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语言要推行,就是要强势的说出去。 客家人自己不讲客家话,还责怪别人抢走了客家话,抗议游行「还我母语」,抗议母语受到打压,到底谁打压了父母教小孩讲客语?母语是谁在教的?谁可以到家里抢母语?找谁还我母语?而30年来母语还清了没? 当年发起「还我母语」的游行群众,经过了30年,一万个日子过去了,请问家里的母语客家话有讲吗? 回顾当年「还我母语」运动前夕,主要以《客家风云》杂志为行动主体,运动酝酿时间自1987年台湾解严到1988年12月28日,这一天「还我母语」游行活动由客家乡亲组成「客家权益促进会」发起,属于争取和维护「族群权益」的社会运动。 当天有千余人的客家乡亲在国父纪念馆集结出发,是客家人第一次走上街头,此运动超越党派、统独、血缘、地缘、神明祭祀圈关系等,以客家感情为基础的传统动员方式,争取宪法平等权为基本诉求。 游行团体成员除《客家风云》杂志外,尚有世界客属总会,大专青年联谊会,中原周刊、台北市客家出租车司机联谊会、休斯敦客家会、美东台湾客家会、全美台湾客家联谊会…等海内外团体。在「还我母语」运动的诉求中,揭示「争取客语广播电视,争取客语教育权,废除广电法二十一条之规定」。 从此,客家语言文化的复兴,便在倡言「新介客家人」理念下,绑架着客家人要参与台湾政治民主运动,「母语」才有希望「归还」。但观当年台湾所有的客家庄都能通行客语,经过30年的客家座谈会、运用报章或电视广播媒体的宣扬,成立了数家客家广播电台、客家电视,以及政院级的客家委员会、接着各地方政府设立客家事务局会,及客家学院兴办、客家园区创建、各种主题的活动等,藉由政府预算及公务人力的投入,与一群客家菁英制定了客家政策,30年后的台湾所有客家庄都能通行客语?好笑的谬说是,公共场合都有客语播音,试问:推行客语是给机器播音?还是给人讲客语? 再论,瓜分了原属于文化、教育部门的经费,表面上有了「客家」专属的行政部门,实际上,并没有按客家人口比例的文教经费挹注,客家有做大做主了吗?并且还为「落实宪法保障多元文化精神,传承与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繁荣客庄文化产业,推动客家事务,保障客家族群集体权益,建立共存共荣之族群关系」,加码公布「客家基本法」,订定农历正月二十日(俗称天穿日)为全国客家日。种种看似「利多」客家,实际上,政务官换了屁股便换了脑袋,乡亲依然拿香(补助款)跟拜,「母语」有还了吗? 30年来,几经政党轮替,不成客家比例的预算追加,且为了消化预算而增创了许多节庆、补助款项目,还发展到海外客侨做外交,说是为发扬客家文化,却在密集的选举社运下,沦为政治人物作秀动员、绑桩取暖之嫌。30年来「新介客家人」老了,曾经当选的民意代表连「半客」都称不上,客家庄更是全面沦陷,须知政治人物相斗,互有胜负,一旦政治目的达到后,惨败的是文化,试问:来自于民间的「语言文化」复兴,年年反复依赖政府施政验收,对「还我母语」的初衷有帮助吗?客家语言文化来自民间,不能被政治人物买单和牺牲!乡亲朋友评评理,这张「还我母语」的成绩单,及格了吗?千万不能蒙上眼睛、盖上耳朵、闭上嘴巴,政府能力有限,民间力量无穷,客家靠政府来救一定倒!「说客语」运动,青年站出来!(本文刊载于世界客家杂志,作者黃義)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8月26日,在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原会长林开钦同志去世一周年之际,“林开钦同志客家
为把客家菜打造成“中国第九大菜系”鼓与呼使命在肩,任重道远。作为客家人的一员,大家一起来为客家菜“晋九”鼓与呼吧!
香花祭仪民俗在马来西亚:历经百年演变,彰对于马来西亚客家人而言,“打斋”仪式不仅满足了慎终追远、抚慰人心的精神需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