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515|回复: 0

冯秀珍║丰顺县汤坑民国往事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9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0-5-22 16: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丰顺县汤坑民国往事


  詹红行老先生,今年92岁高龄,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可谓是老汤坑的活字典。他讲起抗战期间的汤坑往事。



fba790a7015f1a61695fc5aa6a61a54c.png

  丰顺县汤坑镇老街


  丰顺县汤坑镇地处潮梅交通要道,汤坑的汶水大桥更是要道上的要塞,于是就成为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的对象。炸弹跑偏了,于是落到紧邻的汤坑中学里面。那是1937年我正上初中一年级。校长张国钧,埔寨人,设计挖防空洞,从教学楼楼梯向下开挖,伸出大操场为壕沟,壕沟上面用桉树树干作棚架,再在架上铺土,壕沟一直挖到金瓯山脚,遇空袭时就可经此通道上到金瓯山躲避。谁料想,大操场原是汶水溪的冲积平原,壕沟挖好,一场大雨,壕沟两壁承受不起,坍塌了。于是召集三汤(汤坑、汤西、汤南)十八乡(北斗、东联、埔寨等)老大议事,商量搬迁。恰颍川小学两侧校舍有一侧空置,于是汤西老大义不容辞接纳。书桌凳椅坐上船只经由北河上溯运送到汤西桥头的校舍,我在那里读了两年半,完成初中学业。起先,我与林彰明、陈定祥等走读,带上大米中午在学校炊饭,将大米放进席草袋入大锅蒸煮,袋口上系有各自名号的牌子,开锅后凭牌认领。后来学校帮我们从走读转为内宿。1939年端午汕头沦陷,学生们无心学习,记得有“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课桌”的形容,于是每天出动到各村寨宣传抗日,拍钟一响,我们中学生走上台演讲,台下是小学生与家长们,那感觉那情景如何如胜!后来学校老师组织了小剧团有三四十人,老师编剧、牵弦,学生登台,演潮剧、汤坑话剧。每日里,身穿童子军衣衫,戴帽配徽章,手持军棍,每人背一包袱,英气勃勃的汤中话剧团,足迹遍及四乡八寨。那时以宣传为主,影响学业。1939年冬毕业,当时汤坑无高中,有建议往梅县考高中,于是跃然前往,汤坑到畲坑,一日十铺路(一铺十里),我才十几岁,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脚肿、脚会断了,睡下,不会吃饭,唔会头起(起不来床),同行扶落船、又睡一日,畲坑到梅县水路一日。入东山中学是1940年,读东中高十八届,林彰明同学。后来,认识高三的徐达(老乡,他后来是我姐夫的弟弟),其毕业时,叫我先支付400元给他,他就不回乡直接读大学去了。我家在梅县有店铺,先透支,汤坑还。后来才知道,徐达是地下党。那时,方方(解放后任广州市领导)常去东中,来了,就与徐达一起睡。数年没消息,徐达的大娘(徐达生母是番嫲)愁到目珠失眠。过数年徐达回乡,擎了一只金华火腿,但乡人感觉不到好吃。这时才知道,他,他根本没去考大学,而是参加了新四军,后碰上了皖南事变,散失,去了延安。在新四军时,与邓小平有讲有商量。在延安,被派往西南军区(云南)文工团搞政工,曾经派去北京(国庆)观礼,再见邓小平,十分欢喜。后调北京,在八一制片厂。徐达是北京丰顺同乡会首任会长,几个儿子很有出息。



0a8eeacbd04d8d133b0f2d70bf75ca62.png

  冯秀珍教授采访詹詹红行先生


  第二日的采访中,詹老讲到老街上的谜语往事。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灯谜,那时逢年过节,汤坑就设谜棚。老辈开谜棚,他就去听、去打(猜谜)。上小学时,其兄长詹红猷、其老师柯雨三、其兄长朋友三人成立“会文谜社”,1933年在布街开猜。他耳濡目染,兴趣更浓。1944年,他与兄长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丰顺分会,成立了分会。


  丰顺是个长寿之乡,有很多长寿老人。我接触了不少,发现智慧与记忆力极好是众特点。詹老今年92岁,他可谓是福禄寿齐全。“福”:老人家传下儿孙三十来个,“塞子(重孙)6个”,最大者已经16岁;一个孙女是深圳中学国际班数一数二的拔尖生,而深圳中学是全深圳最著名的中学。“禄”:他现在月入退休金2000多元,衣食无忧。“寿”:92岁高龄,是为耄耋老人。他具有长寿老人的普遍特征:一是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他对现状很满足,而他的现状是很普通的人的生活。二是自强自立。92岁高龄的他,洗衣做饭一切自理,还经常骑自行车出行;在他八九十岁期间,他不仅生活自理,还要伺候摔倒后卧床不起的老伴10年,自强自立谁堪与比?三是“仁者寿”。冬日的这一天,詹老独自一人步行约半个钟头,来到博物馆参观,落座不久,他得知我正在写稿就说不打扰要走,我说稿子不急,刚好有事请教。可见他之自量与善良,替别人考虑就是善良之人。四,思维缜密、记忆力好也许是老人长寿一个特征。詹老思维缜密、记忆力极好,大概是他从事50余年会计工作养成,他头脑清晰,知道该说什么、续说什么,在转换话题时不用我半句开言,而且还能引导我的采访。老人的境界很高。他说他从事谜作是为丰顺、为梅州争光,因为他的谜作在海外刊发,署名是丰顺某某某。他说他没别的嗜好,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谜语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中华的特色文化,他一生所好所为,自然就是弘扬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了。他说我著作《客家文化大观》“即是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是对客家的弘扬,属于你的大功劳”。



  (本文发表在2016年出版的《梅州姓氏第3期》)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冯秀珍(女),北京联合大学文法系教授,丰顺县汤坑镇人,客家文化专家著有《客家文化大观》《北京客家》《中华传统文化纲要》。2010年退休后在家乡丰顺县城区创办“客家民俗展览馆”。

448a8ece9609574c0efbfd25e477e44b.jpg 编辑:林诗晴;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逸帆;责编梁德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b67b2fc0b1099a3c16c42ec1ccbd16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Archiver|客家网 Hakka.com ( 粤ICP备15047820号-1 )

GMT+8, 2024-4-20 08:51 , Processed in 0.1618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