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通群众工作是关键。——李伟华 李伟华认为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 不仅要将非遗文化写进资料里 更要走进居民的生活中 让非遗“活起来”……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多往基层走,多和群众打交道,在他们身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2007年,李伟华来到了南澳办事处文体中心,开始了社区文化建设之路。他深入其它社区指导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经常晚上排练,周末加班,使得社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 李伟华本身也是一名歌唱家 他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多次代表南澳办事处、新区参加省、市、区各类歌唱比赛,并累获大奖,如广东省首届民歌会金奖、广东省首届民歌民乐大赛民歌组银奖等。 特别是在2011年5月份,随深圳文体旅游局组建的艺术团赴法属国家——波利尼西亚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演唱的客家山歌受到当地华侨客家同胞的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以来,南澳呈现出来的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和精神面貌,需要通过歌曲传唱的方式让跟多人知道。” 李伟华不仅能唱,还能创作 相继演唱和创作了一批优秀音乐创作作品,比如相当具有南澳特色的《七娘山恋歌》、《中国有个西涌湾》、《船说》、《美丽的大鹏湾》等,创作的歌曲《如花的小院》、《平安是温馨的摇篮》等歌曲,真正唱响了祖国新时代的最强音,歌唱南澳人民改革创新,建设新南澳的精神面貌。 说起南澳的文化品牌活动,“南澳好声音” 必不可少,这也是李伟华一手策划起来的品牌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并荣获大鹏新区“十大文化品牌”活动项目。 此外,在大运会期间,一支来自南隆社区的女子腰鼓队三次在大运七星湾场馆颁奖仪式上闪亮登场,收获了在场国际友人的满满掌声。 这支女子腰鼓队是在李伟华来到南澳的第二年亲自组织的,从开始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80多人,年龄从20岁到65岁,经过他的精心组织,认真排练,大胆创新,这支腰鼓队曾多次参加南澳办事处及龙岗区的大型演出活动。 保护要‘沉下去’,非遗要‘活起来’ 李伟华做为该中心负责“非遗”项目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社区与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商量、沟通,使传承人能在本社区或在学校、幼儿园进行开展传承活动。 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宣传南澳非遗项目,李伟华还积极推动非遗工作,不但将非遗项目积极向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进行推进,同时,还邀请专家名导编排非遗舞台版,如:《水上迎亲舞》、《草龙祭海》、《草龙闹春》《东山渔歌》等等。 |
冯秀珍,1955年出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汤村,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学术部主任,欧洲客家文化协会特聘顾问,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馆长。撰写了《客家文化大观》《北京客家》《客家文化研 ...... >>
纺纱织布,是客家人的传统工艺。因许多客家地区不种棉花,无棉可织,而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很适宜在南方湿润的土地上生长,当地客家妇女因地制宜,发明了苎麻纺织,于是便有了能纺善织的客家纺娘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