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新的意思。《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我国古代农历月份按干支排列,十一月为“子月”,轮到次年五月恰好是“午”,“午”与“五”同音,又是单数属阳,所以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阳,或称“重午”、“重五”。 为什么要把“端午”称作“端午节”呢?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习惯把月数和日数相同又逢单数的日期都定为节令,如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都是节令。只有十一月十一,大概是因为超出了十位数而未-被定为节令。而民间大都认为,屈原是这天投的汩罗江而死,为示纪念,沿袭成节,就成了端午节。 客家人还称端午节为"五月节",五月节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节庆,五月初,人们就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客家人除了包粽子、熬粽子外,还杀猪、宰羊、捕鱼、宰杀鸡鸭鹅兔等,同时还请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庙烧香,备牲礼祭祖,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 客家谚语对"五月节"也有独特的见解,例如"未食五月粽,袄袍毋入瓮",意思说在端午节还没到、还没吃粽子之前,天气仍然有可能会变冷,要等端午节过后才能把冬天的衣服收起来。所以大家常说,在端午节过后,才是夏天真正地到来。 吃粽子 ![]() 粽子,有的地方称“角黍”、“裹粽”。端午吃粽子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早在《续齐谐记》里就有如此记载:“屈原5月5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相传在汉朝,汩罗江何俊在江边行走,忽见屈原迎面而来,面黄肌瘦,愁眉苦脸,何俊问:“三闾大夫,您怎么变成了这个模样?”屈原说:“你们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饭和菜肴都给蛟龙吃了,我无法吃到,所以饿成这个样子。请你告诉人们,以后饭菜可用芦竹叶包裹,用五色线捆紧,蛟龙就不敢吃了。”后来,人们据此做成了粽子。 五色丝中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合道家五行阴阳之说,所以蛟龙惧怕五色丝。这种五色驱邪做法,完全出于满足信仰上的需要,没有科学根据。现在五色丝线扎粽子的习俗已经消失,为了方便客家人改用棕丝或棉线扎粽子。 如今,客家人做的粽子花样百出五花八门,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品种上有裹肉的荤粽,有不裹任何东西的凉粽,有用八宝饭包的八宝粽,还有用花生米、瓜子仁、芝麻、核仁包的五仁粽等。形状有三角锥形、四角枕头形、斧头形、尖角形等。 挂菖蒲、插艾叶 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江西省的一个村庄,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村里人都跑光了。正愁找不到吃的,忽见村边一间茅屋有炊烟冒出,黄巢马上来到茅屋,只见一个老婆婆在煮粥,黄巢问哪里有吃的。老婆婆说:“村上的人把吃的东西带走了,你饿极了,就把我的粥吃了吧!”黄巢不忍心吃她的粥,老婆婆心想黄巢并非凶神恶煞、见人就杀的魔头,比本村的地主老财要好得多,便告诉他地主老财藏粮的地方。黄巢的队伍得到大批量粮食,临走开往福建时,黄巢对老婆婆说:“明年端午节我的起义军要打到长安去,您只要采些菖蒲、艾叶插在门上,我们的弟兄见了,就知道你家是好人,不会伤害您的。” 第二年端午节,老婆婆按黄巢的话吩咐全村人都在门上插菖蒲、艾叶,果真黄巢的军队路过村子,没有伤害他们。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每年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都挂满了菖蒲、艾叶。其实,传说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好人平安无事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挂菖蒲、插艾叶有解瘟禳毒的意义,具有医药保健的科学价值。 挂黄葛藤 ![]() 端午节挂黄葛藤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有意思的是还发现挂黄葛藤这个习俗也跟黄巢带起义军有关系。 据了解,黄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干等,是一种既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唐末黄巢带起义军进入闽粤赣地区,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相继赶路,进行第二次南迁。恰逢端午黄巢率军路遇一妇人,看她背一个十多岁孩子却手牵一个三四岁小孩,黄巢则问其缘由。“听说黄巢军队将至,此孩童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战乱中身亡,现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着,年幼者为我儿。”妇人说。 黄巢被妇人之举感动,于是告知妇人,“大嫂,我乃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你落户时在门前挂上黄葛藤,即可避祸。”妇人到石壁村便将挂黄葛藤的事告诉客家乡民,于是家家户户门前挂上黄葛藤,保住了整村人性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也挂上黄葛藤幸免于祸。于是,客家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均在门前挂上黄葛藤祈求一切平安、顺利,驱灾辟邪。 客家人还将菖蒲头切片,加上大蒜瓣,用丝线把折断的艾叶杆穿成一串,或装进小布包缝好在香包,佩带在胸前或腰上。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额上写个“王”字,或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额头、鼻尖和脚上,然后把剩下的雄黄酒洒在屋角和墙角,以避蛇虫。此俗在山乡农村还十分盛行。 ![]() 夜色光明/摄 |
喝茶原来有这些学问,你都了解吗?... >>
永定坎市打新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在永定区坎市的卢氏宗祠前举行,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
2011年秋,“梅州网”举办了一场“寻找梅州老行当”摄影比赛活动,当时我就拍摄了梅州的挷面毛、钉木屐、牵猪哥等快要消失的老行当,我的图文还在《梅州日报》刊登并评为当月优秀文章 ... ...... >>
客家人由于饱受战乱灾荒的痛苦,从中原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又受到外敌和本土居民的干扰歧视。因此他们深深懂得每到一处地方安居,都必须十分注重和土著及先行开发的移民之间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安,求得安定的生活环 ...... >>
尊师重教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旧时,家家户户在正厅的神龛上安放“天地君亲师”的神主牌。把“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顶礼膜拜。... >>
“打斗四”,是客家人常说的一句俗语,而这句俗语不单是嘴上的功夫,更多的是有着实际行动的一句俗语... >>
客家人过房习俗一般有几种:卖乖、安乖、真过房(立嗣)、入屋(入赘)、鼎两房。... >>
推荐您看~... >>
精彩~推荐您看!... >>
推荐您看!... >>
精彩!推荐您看~... >>
八仙桌是客家地区最常见的生活用具之一。... >>
客家人非常热情,有客人来,会帮客人夹菜,但今天所说的夹菜,不是帮别人夹菜,也不是自己夹菜,而是“夹菜”。... >>
在很多客家地区,都有"七夕节"装"七月七水"的习俗!据说,"七月七水"功效神奇,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感冒、痱子、疔疮等疾病,不知道作为客家人的你去装过和喝过七月七水吗? ... ...... >>
尊师重教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家家户户在正厅的神龛上安放 “天地君亲师”的神主牌。把“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顶礼膜拜。... >>
鸡,又称窗禽。自古以来它被人们看作吉祥物,它在客家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饮食起居、礼尚往来、婚丧喜庆、岁时节日、迎神赛会……总离不开鸡的形影。 ...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