同神祖牌位并列,非清明日,不可随便搬动、翻阅。还有一个理念是谱如家族,要越修越大(版本)。一般都用八开本,活字印刷,直至20世纪90年代,印刷技术已进入电脑时代,但为了“越修越大”,而不肯改为铅印,或电子排版,仍然沿用活字印刷,有的版本甚至用六开本。

  

  宁化客家人对族谱的这种理念,同客家的历史密切相关。当客家先祖还在中原大地的时候,祖祖辈辈薪火相传,世代守望,大家族、大宅院,少有失散的危机感,到了被迫离乡背井,四处离散逃亡之时,方觉得家族、宗族的重要。如何维系家族、宗族这一血缘团体,大宅院已无能为计了,只有族谱,一部族谱代代相传,便成了一姓一族安身立命的无形的“大宅院”——宗族维系的依据,精神归宿的所在。从黄峭山、刘广传等人的“嘱诗”便可见证当时维系家族、宗族的理念及办法。明代以降,客家修谱的盛行,也就是这种理念和办法的延伸和发展。

  

  宁化是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聚集客家先民早且多,所以修谱时间也早且密度高。

  

  法国远东学院博士生导师、汉学家劳格文在闽粤赣连结区的客家地区进行客家文化田野调查十数年(每年一段时间),他同三省的学者合作,同时动员各地的业余文化人配合,在一些地区反复多次的调查,可说把这些地区的文化翻了个底。他在《宁化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序论》(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单位出版,2005年)中把宁化几个地方的几个姓的族谱列了一个表,然后说:宁化“族谱由较早期间开始便被定期重修订”,“其中可察觉的规律是修谱时间早,没有大的中断,18世纪修谱较频密。这都是一方面可信性高和一方面反映当地地方宗族文化与宁都接近而非接近长汀。笔者并未发现一个长汀的个案有如此长的历史并如此频密修谱。在宁都这却是司空惯见。”

  

  宁化族谱最早的始修于五代后晋年间(937年)。据98部族谱统计,首修时间,宋(含宋)以前11部、元代2部、明代26部、清代49部、民国4部、1950年代后6部。1990年代续修的族谱有260部之多。

  

  宁化始修最早的族谱是刘姓,被尊为刘氏中代始祖的刘祥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因黄巢起义战乱,全家三代四十多人(含家丁)从浙江金华迁居宁化县石壁葛藤凹(今石壁镇南田村)开基、生息、繁衍。刘祥孙刘沐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春(937年)主持首修客家刘氏族谱。北宋元丰二年(1074年)刘月清便进行刘氏族谱的重修。

  

  客家杨氏始祖杨用蕃原籍山东,五代时,其子胜二郎任延平刺史,迁居延平,乾符元年(874年),避黄巢起义战乱;自延平迁居宁化石壁杨家排。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杨四郎首修杨氏族谱。至1990年已是第十三修杨氏族谱,其中清代续修8次,民国期间续修2次。

  

  吴氏始祖于后唐同光二年(923年)由延平迁居宁化。宋开庆元年(1259年)首修吴氏族谱(吴陂),至1994年已十修。

  

  宁化各姓撰修族谱在明代兴起,清代密度最高,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基本停止续修,个别姓在60年代续修,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受批判,许多老族谱被当作“四旧”焚烧。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逐渐活跃,续修族谱工作也有所恢复,1990年代便出现续修族谱高潮,凡有老谱者,基本进行续修。

  

  安远封氏于明朝末年迁居安远郑坊桥,至今繁衍11代,200余人。虽然世居宁化时间不长,人口不多,但自清代开始修谱,至1995年已是第八修。

  

  宁化张氏,始祖张君政第六世张嵩于唐广明元年(880年)迁居宁化石壁田尾坑(今淮土田背)。后多支张氏迁居宁化,繁衍茂盛,成为宁化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县有42个支系建有祠堂,始修族谱时间最早的是江口(淮土乡)一族,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首修。

  

