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规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对于家庭,客家人重视“孝”的教育。客家家规家训特别强调“百善孝为先”。如《谢氏家规》有“孝敬父母”条目:“人子立德,孝行是先。父母生我,罔极深恩。竭力尽敬,顺志承颜。夏清却暑,冬温御寒。扬名以显,采舞以罔。宽酒食,虽要色,笑为难。”把“孝”作为立德之首,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恩德之大,子女应该“竭力尽孝”,要为父母夏防暑、冬御寒,尤其要让父母顺心愉悦。《罗氏族谱十训》有“孝顺二亲”条目:“属毛离里,一德一心。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生事葬祭,尽礼尽诚。夙夜无忝,务在守身。”父母在世时要日夜孝顺,父母身后还要“尽礼尽诚”行葬祭之礼。客家家规家训中的“孝”不是一个空泛之词,客家人已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尊亲、养亲、悦亲的孝义践行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对于国家,客家人重视“忠爱”教育。作为中原文化的后代,客家人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有深厚的民族责任感。每当处于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客家人总会一个个挺身而出,一腔热血报家国。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再到立志“振兴中华”的孙中山,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着客家人对家国的忠爱之心。“忠爱家国”在客家家规家训中是重点强调的内容。如《陈氏家训》载有:“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在朝为官,要做忠臣良将,这样的人,上天也会护佑,人生也将幸福长久。《邱氏家训》有“崇忠义”条目:“忠臣义士,世所罕稀。赤胆真心,毫法莫欺。光争日月,气贯虹霓。凛冽万古,为世表仪。”忠臣义士赤胆真心,与日月同辉,其精神万古长青,其形象为世人仪则。《何氏家训八则》有“训忠”条目:“尽己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故不忠为省身之首务,效忠乃匡国之要图。”效忠国家是大义所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心,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匡正国家。 在客家人看来,“子孙务宜忠孝为先”,为子而孝,为民而忠,是每个客家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美德精神。《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客家先辈们总是“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于国,孝于家”,这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 对于客家人来说,“亲善仁厚”“相让有礼”的传统是深入骨髓的,他们一直遵循着先辈们的遗训: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淳朴的好客之风、宽厚的待人之礼一直保留在客家人的日常言行当中。客家人深知传家当以亲善和气致祥,而睦族之道也在于和善礼让,不和善礼让就不足以敦宗。在客家家规家训中睦族和邻的条目比比皆是,如《彭氏家训》载:“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认为族人与族人之间荣辱与共,利益相关,彼此应该相互帮助,钱财事小,情谊为重。《邱氏家训》有“敦宗族”条目:“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姓利不迁。一本万殊,瓜延瓞笃。敦睦宗族,和善宗亲。不违天道,不悖人伦。利而勿害,与而勿夺。尊强扶弱,尚富恤贫。雍睦一堂,和蔼千秋。”认为只有敦睦宗族,家族才能和气,传家才能久远。《蓝氏族谱家训》有“亲宗族以厚一本,恤孤弱以广慈惠”的条目,强调宗族和亲,扶弱济贫。 从客家家规家训中,我们不难看出客家人对“重义厚礼”“谦和兴让”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更是时时谨遵先辈的训导,邻里间都是出入相友、相让有礼,他们身上这种特有的淳朴和热情也正是他们最可爱的地方。这些蕴含在客家家规家训中的礼让、睦邻、济难、救贫的精神成为客家地区长期稳定和谐的道德支柱,对客家人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天,客家人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客家人两千多年来在不断的南迁、融合、演化、发展中历经坎坷、备尝艰辛,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中重生,这也使客家人更加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所以在客家家规家训中十分重视勤俭治家之道。如《袁氏家训》有“戒奢靡”条目:“人生宜勤而亦宜俭,古人云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诚以天地之生财有限,不可不深为爱惜者也。尝见豪华之子,不知物力艰难,任意奢侈,不转瞬而遗业消亡,其不至玷身辱亲也,几希矣。此诚所宜急戒者,愿无族人其共鉴之。”天地生财有限、物力艰难,要深为爱惜,不可“任意奢侈”,否则祖辈遗留下再多的家产也会被败光。《崔氏家训》载:“婚姻嫁娶、丧事祭祀切勿奢侈,遵循俭朴;大年小节不可废,而半俭当不失宜。丧祭循士庶之分,婚娶守当之制,食衣住行,尤宜量力而行,毋得过侈纵恣。”强调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切勿奢侈、大操大办,衣食住行要量力而行,不能恣意挥霍。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前代圣贤,皆有家训,以美德精神垂范后世。客家人秉承“崇文重教”的治家理念,教育家庭成员爱国爱家、与人为善、勤俭治家。客家家规家训凝聚着客家人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的生存智慧,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春山可望,花好月圆!... >>
年复一年,岁复一岁。客家人兄弟叔伯通过这种吃清明交流情感,增进情谊,承续亲情,和睦共处,友善团结。... >>
非遗动态 | 千年客家菜: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梅州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 ...
源自传承,迈向未来,客家菜正在蓬勃发展。... >>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
我们常说思乡,无非是思念这片自己成长的土地上给自己熟悉却又平常感觉的那些事物。而赏灯,应当也是诸君记忆深处的那一抹乡愁了。... >>
百侯龙珠灯、砂田菜花灯、五华七盏灯...我们身边的非遗“灯”节,你都了解么 ...
在客家话中,灯光的“灯”与人丁的“丁”谐音,同时灯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因此,梅州流传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 >>
初见一座楼屋,按中国人的习惯,一眼所落之处,是屋檐上的匾额。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有名有姓”、有所向、有所指,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 ...... >>
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以后,家族祠堂成为各姓族人祭祀祖先及议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
饭甑,是客家人特有的餐具,以前家庭人口偏多,耕作技术相对落后,为了节省时间和柴火,客家人煮饭往往一次煮熟,一日三餐享用。... >>
自古以来,客家人就特别敬重“舅公”(即舅舅,包括母舅、妻舅),将“舅公”的地位与天上的大神雷公等同起来,足见“舅权”在客家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 ... ......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 “乞巧节”,旧时客家地区也叫“女节”,是日之夕,散居在祖国各地的客家妇女,以不同的方式举行向织女乞求智巧的习俗活动 ...... >>
“娶妻当娶客家妹,嫁人莫贪金山郎”。《中国的客家》中描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最值赞叹的一群”。时光流转,如今客家女的地位今非昔比,她们走出山道,走出田野,走出世界 ...... >>
客家女人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我们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柔、韧、刚。具体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充分表现出的刚性 ...... >>
在客家地区,七月半一般提前一天过,农历七月十四过节。客家地区流行一句谚语:“七月半的鸭子命不长”,七月半这天客家人家家户户都要“迟”鸭吃,这是为什么呢 ...... >>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七夕的内涵不断丰富,在河源,客家人有着多姿多彩的本地习俗,大家通过对节日的庆祝,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 >>
秋在心上,近在咫尺,又逢七夕。古代,人们总在七夕望月观星辰,盼鹊来搭桥,乞巧祈愿,坚信在这一天,所有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客家人称之为“七月半”。虽然“七月半”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七月的一半”,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才对。但是客家人却在“七月十四”过节,这是为啥呢 ...... >>
高跷是客家地区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踩高跷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这种民间技艺活动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面中表演,也可走街 ...... >>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 ...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