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抱团发财的客家人(2)——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的百货业老板们 ...

要闻 | 2007-3-12 21:57| 查看: 5438| 评论: 0| 原作者: 网络转载 网络转载
摘要: 解读“黄村百货第一镇”之上篇  黄村万人驰骋中国百货业  引语:东源县黄村镇,称其为贫穷落后的偏远小镇并不为过,然而,该镇的百姓并不贫穷。  在黄村4.4万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从事百货行业;全镇1 ...
解读“黄村百货第一镇”之上篇
  黄村万人驰骋中国百货业
  引语:东源县黄村镇,称其为贫穷落后的偏远小镇并不为过,然而,该镇的百姓并不贫穷。
  在黄村4.4万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从事百货行业;全镇1.6万劳动力人口,超过1万人外出从事百货业,占全镇劳动力人口的62%,其中,1000多人拥有自己的大、中型百货公司、商场或超市;6000多人拥有自己的小型商场或租用他人的商场柜台,涌现了10多个亿万富翁、100多个千万富翁。
  据统计,黄村人经营的百货商场(店)、超市的总营业面积已达到700万平方米,按珠三角地区百货业商铺平均售价计算,这相当于黄村人在中国掌控了超过700亿人民币的财富。黄村人经营的这些百货商场和超市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等地。
  据粗略统计,珠三角地区大中型百货商场、超市的经营者当中,黄村人超过60%;在个别城市,黄村人经营的大中型百货商场、超市曾一度占据当地90%的市场份额,“黄村百货”现象在10年前已经形成;在珠三角地区的百货业内,“无黄不成市”的说法也被广泛流传。
  有媒体甚至称黄村百货人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百货传奇,称黄村镇为“中国百货第一镇”。然而,在河源,黄村百货人却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为了揭开黄村百货人这一群体的神秘面纱,本报记者近日前往黄村镇、东莞市、深圳市等地进行了深入采访,分上、中、下3篇对“中国百货第一镇”进行解读,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无人留守的村庄
  在东源县黄村镇邬洞村竹头围、龚木坑和茶坑这三个小村庄里,如今常年不见当地村民的踪影,惟有100多间破旧的泥砖瓦房散落在大山脚下。除了偶尔能听到一声鸟啼,已经没有其他多余的声音。经过20年风雨的浸淫,这里许多房屋已成了残垣断壁,庭院里杂草疯长。“在以前,石榴栏村有1100多人,现在,长年居住在村里的已不到100人。”邬洞村石榴栏村村民小组组长罗佛明说,“竹头围、龚木坑和茶坑这3个村民小组更是人去楼空,原来的30多户200多人如今没有一个人留守村庄。石榴栏村也因此由以前的一个行政村成了现在的一个自然村。
  ”这些人究竟去了哪里呢?“到外面去了。”罗佛明说,“改革开放后,石榴栏村人开始不断地往外面走。”
  罗佛明说的一点都不假,只是,需要补充的是,这些走出去的石榴栏村人大部分都做起了百货生意,而且,黄村镇每个村都有一大批人外出经营百货业。
  据去年底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东源县黄村镇4.4万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从事百货行业;全镇1.6万劳动力人口,超过1万人在从事百货业,占全镇劳动力人口的62%,其中,1000多人拥有自己的大、中型百货公司、商场或超市;6000多人拥有自己的小型商场或租用他人的商场柜台。
  据统计,黄村人经营的百货商场(店)、超市的总营业面积已达到700万平方米,按珠三角百货业商铺平均售价计算,这相当于黄村人在中国掌握了超过700亿人民币的财富。
  黄村人经营的这些百货商场和超市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在个别城市,黄村人经营的大中型百货商场、超市曾一度占据当地90%的市场份额,
  “黄村百货”现象在10年前已经形成;在珠三角地区的百货业内,“无黄不成市”的说法也被广泛流传。
  一群在一个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小镇土生土长的黄村人,为什么能够走出大山,在异地他乡创下一份不平凡的事业呢?穷山恶水逼走黄村人“是环境给逼出来的!”当谈到1980年代初走出家乡的原因时,现在已掌管东莞多家大型综合百货商场的黄村人钟先生冲口而出,“我清楚地记得,我家对面的山上,除了山顶是绿色的,其余山地几乎都被村民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黄豆、番薯、山芋等杂粮。”
  钟先生说,黄村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26亩耕地,当时村民仅靠种田还不能解决温饱,必须到山上开凿山带,种植杂粮才能勉强填饱肚子。钟先生所说绝非诳语。
  沿着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小河逆流而上十几公里,两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在这条200米左右宽的狭小山谷里,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村庄就坐落其中——这就是黄村镇,全镇220平方公里地域面积里,有95.3%是山地,人均耕地不足0.3亩,远远低于河源全市0.62亩的平均水平。
