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新在创作中(李少凤 摄) 出版专著有《曾德新画集》《曾德新写实雕塑作品集》;主编有《梅县美术家名录》 《梅县美术作品集》 《叶帅故里·美丽梅县—大型美术作品展作品集》。 举办过多次个展,作品被中国文联、北京天安门城楼大殿、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客家博物馆、苏州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广东科学馆、孔子艺术博物馆,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多伦多等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 《和谐家园》 2019年,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天安门地区管委会与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共同举办“拓丹青画卷 和盛世新声”——优秀中国画山水花鸟作品公益展,全国共有36件中国画入选,并优中选优,最后挑选2幅作品用于天安门城楼大殿等重要场所环境布置,其中一幅出自曾德新之手。 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的曾德新,如何一步步地破茧成蝶?如何从自学成才,到不断精进,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成功从来只属于永不止步的奔跑者。 自学成才不言弃 怀揣梦想仍少年 1959年,曾德新出生在梅县区雁洋镇三乡蕉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八岁开始,他就喜欢上画画,先从课本上的各种图画开始临摹,常把课本画得花花绿绿;后来不满足于这种杰作“不为人知”的状态,将阵地转移到家门口的墙上;后来对富有立体感的雕塑充满了浓郁的兴趣,但受条件限制,对雕塑的认知他是缺乏的。一次,家里邀请松源中学的黄春风老师前来为曾德新的爷爷画人头像。十几岁的曾德新看着黄老师现场作画,为其栩栩如生的画像啧啧称赞,并向他请教关于雕塑的困惑。黄老师走出门口,往田里抓起一把田泥,当下就捏出了一个头像。曾德新恍然大悟。此后,凭着感觉,曾德新用田泥自己摸索制作了一个又一个逼真的雕塑头像。其艺术天赋可见一斑。 ![]() 《林风眠故居——敦裕楼》 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考不上,那就好好生活认真工作吧。曾德新及时调整好状态。机遇向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1年,千年古刹灵光寺重修落成,需要擅长雕塑的技术人员雕塑各类佛像,曾德新便被梅县相关政府部门借用安排到灵光寺工作。一年后,灵光寺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曾德新雕塑手艺逐渐名声在外,业务越来越多,人手不够,还请了几个师傅帮忙。东山公园的那座踢球雕塑就是他的作品。随着发展,曾德新越不满足于现状,他希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学习。 1983年,无意中获悉丙村老乡廖慧兰的爱人是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曹教授,曾德新便想办法跟随曹教授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曾德新终于得以在广州美院学习一年,每天上午学绘画,下午学雕塑。 就是这一年,开启了曾德新通向外界的艺术大千世界之门。 学海无涯苦作舟 画到极致始回甘 在培养几个孩子读完大学后,曾德新开始谋划自己的远景。2012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曾德新前往首都,在中央美院跟着中国画名家蒋彩苹、苏百钧两位老师脱产学习一年。结业后,又在北京大学导师工作室跟着中国美协副主席、国防大学军事文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学习了整整两年。“学无止境。在北京学习的那几年,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也真实地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曾德新笑着感慨道。他指的是,从北大导师工作室结业后,他还不过瘾,又到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一年。2016年结束学习后,他就在北京宋庄开了一家工作室。 无论在哪里学习,身上流淌着客家人那种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曾德新,都是班上学习最扎实的那一位。导师要求临摹吴道子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该画卷形神刻画细致入微,难度极高,最后全班只有曾德新和另一个同学顺利完成。导师常常强调,基础尤为重要,导师打的比方让他印象深刻,“就像堆沙子一样,有多少沙就注定了能堆多高。如果还想更高,必须要拓宽沙子最底端的辐射面。” “在北京学习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曾德新认真回答道: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说,导师教导绘画要画到极致,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表现。为这个问题,他不断思考、探索。一次,导师让大家上交一幅作品参加一场全国性展览。画什么题材才能脱颖而出?家园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何不以客家围龙屋作为入画题材?但导师听了他的想法后却表示反对,因为围龙屋基本对称,这在艺术表现上很难处理。为了将“对称”处理得更具艺术性,他画了撕,撕了画,反反复复,“画到想哭的心都有了……” ![]() 《和谐故园》 艺德双馨修典范 言传身教育良才 “曾德新朴素、真诚,又沉得下来心来画画、始终以研究的心态调整自我,相信会给岭南画派山水画的创新带来新气象。又能融合中西美术之长,相信其创作的岭南山水画可以走向全国。”李翔给予曾德新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其作品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其笔墨、线条、构图、色彩都有出彩的地方。 ![]() 《宁静的故园》 受其耳濡目染,曾德新的三个女儿也热爱美术,大女儿曾漫宜善于没骨技法,二女儿曾漫舒擅长剪纸,三女儿曾钰砚目前正攻读国画研究生。“我们和爸爸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亦知己亦父女。”曾漫宜笑着说,从小到大,父亲指导她们姐妹仨的艺术创作,她们亦会对父亲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父亲还常常带她们参观各种展览,有时也一起参加采风写生活动。漫宜介绍,艺术道路上,父亲永不止步,分篇幅完成的百米长卷《南国风情图》正在不断创作中,目前已完成茶山村、侨乡村等三幅共70多米长。“父亲一直都那么努力,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漫宜动情地说道。 |
人生不老,乐声不停! 这位年过九旬的客家奶奶郑小瑛令人敬佩! ... ...
世界上年过九十仍同时活跃在舞台上和讲台上的交响乐、歌剧指挥家可谓凤毛麟角。郑小瑛无疑是中国的唯一。... >>
客家摇滚乐队九连真人发布新单曲,溯源客家民间故事,《三斤狗》秒变“三伯公” ...
继《莫欺少年穷》和《上岗去》之后,《三斤狗》再度让人们走进“阿民”的生活。... >>
王增丰也有这种魔力,他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赋予每一件作品灵魂,传达出对生活与理性的思索。... >>
潘倩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体现,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
陈善宝获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及“双精”工程奖 ...
据悉,此次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嘉许优秀文艺志愿者等获得者是从全市范围内经市文联、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审议先进典型推选名单,在初审的基础上调整修正了个别先进个人和集体,经报送市文联审核同意 ...... >>
在20世纪初,梅州在书画艺领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本文介绍的是梅县另一位画家陈缘督,他在少年时代从梅县山村北上北京,从学徒成长为杰出的人物画画家,坚守传统而不乏创新,成为北京绘画界的一位名流,先 ...... >>
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比较轻快。多数以轻喜剧为主,讲的客家话,唱法多样,这是它最大的魅力……... >>
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不少都身怀绝技,带来客家武术百花争春景象。... >>
2月18日,梅县区宪梓中学初一学生、梅州市优秀少先队员获得者、梦之星艺术培训中心明星学员赖梓杰同学赴粤东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梅县区松口镇松东三塔小学举行了“爱心托起梦想、歌声唱响希望”的活动 ...... >>
“坚守客家戏剧阵地是我不变的初心”!他,是第四届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林文祥 ...
在梅州,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好剧本、带出了好队伍、做出了好成绩”是他从事文艺工作二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传承、弘扬客家戏剧,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这位享誉文艺界却仍怀有一颗赤诚 ...... >>
清朝和民国时期,剪刀、菜刀、切刀、火钳、火钩等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特别是在成都,手工业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妇女们织袜纳鞋、刺绣、裁衣、缝补、糊纸制品,许多手工活都会用到不同的刀剪,市场需求量很大…… ...... >>
她叫钟彩媚,被誉为“最美客家妹”,一位淳朴善良乐观坚强的客家妹子。...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