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塑大师王增丰 男,生于1947年10月,广东梅县松源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陶瓷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中国民协雕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协根雕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有《钟南山》《丝路放歌》《山西老年》《孙儿的电话》《得天独厚》《炕头》《马三立》《一团和气》等。 “漫塑是中国本土原生态雕塑之一。我是家乡文化培养出來的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与守望,用客家人的良知去承古创新中国本土雕塑,是在尽自己应尽的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王增丰” ![]() ▲钟南山院士与王增丰老师亲切交流。 王增丰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个快乐的人:一撮标志性的山羊胡、光头、圆脸、笑起来能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人称“乐呵笑匠”。这个称呼不仅是指他的外貌,更多的也是指他的作品。出自他手下的漫塑作品,无论是孩童、妇女、老人、政治人物,还是飞禽走兽,无一例外都是恣意快乐的形象,让人见了无不开怀。王增丰就像是一位睿智且洞明世事的“喜剧大师”,人生百态、喜怒哀乐,都能经他艺术之手的神奇点化,用最简单的泥,淋漓尽致地呈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 ▲《放飞》 “幽默能使人发笑,快乐也是一种生产力,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笑声。”王增丰的人物漫塑作品,或咧嘴大笑,或怒目圆瞪,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随情随性,充满着生活的味道与人生智慧。其作品《济公》造型大胆,济公眼口朝天,五彩垢衣,袒胸瘦骨,醉态盎然,手中那把破蒲扇早已不知所踪,充分表现了济公那种癫狂中的率性与糊涂之余的独醒。 俗是认真入世,雅是认真出世,俗到极致即为雅,雅得过头便是俗。王增丰的作品《爷爷教我写字》是一件让人感觉非常温馨的作品:年老的爷爷带着幼小的孙儿,孙儿抓着爷爷白色的长须当作毛笔,在瓦片上学写字,这幅作品一下子就勾起许多人童年天真无邪的记忆。作品虽然运用了漫塑夸张的艺术手法,却让人感觉一点也不离奇,反而感觉到更贴近真实的生活,爷爷的慈祥,孙儿的天真都流露无遗。 在王增丰的一双巧手之下,政界与新闻人物,如阿拉法特、曼德拉、沙龙、安南、抗疫英雄钟南山、明星政协委员孟浩等都是可以供其创作的素材,往往通过抓住人物外貌标志性的某个特点,充分,予以艺术夸张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形象。这些闪耀着光环的人物在他的漫塑作品中往往变得亲切而随和,毫无距离感。 形神兼备,重意轻工,以夸张表现幽默,以变形突显讽刺,既天马行空又张弛有度,夸张而不失真实,变形而愈显传神。这正是王增丰作品的艺术特色。 ![]() 王增丰一直坚持“漫塑”艺术的草根性,他认为漫塑就应像泥土一样朴实无华,立足传统,博悦大众。他说在封建时代达官贵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形象“变形”,不愿意通过“自嘲”来为取悦别人,因此泥塑一直没有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到了明清之后泥塑艺术开始中落。王增丰认为漫塑的草根性正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其观点与20个世纪岭南画派坚持的“艺术大众化”异曲同工,只有扎根人民的土壤,艺术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明媚春天! 每当向人谈起漫塑时,王增丰都得向人娓娓道来漫塑的前世今生。王增丰说,漫塑是结合漫画与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以泥土为载体的一种雕塑。漫塑既不是什么舶来品,更不是自己的独创,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艺术,是带有草根与生活气息的一门艺术。 ![]() ▲《黄永玉》 手摹心追,守望传统。漫塑正是新时代对传统泥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王增丰相信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他想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漫塑,为此他这个中国雕刻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自降身份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起了“孩子王”,亲自教授孩子们利用泥巴进行漫塑创作,使孩子们爱玩泥巴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为孩子们的创造力插上想象的翅膀,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年。有人问及他的初衷时,他说:“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世界上不只是有日本、韩国漫画,还有中国的漫塑,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也一样有趣好玩。往大了说,漫塑将来要在中国美术与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得从小孩抓起。”因此这些年王增丰一直在推动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教材、进课堂的工作,虽然自知任重道远,却也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 ![]() ▲《爱国老人于右任》 中国流传着女娲造人的传说:自盘古开天地后,女娲感觉世界荒凉寂寞,于是决定造一些有灵魂的生命,于是她随手拿起一块黄泥,依照自己的样子,捏了一个泥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小泥人居然有了生命活了起来,世界从此变得活色生香。 王增丰也有这种魔力,他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赋予每一件作品灵魂,传达出对生活与理性的思索。每一个作品皆来源于身边最普通的草根生命,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经历。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都凝聚于指尖,巧手揉捏,脱胎着色,并给手中的每件作品都吹入一口真气,因此我们能从他奇趣横生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冲击力,感知到生活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精气神! |
叶晴晴,女,1986年8月30日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创作型女歌手,环球唱片旗下艺人,女子演唱组合Robynn & Kendy成员之一。... >>
人生不老,乐声不停! 这位年过九旬的客家奶奶郑小瑛令人敬佩! ... ...
世界上年过九十仍同时活跃在舞台上和讲台上的交响乐、歌剧指挥家可谓凤毛麟角。郑小瑛无疑是中国的唯一。... >>
客家摇滚乐队九连真人发布新单曲,溯源客家民间故事,《三斤狗》秒变“三伯公” ...
继《莫欺少年穷》和《上岗去》之后,《三斤狗》再度让人们走进“阿民”的生活。... >>
画出独一无二!他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破茧成蝶,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的曾德新,如何一步步地破茧成蝶?如何从自学成才,到不断精进,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潘倩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体现,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
陈善宝获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及“双精”工程奖 ...
据悉,此次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嘉许优秀文艺志愿者等获得者是从全市范围内经市文联、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审议先进典型推选名单,在初审的基础上调整修正了个别先进个人和集体,经报送市文联审核同意 ...... >>
在20世纪初,梅州在书画艺领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本文介绍的是梅县另一位画家陈缘督,他在少年时代从梅县山村北上北京,从学徒成长为杰出的人物画画家,坚守传统而不乏创新,成为北京绘画界的一位名流,先 ...... >>
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比较轻快。多数以轻喜剧为主,讲的客家话,唱法多样,这是它最大的魅力……... >>
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不少都身怀绝技,带来客家武术百花争春景象。... >>
2月18日,梅县区宪梓中学初一学生、梅州市优秀少先队员获得者、梦之星艺术培训中心明星学员赖梓杰同学赴粤东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梅县区松口镇松东三塔小学举行了“爱心托起梦想、歌声唱响希望”的活动 ...... >>
“坚守客家戏剧阵地是我不变的初心”!他,是第四届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林文祥 ...
在梅州,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好剧本、带出了好队伍、做出了好成绩”是他从事文艺工作二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传承、弘扬客家戏剧,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这位享誉文艺界却仍怀有一颗赤诚 ...... >>
清朝和民国时期,剪刀、菜刀、切刀、火钳、火钩等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特别是在成都,手工业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妇女们织袜纳鞋、刺绣、裁衣、缝补、糊纸制品,许多手工活都会用到不同的刀剪,市场需求量很大…… ...... >>
她叫钟彩媚,被誉为“最美客家妹”,一位淳朴善良乐观坚强的客家妹子。...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