  “0.3亩的耕地如果是良田,那还过得去。”已70高龄的石榴栏村村民罗和坤望着深山里的梯田,叹着气说,“耕地大部分都是梯田,基本没有多少肥地。”耕地贫瘠是黄村农业一个显着的特点,在黄村的耕地里,随处都可以找到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去过黄村的人很容易留下这样一个深刻的印象:黄村的田埂基本上都是用鹅卵石堆砌起来的。
  土地贫瘠其实还没那么可怕,可怕的还是野兽鸟雀对农作物的侵袭。据罗和坤老人介绍,野兽鸟雀对农作物的损毁,有时简直出乎人的想象,一块眼看就有收成的田地一夜之间可能会变得颗粒无收。罗和坤老人所说的野兽主要是指野猪。据悉,仅今年上半年,村民在石榴栏村附近的山上就猎杀了6头野猪。
  除此之外,单块面积过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耕作的难度。在黄村的山沟沟里,面积小于10平方米的田地随处可见。“耕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最大的也不超过0.1亩。”
  罗和坤老人说。罗和坤家一共耕有近3亩地,但由于每一块田地的面积都太小,到底共有多少块地,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有100块。”罗和坤说。而经常不期而至的洪涝灾害也让当地村民叫苦不迭。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狭小山谷的黄村更容易遭受洪水、泥石流的袭击,这种自然灾害给当地农作物带来的打击常常是毁灭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耕作,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并不一定能换回相应的收获。罗和坤老人说,一直以来,他家每亩田基本上只能收150至200公斤稻谷,有时甚至会更少些,如果不是他的4个儿子都在外面谋生,日子肯定很难熬下去。“待在家里要吃饱饭都有困难,能有什么盼头?”
  钟先生感慨地说,“恶劣的环境逼着我们往外走。”其实,这句话不只钟先生一个人说过,所有从山沟沟里走到外面的黄村人都有同样的心声。
  祖辈勇闯南洋激励后人其实,黄村人不屈服于大山“束缚”的性格、敢于走出山沟闯天下的勇气由来已久。
  在解放前,就有大批黄村人为了改变靠采摘野果充饥的困境而甘愿被人“卖猪仔”走“南洋”。该镇下漆村村委会副主任程南贵的父亲就是在1940年与几名乡亲结伴被“卖猪仔”漂洋过海去了马来西亚。程南贵说,当时他父亲有6兄弟,虽然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劳动生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耕地,父辈们根本无法填饱肚子。有一次,当时年仅22岁的父亲从别人口中获悉到南洋可以赚到很多钱后,便毫不犹豫地辞别家人,前往南洋。之后,程南贵的爷爷和一个叔叔在接到父亲在马来西亚的好消息后,也接着去了马来西亚。
  关于父辈的事情,程南贵已记不起太多,但有一件事,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名为“南贵”。1952年,程南贵在马来西亚出生,他父亲给他取名为“南贵”,长大后,他父亲对他说,之所以取名“南贵”,意思就是要在南洋发家致富。然而,遗憾的是,1960年,马来西亚发生排斥华人的事件,程南贵一家不得不返回故乡。当年程南贵父亲虽然最终没有通过走“南洋”改变贫困的生活,但是却有其他一大批黄村人在异国他乡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据黄村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办公室一份2003年底的统计资料显示,黄村全镇共有海外华侨2599人,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居住的共有995人。这些人籍贯分属黄村镇17个村(居)委会中的16个村(居)委会。因此,黄村有“华侨之乡”之称,黄村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也是目前河源市唯一的一个镇级华侨联合会。
  “这些人大都是在解放前不甘贫穷而走出去的。”黄村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戴子文说,“当时主要的去向是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黄村人祖辈走出山沟、远走他乡创业的意义远不止于他们创业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拼闯的精神和勇气激励了下一辈人,使他们的后代能够像他们一样,敢于对命运说不,敢于挑战未来。据了解,1980年代以后走出大山的黄村人,有不少是受到祖辈外出创业的影响,才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取得成功的。
  卖掉全部家当闯深圳
  如果说在解放前,黄村人能够走出大山、漂洋过海,不是黄村人自己有办法出国,而是因为当时有专门做“猪仔”生意的中介人。那么,1980年代以后,黄村人能够前往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摆地摊、经营百货业,则是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机。“当时如果不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实行单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只能留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经营百货业颇为成功的黄村人朱先生感慨地说。在1980年前,朱先生家里有7口人,在5兄妹中,朱先生排行老大。由于全家只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劳动力,朱先生家一直是村里的超支大户,为了减少超支,朱先生18岁那年就放弃了学业,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工分。此外,朱先生家里每年还要饲养一头猪,到年尾时送到生产队抵工分。“自己家从年头到年尾,好不容易将猪养大,但最后家里人却吃不到猪肉,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办法——谁叫自己家吃饭的人多、参加劳动的人少呢?”朱先生说。
