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佳节、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通过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上灯、打船灯、舞狮子等活动来庆贺元宵 上灯 ![]() 上灯 元宵灯谜 春秋战国时期亦称“隐语“,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 传统的灯谜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赏花灯、猜灯谜更是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 吃元宵 ![]() 正月十五吃元宵,也是特有的传统习俗。元宵也称“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过元宵吃汤圆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另外,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舞狮子、敲锣打鼓、扫墓等也是客家地区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人们以这些方式来“闹”元宵,图得就是喜庆和吉祥。这些民俗活动让客家文化更具特色、更加深厚。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下面再整理各地客家民俗—— 闹花灯 “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鞭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 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舞龙灯 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但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的达170余节,共长竟达700米。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 打船灯 “打船灯”是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在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双人船灯队只一艘船,单人船灯队则多艘船同时表演;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烧炮 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着狮、豹、龙、凤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西村至东南村游行一日。每到一家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拱手祭拜,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只听一声声炸响,震耳欲聋,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团"烧而非放,故名"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游大龙 “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次日下午4时许,由长者以猪、鸡、鱼等供品祭拜龙头,乐队伴奏,神铳、礼炮齐鸣。祭拜完毕,龙头在一片爆竹声中起驾,开始出游,每一节龙身顺序跟随,到村外指定地点与龙头逐一连接。黄昏时分,一条十分壮观的大龙有如腾云驾雾,缓缓行游。龙游大地,百姓紧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烧龙身,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最吉利。至此,整个游大龙活动结束。 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条大龙有两百多节,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千米多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骛,前后左右相随,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香、点香烛、放爆竹,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 烧火龙 相传古时客家居民集中居住的南粤莲花山赤岭一带(即今丰顺埔寨所在),旱灾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有一年的元宵节日,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当瑞云覆盖整个天空的时候,天空渐渐乌黑起来,霎时大雨滂沱,大雨整整维持了数天,久旱的大地渐次复苏,冬种农作物迅速成长,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从此以后,当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人们笃信这归功于火龙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在这个信念驱使下,曾经为衣食犯难的善良客家民众,每年都在元宵节自发组织模仿火龙下凡,巡游村寨的活动,这就是“烧火龙”民俗的起源。 除了以上风俗习惯外,客家人区遍布各地,还有许多有关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 |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
每年正月初七,客家人素有吃“七样菜”的习惯,寄予新一年美好的祝愿。...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们总结的一套知识系统,主要的功能是指导农业生产生活。... >>
动自正月初七至正月十六,以“坐案”方式在九个屋场轮流进行,每天一个屋场。... >>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唤醒沉睡的客家民俗记忆。...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春山可望,花好月圆!... >>
年复一年,岁复一岁。客家人兄弟叔伯通过这种吃清明交流情感,增进情谊,承续亲情,和睦共处,友善团结。... >>
非遗动态 | 千年客家菜: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梅州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 ...
源自传承,迈向未来,客家菜正在蓬勃发展。... >>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
百侯龙珠灯、砂田菜花灯、五华七盏灯...我们身边的非遗“灯”节,你都了解么 ...
在客家话中,灯光的“灯”与人丁的“丁”谐音,同时灯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因此,梅州流传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 >>
初见一座楼屋,按中国人的习惯,一眼所落之处,是屋檐上的匾额。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有名有姓”、有所向、有所指,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 ...... >>
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以后,家族祠堂成为各姓族人祭祀祖先及议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