  宁化张氏各支系修谱情况是:4修1支、7修1支、8修3支、9修5支、10修10支、11 修4支、13修9支、14修9支。10修以上共32支占76%。石壁村下市张茂甫公祠共修14次,具体时间是:1377、1452、1613、1705、1742、1798、1825、1850、1870、1914、1937、1989、1995。密度最高时期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2年间,修谱5次,平均22.5年。其13修(1989年)至14修(1995年)只隔6年,是宁化民间习惯所至,宁化民间习惯是宗祠发生大的灾难,如火灾、水灾或其它重大事故,重修祠堂后,必须再次修谱。

  

  宁化九塘寨廖氏于明隆庆戊辰年(1568年)开始修谱,迄今十一修,分别是:1616年、1646年、1707年、1768年、1802年、1833年、1873年、1909年、1941年、1992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7次,平均37年一次。水茜乡老屋下雷氏族谱已修达18修,井背周氏族谱22修、张坊管氏族谱达23修,管氏是中原入迁宁化最早(东汉)的姓,也是修谱次数最多的姓。

  二、留下丰富的史料

  传统族谱内容包括:谱名、谱序、凡例、图像、谱论、恩荣录、姓氏渊源、世系、族规族法、祠堂、族产、字辈、传记、五服图、坟墓、地方掌故、寺庙记、地理风水等。宁化族谱,以上内容大体都有。“世系”是族谱的中心内容,序、渊源、族规族法、字辈、传记、族产、坟墓、祠堂等内容一般都有,新续修的族谱基本只保留谱名、序、凡例、图像(特别是用铅排之后)、世系、祠堂、坟墓、字辈、传记等内容,把旧宗法内容删除,没有族产了,所以也不用再记。而重大改革的一项是关系女儿上谱的问题,传统的族规是女儿不上谱,实行计划生育后,强调“男女都一样”,“女儿也是继承人”,因此,不少宗族修谱时,规定女儿也上谱,从族规上体现男女平等。但是自愿,因为上谱者都要交钱,有的家族经济比较困难的就不要求女儿上谱,打破了几千年的陈规。

  宁化族谱内容丰富齐全,除世系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客家流迁的丰富史料 我们从经过宁化聚散的客家先民和客家人姓氏迁徙情况作了数字统计,那些统计数印证了这样几个历史状况:一是客家祖先主要是中原汉人。数字说明迁自河南的53姓,占总数的35%,若加上“中原”29姓,合计87姓,占52%,如果以大中原概念计算,包括河南、中原、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安徽,合计为150姓,占88%,这一数据,不仅印证客家先祖不仅来自中原,而且主要是河南。二是客家先民主要是唐后期大批迁入以宁化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前面所例218姓(支),唐(主要唐后期)至南宋,迁入宁化共181姓,占83%。三是反映了中原汉人南迁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及灾荒引起的,以218姓统计,因战乱、饥荒、疾疫的116姓,占68.6%.择优而居的37姓,占21.9%。四是客家民系形成后的迁徙,也就是罗香林所说的第三次大迁徙,主要是以宁化为中心的迁徙。直接从北方迁入客家大本营的不多。据147姓统计,自南宋至明代,自宁化迁出105姓,占71.4%,而同一时代迁入宁化的84姓,占总数218姓的38.5%。这些迁入的姓氏主要是迁自江西和福建北部。我们从一些族谱资料记载可以了解他们南迁的具体情况,如:

  

  《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唐僖宗时(874年),温同保为避乱自石城移居宁化石壁。宋末,后裔经长汀、上杭分两支:一支入广东蕉岭至梅县、大埔;一支迁兴宁至河源。

  《巫氏族谱源流序》载:五胡乱华时,巫暹由山西平阳避兖州转迁入闽剑津(今福建南平)。隋大业间,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峒(宁化前称),为宁化开山祖。

