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佛良(刘阿良)(1856-1934),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人。1876年到夏威夷谋生,从一家杂货店起步,逐渐形成巨大的商业影响力,拥有了诸多地产和财富,成为夏威夷的百万富翁,也成为当地最成功和富有的华人。 刘佛良,又名刘阿良。松源镇桥背村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卒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享年78岁。刘佛良早年家境清贫,常常食不果腹,9岁即随父到街头卖艺挣钱糊口;稍长后,靠放牛、耕田、挑担度日。清光绪二年(1876) ,刘佛良飘洋过海到夏威夷当契约华工,吃尽苦头。契约期满后开始经商,从当小店员到开小食店,惨淡经营,逐步发展,最终成为“夏威夷历史上最成功的华人商人之一”。刘佛良成为富翁后,始终不忘自已的根在中国,毕生爱国爱乡。 清宣统三年(1911) ,刘佛良捐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展反清斗争。中华民国成立后,又响应“实业救国”号召,投资兴建粤汉铁路、潮汕铁路和兴办上海中国银行。刘佛良好善乐施,乐于捐资在家乡建桥修路,仅松源就有8座石桥由他捐资兴建。同时从不看轻贫苦村民,每年汇钱托人买粮赈济,做过许多善事。直至不幸逝世前,仍想着桥背村的贫苦村民。 ![]() 清咸丰六年(1856)的一天,刘佛良母亲抱着襁褓中的他,在慈眉善目的菩萨面前念经祷告,求签取得一个吉祥的名字,满心高兴地请人记了下来:刘佛良,刘家第十九代孙,龙年生于松源桥背村。在他母亲看来,“佛良”这个与菩萨相关的吉祥名字,也许会得到菩萨的庇佑,往后不再那么贫穷。 但祖业仅有半间破屋,父母都是佃农的家底,让刘佛良从小就吃尽了苦头。父母虽然仅生他和妹妹二人,但因家庭经济竭蹶,妹妹还是卖给乡人当了童养媳。刘佛良9岁那年,父亲刘西得赌博输得精光,只好带着他到福建上杭等地的街头卖艺,挣钱糊口。刚开始长身体时,刘佛良便为村中富户放牛、耕田。自感有点脚力后,即跟随村中农民奔波于北礤与坳下潭码头之间,早出晚归,靠挑木炭度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水客回乡见刘佛良长得高大魁梧,又勤劳忠厚,便带他到宝安县一家客栈当伙计,每天做饭、挑行李、接送旅客。其间,刘佛良认识了一位在美国经商,常到客栈投宿的熟客,遂于清光绪二年(1876)随他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属地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当卖苦力的契约华工。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契约期满后,刘佛良获得了为人佣工的自由,从此开始了他的商海之旅。 ![]() 刘佛良故居---明远堂 刘佛良虽早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就入籍当地,但当时的夏威夷尚处于王朝的统治之下,刘佛良和所有华人一样,都在充满偏见的各种法令和种族歧视下挣扎求存。然而,刘佛良凭他勤奋、机灵、坚韧、节俭的品质和传统的儒家处事理念,很快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他从做一个小店员开始,进而开小食店,做小本生意,惨淡经营,逐步发展。刘佛良60岁时,他的生意已形成跨国网络,产业涉及零售批发、餐饮、酒店和房地产等领域,资产遍及美国夏威夷和中国香港、上海、广州、汕头等地,与同时代的洛克菲勒集团齐名。美国前参议员海勒姆.L.冯,在为刘佛良外曾孙女潘纯所著《商王》一书所作的序文中,称刘佛良“做得如此成功,得益于他的机灵、勤奋、坚韧和根深蒂固的儒家处事理念”,称他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成功的华人商人之一”。 刘佛良成为富翁后,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毕生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故乡。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开展反清斗争,刘佛良慷慨捐出巨款,支持发起震惊中外的“3·29广州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实业救国”号召,投资兴建粤汉铁路,一个人买下5000股股票中的3000股。广东省筹建潮汕铁路,他又投资买下大量股票,同时还以巨款投资于上海的中国银行。 刘佛良眷恋故士,对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故乡更是厚爱有加。刘佛良年幼时,有一天从村中横跨松源河的木桥经过,一不小心跌落桥下,幸亏被铁链挂住衣服才保全性命,但摔断了他两颗门牙。为此他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发了财,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坚固的桥。刘佛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第一次从夏威夷回到家乡,其中一大心事就是实现自己的誓言,在桥背村建一座横跨松源河的石桥。 ![]() 坚固的石桥落成之后,刘佛良亲自命名“五渡桥”,并设宴庆贺,连续宴客3天,全村300余户人家悉数入宴,可谓“全村断烟火三日”。此后,刘佛良又在村中松源河支流上建两座石桥,并把村道修好。同时,还捐资在隆文兴建了“隆文桥”,以及由隆文各姓自愿捐款,再由他包数的隆文五星桥和另一座石桥。在故乡建桥修路,成了刘佛良的一大心愿。仅在松源,由刘佛良出资捐建的石桥就有8座之多。 ![]() 刘佛良全资建在隆文圩的“隆文桥” 在桥背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刘佛良三次回到家乡的感人故事。刘佛良成为富商后,不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而且从不看轻贫苦村民。他从夏威夷回国到了松口,从松口到松源未通汽车,有钱人都坐轿子回家,但他从来不坐,30多公里的山路,他要求迎接他的人一起步行回家。 到了桥背村,他总要老远就朝着曾经常一起挑担的伙伴家里高喊:“刘佛良又回来了!”喊罢还要唱起挑担时一起唱过的山歌。一位伙伴曾在他断粮挨饿时送过他一簸箕番薯,见面后,刘佛良以一簸箕的白银光洋回赠。他建三幢大屋,需求购村民一些田地,有人乘机漫天要价,他满口答应,照价购买。没有田地卖给他的村民,他就安排他们到建屋工地去做工,给予好工钱。20年间,桥背村因刘佛良建三幢大屋,村民们都得到了好处,不少人还因此富了起来。不仅如此,刘佛良每年春天都会汇回一大笔钱,托人购买粮食,送到善堂赈济乡民。 刘佛良热爱故乡,好善乐施,始终不渝。民国时期,由于腐败、战乱等原因,不但他的许多投资落空,本息全部被人吞没,连在家乡的财产也难以保全。军阀陈炯明的部队每次提军饷,派款大部分都落在他家;陈炯明叛变后,其残部有落草于王寿山的匪徒,又常常到他家抢掠。有一次竟被百余匪徒洗劫一空,家人一时无法在桥背村居住。 尽管如此,刘佛良依然心系故乡。他已过古稀之年时,仍汇款到汕头,托人购买钢筋水泥,到荷畲订购麻石,准备在松源新圩兴建石桥。民国二十三年(1934),刘佛良用刀修趾甲,不慎割伤脚趾,处理不及时,得了破伤风,不幸去世,享年78岁。刘佛良未能实现他在新圩建石桥的愿望,但在弥留之际,仍想到桥背村民。民国三十四年(1945),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带着他的衣物回到桥背村,通通分给贫困村民。 刘佛良为了让他的后代始终有人扎根松源,生前曾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刘达泉留在故乡。但非常不幸的是,土改时刘达泉被错杀,家产也被悉数没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昭雪,他家的全部房产得以落实华侨政策归还原主,并在当地报纸公告。而今,刘佛良的裔孙在海外已有五六代数百口人,他们中有专家、学者,也有富商、巨贾,并且都始终牢记着刘佛良生前的嘱咐:勿忘故乡,根在松源! ![]() 刘佛良故居---南欣楼 刘佛良第二次回国,再建一幢有百余间房子的大屋“明远堂”。在“明远堂”旁边,还建了一幢供儿孙作书斋的“合面楼”。刘佛良建三幢大屋,因需买地,雇工,许多村民都得到了好处,有的还因此富了起来。 刘佛良捐建在松源的石桥就有8座之多。在隆文,也有3座由刘佛良全部成部分捐资建造的石桥。 |
据了解,该医院建筑用地是客籍华裔钟万学,拿出他所在印尼国家石油及天然气集团公司用地创建的,以实际行动支持印尼防控疫情,彰显责任担当。... >>
作为献礼香港回归的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意义非凡,它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中国首座加劲钢箱梁悬索结构桥梁,其主跨长度居当时中国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副跨长度居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中的第一 ...... >>
精彩!推荐您看~... >>
推荐你看!...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因此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广东人。... >>
客家人的隐忍、勤勉和匠人的专注、纯粹,使周仰杰在青少年时的贫寒中,在功成名就之后,持续精进技艺,始终不忘“好好做鞋”这个最初的执念。... >>
推荐您看~... >>
他是客家人,香港影帝,身家56亿全捐出,自己却只穿15元拖鞋 ...
发哥的人生,活得清澈,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同时还用自己的精神,去影响和帮助他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发哥一样!... >>
推荐您看~... >>
王飞雪, 客家人,1971年生于龙岩长汀,杨成武老同乡。... >>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新闻资讯!... >>
“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耄耋之年打造惊为天人的“智慧航天城” ...
推荐您看~... >>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 >>
客家大叔自创“客家版清明上河图”,有人出价600万他都不卖 ...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