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一个客家人与深圳的文化情缘

客青 | 2018-7-25 16:53| 查看: 4286| 评论: 0| 原作者: 大客家网
摘要: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座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滨海城市,迅速成为令全中国有志青年争相前往的热土。

杨宏海扎根深圳三十多年,致力于深圳文化的开拓与建设。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座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滨海城市,迅速成为令全中国有志青年争相前往的热土。我也作别了执教数年的大学讲坛,于1985年7月调进了深圳市文化局。记得刚到单位报到那天,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叶于林局长就对我说:“小杨,深圳是经济特区,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从此,我与同事一道奔赴正在热火朝天展开经济建设的深圳各地,开启了我与“文化深圳”一段不解的文化情缘。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每天深入“三来一补”企业、边陲海关、乡村城镇以及“海上世界”等旅游风景区调研。可以说,深圳的每一个“文化现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所有调研成果都形成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作文化决策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国各地大批外来劳务工不断奔涌至深圳这个打工大潮的最前沿,他们白天在流水线上紧张工作,下班后却无所事事,“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大家乐”自娱广场和“打工文学”这两个文化现象应运而生。我们通过调研后认为,关心广大外来工的精神文化极为重要,深圳市委市政府吸纳了我们的建议,创办了“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和“外来青工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载体,为特区建设者提供种种文化福利,一直延续至今。
  事实上,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其意义绝不止于经济改革,同时具有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深圳文化一直都引起全国的关注。尤其是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在深圳形成的观念文化,更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一度令深圳声名鹊起,备受瞩目。1986年11月,文化部在厦门召开“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我提交了《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一文在会上交流,引起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关注。在他的建议下,本次大会中间穿插召开了一次“特区文化研讨会”,大家对特区文化如何“特”展开热烈讨论,由此所引发的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成为当时的热门焦点话题,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事件。

1988年,杨宏海代表深圳市出席第五届全国“文代会”,与著名作家秦牧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1988年,而立之年的我作为深圳的年轻代表,荣幸地获得了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五届代表大会的机会。8月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代表济济一堂,他们中间有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大师,也有近年来涌现的文坛新秀。会议开幕之前,代表们相聚一起照相留念和亲切交流。我刚与著名作家秦牧照完相,关山月、黎雄才、潘鹤、张良等广东代表团的代表相继走了过来,他们听说我来自深圳,都关切地询问特区文化的情况。以铜雕《开荒牛》而蜚声艺坛的著名雕塑家潘鹤说,深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试验场,深圳文艺工作者也肩负着“开荒牛”的历史使命。岭南画派宗师关山月对我说,文学艺术的发展重在继承中创新。他还亲笔题写下“笔墨当随时代”名句赠送给我,令我分外惊喜。著名电影导演张良听我介绍“打工文学”,非常感兴趣,说他开会后将尽快到深圳体验生活,准备拍摄一部以深圳打工妹为题材的电影。
下午三时,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到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小平步履稳重,神采奕奕地来到我们中间,与前排的代表们一一握手。新疆的代表送上一顶维族花帽,小平高兴地接过来,戴在头上,随即向全场的代表们挥手致意,顷刻间人民大会堂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参加全国“文代会”是深圳给我莫大的荣誉,由此我也意识到,深圳就是一个只要你努力工作,哪怕是做出一点成绩,也有可能给你更多机遇的城市。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特区文化研究也进一步引起关注。时任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研究后,决定成立特区文化研究机构。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降临在我身上,我受命负责联系文化部开展策划与筹建工作。
  1993年12月1日,“特区文化研讨会暨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深圳迎宾馆隆重举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以及来自五个经济特区及国内有关城市的领导及专家共80余人出席盛会,全国第一个“特区文化”研究机构-“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会议刚结束,我随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招聘专业人才,一时应者如云。尹昌龙、倪伟博士等年轻学者迅速加盟。记得我在北京大学招聘时,出了一道笔试题目《我心目中的深圳文化》,年轻的学子们纷纷挥笔疾书,以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他们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美好憧憬。

杨宏海坚持为“文化深圳”添砖加瓦,图为杨宏海部分著述成果。

  作为深圳市政府文化工作的智囊团,我带领这支年轻的研究团队,对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圳文化发展的诸多课题进行开拓性探索。1995年,我带领一个课题组对华侨城旅游文化产业展开一个月的调研,成为国内最早推介深圳“文化+旅游”经验的科研团队。同年,我们筹备深圳首届文化工作会议,起草《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5-2000)五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将深圳建成“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艺精品和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文化艺术商品交易的市场”的“现代文化名城”。此建议被深圳市委,市政府采纳,在当年文化工作会上由市领导正式提出,并列入深圳市政府工作规划。为了贯彻深圳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我和我的团队参与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文博会”、“改革开放文学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酝酿、策划和组织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深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正如文化学者吴俊中所言:“如果说15年前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只是设定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城市发展目标,那么到今天,深圳虽然尚无现代文化名城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全方位地展现出现代文化名城的雄姿,或者说,当年的理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弹指一挥间,今回首已是沧桑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四十周年,而我从原乡梅州迁居深圳特区也有三十多年,我几乎参与了深圳文化建设开拓的全过程,参与了影响深圳文化发展的绝大部分重大文化实践,深圳也已经成为令我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第二故乡。不久前,深圳市政协与《深圳晚报》开辟了《深圳口述史》专栏,对我专访的标题是《杨宏海:最好的30年都在探索深圳文化谱系》。是的,在我最好的青春年华,我有幸与许多“开荒牛”一道,最早参与“文化深圳”建设,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如今,在南中国这片最神奇的热土上,一种开放、包容、创新、充满活力的深圳文化,已从曙光初现到朝阳出海,景象蔚为壮观。我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祝福深圳文化的明天更美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郭佳佳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