  宁化《陈留谢氏族谱》创修时的序言,是明洪武状元张显宗所作。《序》写道(摘录):谢氏发源于周宣王封申伯于谢,陈留其郡也。自公蕃衍于唐季十六郎任藩邸长史者,因乾符之乱,入闽绥城建州地黄连镇(宁化前称)将家焉。公之玄孙任广东廉史,讳华发。发之孙名曰智,智第五子一郎者,即宁始祖也。居邑市而创厚业于黄地峡、水口等处,……时子得兴治太学生,适余为司成掌文教于太学生,子谋修谱以记,其盛举也。皇明洪武三十一年岁次戊寅冬阳谷旦。年眷弟张显宗题赠。

  

  该《序》记述了谢族南迁原因、迁居宁化时间、地点、开基创业的地方、始祖姓名、首修族谱时间,等等。同时,该文还是张显宗留在宁化祖籍的唯一遗文。

  (二)畲汉族群的磨合

  族谱中,记载了不少汉人刚到宁化之后,与当地原住民的矛盾。汉人初来乍到,不仅打破了这地方原来的宁静,同时必须建房居住、必须开荒垦殖,免不了伤害到原住民的利益,加上生活习俗的不同,文化理念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磨合而相互理解,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渐渐地融合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起来。正是这样,方产生了客家民系。关于相互之间争地、争林的事件,在族谱有不少记录。畲汉之间原本各有婚嫁陈规,如汉人强调门当户对,看重门弟,畲人族规中,又不准嫁外族,这似乎很难沟通调和的矛盾,但经过长期的“杂处”,最终得到解决,达到畲汉族群间,不仅融合了文化,同时融合了血缘。

  宁化城郊乡硅头《汝南蓝氏族谱》载:十七世万一,于宋度宗(1264—1274年)时迁宁化石壁开基,娶妻怀土(今宁化淮土)赖氏,生三子: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熙三郎字小安,娶王氏十七娘,又名云英,生三子: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和二郎娶妻宁化张坊张氏二娘,迁长汀平岭水口,生子大一郎,先娶武平挑里刘大二郎之女刘三娘,继娶汀州水东街曾万一郎之女曾氏。……

  宁化治平畲族乡案湖连氏十四世,自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迁入后,与畲族杂处,互相通婚。据上党郡《连氏族谱》记载,自十四世至三十七世,该连氏与钟、蓝、雷、白等少数民族通婚者98人,连氏娶入83人,其中钟氏30人,雷氏27人,蓝氏25人,白氏1人。嫁出15人,其中嫁给钟氏13人,雷氏1人,蓝氏1人。

  住宁化其它地方的畲族人,也都有同汉族人通婚的记载。

  (三)丰富的地方史料

  

  清康熙年间修的石壁上市《清河郡张氏十修族谱》中有一篇《宁阳石壁形胜记》(摘录):

  

  吾今石壁号玉屏,乃宁阳分野西北之乡也。层山叠嶂,附卫千里,理取伏例船形,山明水秀,地广而平,苍松翠巘,万卉森罗,左为宁化之当途,右为琴江之古道,两省通泽,经商成缕。石壁者宁阳之西北乡也。

  该文记叙了石壁的自然与历史及当时客家先民选择居住的依据。

  兴宁《幸氏古今》中一篇《幸氏族谱序》记载:“云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而来,属自何朝何代,并无记录。……偶有宁化友对余说渠乡往事,元末时,陈友定据福建,我太祖高皇帝遣信国公汤和往征之,友定败走,潜其踪于石壁乡,有剿石壁说,于是人民惊骇四散,奔窜焉。意我祖之来即在此地也。”序作者是清顺治乙未(1655年)进士幸嗣昌。此记载与宁化历史及其它族谱记载一致。

  

  宁化在元代外迁30余姓,使全县人口急骤下降。宁化在南宋宝祐年间11万余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降为44930人。

  

  族谱中记载各地的祠记、庙记、桥记、墓记、楼记,等等,都是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从中可以研究一地的建筑史、信仰、土地权属等等。在划定区域边界时,往往有许多争执,无所依据的情况下,便借助族谱的记载,予以调解。

