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河源和平华表墩头村:有着文艺和远方的明代古村

民居 | 2017-2-25 09:07| 查看: 10427| 评论: 0| 原作者: 河源日报
摘要: 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仍保留着明初以来传统的村庄格局、古建筑与民俗风情。墩头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第五批),也是和平县新八景之一,拥有一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 ...

  在各种传播途径极为丰富的当下,人们越发将眼光投向了远方和西方,过洋节,吃洋快餐,看外国电影,看欧洲杯,旧的生活方式已渐行渐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却有意无意地遗留了下来,被当代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发扬光大。

  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仍保留着明初以来传统的村庄格局、古建筑与民俗风情。墩头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第五批),也是和平县新八景之一,拥有一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村文化,年轻的画家曾春雷与同行们一起,正在盘活墩头村的数百年非遗资源,创造新民俗,再度营造“儒林旧第、诗礼传家”氛围,旨在人工技能突飞猛进的现代,让其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适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山水田园乡村。

  【史记】明代自连平迁来   五百年田园赋

  墩头村位于和平县彭寨镇中部。彭寨河自北往南在盆地中央蜿蜒流过,沿河两岸是宽阔肥沃的稻田。墩头村坐北朝南,背靠元宝山,右连笔架峰,依山临水,非常宜居。因此,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墩头村就是人类聚落地。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墩头村大丘面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晚期遗址和汉、晋、隋、唐、宋代砖室墓13座,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

“第一儒林”牌匾,是时任广东学政、后来任道光皇帝老师的万承风题写赠送曾梅园的。

  在动荡的年代,人们多次大规模地从中原地区往岭南一带迁徙。曾氏一族也在其中,经过艰难辗转,落居于粤赣闽三省地区,其中一脉落户在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

  民国三十二年版《和平县志·人民志》载:“曾松,明朝人,从大湖田迁彭寨乡大岭厦落居,嗣孙分居大岭厦、新兴围、墩头。”

  500多年来,曾氏族人不断繁衍生息,部分原住民因种种原因逐渐迁移,部分则与曾氏同化。现在的墩头村,全村共有200余户1000余人,俱为曾姓。

  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曾氏族人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建筑、农耕、织染、制陶、冶炼石灰等技术带到此地。数百年来,墩头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纺织文化与耕读文化,世代传承,至今不绝。
  古树、古道、古巷、古塔、古桥、古井、古书院、古民居、古祠堂、古染坊、古墓群、古码头,甚至古字画、古纺车、古布等古物,在墩头村处处可见。墩头村的人,如会唱歌的老阿婆、美貌的客家少女、功底深厚的艺术院校学生、心灵手巧的织染大叔,时时让人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轻灵的艺术气息。


墩头村拥有一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

  在和平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在人工技能突飞猛进的现代,墩头村成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适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山水田园乡村。

123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