  1980年,黄村实行单干,朱先生的几个弟妹也能够参加劳动了,全家人开垦山带种植了一些杂粮,总算勉强可以填饱肚子了,但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下肚的米饭和杂粮有了,但没有经济收入,朱先生不愿意一辈子这样穷下去,他不断地向人打听什么地方能赚钱。
  到了1984年,朱先生听人说深圳刚刚实行改革开放,钱比较容易赚,做什么都可以赚到钱。这年3月,朱先生将家里的耕牛卖掉后,带着几百元钱和几个弟妹来到了深圳,在龙岗摆起了卖衣服的地摊。
  与朱先生一样,阳叔也是因为穷而走出黄村的。阳叔是第一批到深圳龙岗摆地摊卖服装的黄村人。阳叔回忆起当年的贫穷时说:“每年开学的时候最头疼,孩子们上学需要报名费,家里唯一能够卖钱的就是鸡,可卖了鸡就再没鸡蛋换油盐,那可不行啊,有时候还能借到钱交报名费,有时候借不到,就欠着学校,都要还啊,用什么还?就拖着,拖到家里养的猪长大卖了才能还,一拖就是大半年,真是穷啊!”阳叔说;“我年轻的时候,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我们农民走出穷山沟,那时候穷是真的没有法子,就那么点地,种金子也富不起来,何况山上的地种什么也收不了多少。
  后来改革开放了,党提倡我们走出去,再富不起来,那就是自己无能了。”走出去,最直接的一条是需要路费,阳叔本来也想自己先出去,那样,有几十元也够了,等赚了钱再回家接走妻子和孩子们,可是,孩子们太小,留在家等于留给了年老的父母,那是不行的。阳叔说:“和妻子商量过后,我们卖掉了家里全部能卖的东西,也就是一头猪,几只鸡,一百多斤粮食,和结婚的时候置办的家具,总共卖了438元。”卖完东西,家里就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泥土墙。这就是一个黄村人摆脱贫穷的决心。
  “1980年代中期,当第一批走出去的黄村人选择经商并尝到甜头后,黄村开始有更多的人陆续走出家门,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黄村的一位知情人士说,我知道邬洞村有一位先生,在外面尝到甜头后,回家将所有的家人和亲戚几十个人都带了出去,一起摆起了摊档,卖起了衣服、鞋子。”
  “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往外走。”邬洞村67岁的老村支书张世忠一提起石榴栏村人去楼空的事情就说,“是改革开放给了黄村人外出创业的大好机会。
  相关链接:黄村:华侨之乡 文化之乡黄村镇东接五华县长布,南与紫金县中坝相邻,西濒东源县叶潭,北界龙川县紫市,是东源县东北部最边远的乡镇。距河龙高速公路蓝口镇出口约23公里,经蓝口镇、河龙高速公路至河源市区,行程约为1.5小时。黄村素有“华侨之乡”之称。黄村华侨遍布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及港澳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已达1万余人,其中归侨、侨属近700人。
  黄村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黄村是中共后东特委机关驻地;解放战争时期,黄村是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根据地。今日的黄村百货人,许多都是黄村革命烈士的后代。
  黄村还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在清朝期间,程经邦、张其能、戴永周等3人分别考中头榜贡元。
  解放后,黄村更是人才辈出。黄村的历史文化悠久,据勘查,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黄村居住;黄村民间古代建筑很多,有围龙屋、石楼、文阁塔等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建筑。黄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
  黄村蕴藏有锌、铝、钨、锡、铜、萤石、硫铁等矿石,矿藏范围达100平方公里;黄村温泉温度高达92摄氏度,日流量接近1万立方米,水储量大,温泉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稀有化学元素,全省独一无二;黄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境内有七目嶂、燕子岩、鳌峰等风光旖旎的山峰。
  在黄村的山坳里,有黄村百货老板们回来修建的别墅和楼房,有他们为家乡修建的中小学、烈士陵园、医院、马路、桥梁。
  黄村分布在100多座山沟的121个自然村全部通了水泥公路,乡镇公路数目和通车总里程居不发达地区之首,黄村也是河源第一个脱贫的乡镇。 (载自《河源日报》2005年8月24日,B2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不仅说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也说明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洛阳举办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