  三、彰显客家人的文化理念

  (一)尊祖重教

  客家人素有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宁化人亦然。从前面记述的宁化兴建宗祠、勤修族谱,便可印证。族产也是一证。族产主要用于祭祀、助学之用。 石壁上市《张氏族谱》(十修)记载:“递年应作军人回籍以作盘费。”该谱《文善公房祭产》条开列军田中,大坑上分、大口乌墩、章家坑口等四处为长房收。漳南李家坑、门口社上,二处中房收。蒲杓丘、秀嵊、石寨下、香炉窠、主家坑、极杂坑、南地里、木马坑隔里等八处小房收。

  

  宁化自宋开始便有族产。石壁上市《张氏族谱》记载,四郎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置买白源张廷郎垦田三十二担(折合8亩),土名禾口。”作为宗祠祭产。

  

  宁化安远李氏由明代迁入定居,人口发展并不太快,20世纪40年代末户数约30户,现在有60多户,200多人。据民国六年(1917年)《陇西李氏八修族谱》记载,祭产中,有田70顷,租谷981石有余,山13项、基地9项、唐屋6项、鱼塘9坵、房屋3栋,可谓十分丰厚。

  (二)彰显时人理念。

  石壁上市、下市的张氏族谱记载了石壁村的汉帝庙、华光庙、富下庙、三圣庙的历史。上市《清河郡张氏十修谱》的《汉帝庙记》写道:“书云,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灾危则祀之,是非事于也不在祀典。昔我祖子房仕汉,不以力征,不自务功,经营天下归于一统,君敬臣忠,两相用意,故我张氏者,子房苗裔也。然乡人题资鼎建高祖庙,立君臣像于(宋)淳祐之秋。……”

  石壁下市《张氏十三修族谱》的《富下庙记》写道:“富下庙者,元至正间(1341—1368年),中祀刘沛公、楚项羽二神焉。尝谓刘项二君争雄半世,骚沸中原,其先虽有兄弟之盟,并受怀王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其后沛公入关,项羽背盟,擅自称制,沛公降心以下之,受封褒中。沛公入褒,生聚训练,与羽决战,用子房谋,淮阴之策,逼项羽之于乌江。则项羽之于沛公,所谓积怨深怒,死不瞑目者矣。夫幽明一理也。生有杀身之仇,乃合祀之于一处,吾不知冥冥之中当何如之,角胜而不平也。虽然不具论有其诚,斯有其神,则斯庙之所祀,谓是刘项二君可也,即不必谓刘项二君,亦无不可也。文龙谨识。”

  这二篇庙记,记载了为了建庙祀神,如何把刘、项二君同供一庙,反映了客家人在饱尝战乱流离之苦,而对以和为贵、和平安定的渴望。 】

  

  清代大书法家、名臣伊秉绶撰修的《伊氏族谱》中,特别加上“族箴”条目。写道:“翠庭先生闻见偶录云:吾邑中居丧不用浮奢者,独伊文虹先生家,其子孙已历九世矣!秉绶窃思:忍言死者有罪,则失之诬,即使有罪,岂俗僧能荐?则失之愚。至于举家佞佛,六亲送斋,鼓乐齐哗,全无哀痛,不孝之大,吾族最宜切戒!妇女之外氏倘不明礼忌,即以家谱示之。嘉庆甲戌年立秋日秉绶识于读有用书斋。”客家人有“送死必极奢”的陋俗,伊秉绶所撰“箴言”,一方面反映了宁化人丧礼浮奢,一方面反映时人对丧礼浮奢的否定。

  (三)垂范道德伦理

  宁化延祥村光绪丁丑年《官木公房谱》记载的族规:

  国课早输、酗酒雀角、隐匿、潜越、肃衣冠、肃清祠宇、无嗣牌记、盗伐荫木、窝匪诱盗、夜行、赌博、妇道不率、薪积要途等。 共18条,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体现传统美德的,也有封建正统的,但总的是体现中华传统宗族文化和儒教道德伦理。如“国课早输”、“奸淫”、“酗酒雀角”、“窝匪诱盗”、“赌博”、“薪积要途”等条款,应是积极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国家的法律精神。而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体现了当时的宗族文化和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对研究历史文化是很有价值的。

  (本序作者系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名誉会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