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七月半,客家人为什么要吃鸭子?

风俗 | 2021-8-11 09:35| 查看: 2189| 评论: 0| 原作者: 全球客家人
摘要: 在客家地区,七月半一般提前一天过,农历七月十四过节。客家地区流行一句谚语:“七月半的鸭子命不长”,七月半这天客家人家家户户都要“迟”鸭吃,这是为什么呢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半、 鬼节”等。在客家地区,七月半一般提前一天过,农历七月十四过节。


七月节“迟”鸭子

  客家地区流行一句谚语:“七月半的鸭子命不长”,七月半这天客家人家家户户都要“迟”鸭吃,这是为什么呢?


“七月节”吃鸭的说法有很多

说法一:

  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人们会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过节就吃鸭子。


说法二:

  也有传说认为,祭祀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


说法三:

  人们认为,“鸭”谐音“压”,在鬼节吃鸭子就能压住回魂,驱魔僻邪。


说法四:

  农历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相传古代妇女为了壮阳,都会在这一天叫一个男子来陪自己过夜(叫鸭),可是慢慢发现叫男人太花钱,不少贫苦家的孩子就用吃鸭肉来替代叫鸭的习俗,演变至今就变成了吃鸭肉的习惯。


说法五:

  有人认为,这个时节正是鸭子最为肥美的时候,正好用来祭祀和食用。以前,人们是在开春(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养鸭子,到“七月节”这段时间刚好是鸭子成长的季节,由于古代人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了节日才舍得杀鸭子吃,于是到七月节家家户户就都爱杀鸭子,吃鸭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


  其实吧,现在的人在“七月半”吃鸭子并没有那么多讲究,无非就是找理由加个菜罢了。

  鸭肉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


今天,你家吃“迟”鸭子吃了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空口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客家匾额,闪耀千年的“活化石”!

    初见一座楼屋,按中国人的习惯,一眼所落之处,是屋檐上的匾额。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有名有姓”、有所向、有所指,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 ...... >>

  • 五百年历史沉淀,漫谈兴宁祠堂文化 !

    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以后,家族祠堂成为各姓族人祭祀祖先及议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

  • 客家人常说的“饭甑”,你还记得么?

    饭甑,是客家人特有的餐具,以前家庭人口偏多,耕作技术相对落后,为了节省时间和柴火,客家人煮饭往往一次煮熟,一日三餐享用。... >>

  •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客家人为什么那么看重舅公?

    自古以来,客家人就特别敬重“舅公”(即舅舅,包括母舅、妻舅),将“舅公”的地位与天上的大神雷公等同起来,足见“舅权”在客家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 ... ...... >>

  • 吴中胜:客家人的家规家训

    客家家规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 ...... >>

  • 旧时客家地区“七夕”的乞巧习俗,你知道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 “乞巧节”,旧时客家地区也叫“女节”,是日之夕,散居在祖国各地的客家妇女,以不同的方式举行向织女乞求智巧的习俗活动 ...... >>

  • 为什么说娶妻当娶客家女?

    “娶妻当娶客家妹,嫁人莫贪金山郎”。《中国的客家》中描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最值赞叹的一群”。时光流转,如今客家女的地位今非昔比,她们走出山道,走出田野,走出世界 ...... >>

  • 民风|客家女人的精神特质——柔、韧、刚

    客家女人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我们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柔、韧、刚。具体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充分表现出的刚性 ...... >>

  • 河源客家人的“七夕水”,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七夕的内涵不断丰富,在河源,客家人有着多姿多彩的本地习俗,大家通过对节日的庆祝,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 >>

  • 鹊桥相会同心结,又逢七夕

    秋在心上,近在咫尺,又逢七夕。古代,人们总在七夕望月观星辰,盼鹊来搭桥,乞巧祈愿,坚信在这一天,所有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

  • 中元节来临之际,作为客家人要怎么过?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客家人称之为“七月半”。虽然“七月半”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七月的一半”,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才对。但是客家人却在“七月十四”过节,这是为啥呢 ...... >>

  • 高跷闹古今 客家非遗永流传

    高跷是客家地区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踩高跷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这种民间技艺活动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面中表演,也可走街 ...... >>

  • 赣南采茶戏,唱响400年风雨历程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 ... ...... >>

  • 百花齐放才是春!长寿大埔的客家武术自信

    长寿之乡梅州大埔县是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除了刘凤山派,还有黄家拳、李家教四门拳、郭家拳等十多个客家拳种,可谓百花齐放。... >>

  • 客家人的开学季——破学仪式

    当子女告别孩提年代,到了龆髻之年,做父母的便要送子女到学堂“破学”,也就是“进学堂”。“破学”意为打破人的原生蒙昧状态,开始学习文化知识,那么传统的“破学仪式”有哪些呢 ... ...... >>

  • 蕉岭:耙头盾刀练成武学,头路拳起舞引金狮

    耙头盾刀练成武学,头路拳起舞引金狮。在这次客家武术展示活动拍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客家传统武术与客家山水田园的诗意融合之深,客家先贤就地生发,延续农耕文化、宗族文化 ... ...... >>

  • 凤舞龙蟠,客家非遗《大埔狮舞》

    青溪仔狮灯是花灯类的舞蹈,一九四一年春在大埔县青溪镇蕉坑村产生,后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茶阳、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提线木偶的技艺,使狮与球连成一体,由1人操纵,变化出各种仔狮戏球的仪态 ...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