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是闻名中外的侨乡。 松口人的先祖,大多是在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之后,辗转来到福建宁化,再迁居到梅江之滨的松口。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也被带到了这里。因为地处松源河与梅江的交汇口,松口就成了周边一带人员往来以及物资运输的水路要冲。由于商贸发达,人口集中,这个原本叫作“东畲寨”的地方,一跃成为岭东名镇。 1.密庵亭 密庵亭是当地人为了纪念梁密庵的大义之举而修建的,在《记住乡愁》节目中,就为大家讲述了梁密庵的故事…… 清朝末年,国弱民贫,时局动荡,一场社会变革正在中国大地上酝酿。1905年前后,孙中山到南洋各地宣传革命,松口籍的华侨梁密庵积极响应,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同盟会。为了资助国内的民主革命,他在印度尼西亚创办“华侨书报社”,宣传进步思想,发起华侨募捐。从1908年到1911年,“华侨书报社”捐献的革命经费几乎占到总数的三到四成。 1911年3月底,同盟会派人向梁密庵求助。当时距离广州黄花岗起义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武器装备依然没有准备妥当,急需十万银元。梁密庵得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华侨募捐。面对迫在眉睫的形势,梁密庵来不及与家人商量,私自从父亲的账户中提取了一笔巨款。 这笔巨款是梁密庵的父亲梁映堂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家业,一下子全部取出,很有可能会动摇家族生意的根基。当时,梁密庵心中十分忐忑,他害怕被父亲责骂,连夜离家出走,跑到外地躲藏了起来。 让梁密庵没有想到的是,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对他为国为民的举动夸赞不已。在梁家的大力支持下,广州“黄花岗起义”得以如期进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向梁密庵颁发了“旌义状”以示嘉奖。 梁密庵的家国情怀让家乡的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在小镇里建起了一座密庵亭,亭中篆刻着于右任亲笔题写的“忠贞报国”四个大字。一代代松口籍的华侨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心系桑梓,胸怀天下的使命和担当。 2.元魁塔 元魁塔建于明万历47年,为明末吏部侍郎李士淳募资建造。元魁塔属楼阁式,坐东南向西北,呈八角形,共9层,高41米。塔底正门门额署“元魁塔”三字,另有李士淳亲撰门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 塔底层以方块花岗石作基垫,其余各层则全为青砖砌筑。塔内有154级螺旋形石级,二至八层每层都有两两对开的四个瞭望口,隔层对应,错落有致。顶层外围筑有石栏,塔的最顶端还嵌有底径约1米半,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 五洲客家音,客家桑梓情。当年客家子弟乘坐着客船从松口出发,南下汕头,再远渡重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离开时矗立在梅江边的元魁塔渐行渐远,游子的心飘向了远方。海外归来,元魁塔越来越近,家也就到了。默默无言又饱含深情的元魁塔,成为了客家游子心中一抹浓重的乡愁。 3.火船码头 火船码头是松口沿河29个码头中人流量最大、最繁忙的码头,因此这一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被称为“小香港”。 历史上的华侨漂洋过海多由火船码头登船,沿韩江转汕头直下南洋谋生。在松口的鼎盛时期,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于此,众多旅客在这里登船,或上梅城、或下潮汕,“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生动形容了当时孤身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形象。 在《记住乡愁》节目中曾为大家介绍过这样一个人,他弃医从军、奔赴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报效国家,他就是李霭。 1907年,李霭出生于松口,他的父亲李柏存是早期同盟会的会员,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在父亲的影响下,李霭少年时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光华医科大学,希望日后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扶危济困。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当时还在念大学的李霭决定弃医从军。 李霭临上前线之际,最让他难以割舍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那时候的李霭明白,一旦走上战场,生死便不由己,也许分别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从此与妻儿天人永隔。但国难当头,李霭没有丝毫犹豫,他穿戴整齐,拖儿携女站在照相机前,拍下了一张照片,这是他送给家人最后的念想和礼物。 在李霭临行前,他还留下了一封遗书,里面写着“万一不幸成仁而死,亦无所憾”,就是带着这种为国家死亦无憾的赤子之心,李霭奔赴了“淞沪会战”的前线。 1937年10月25日,日军进犯上海市郊的洛阳桥,李霭奉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李霭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回家乡,松口各界一万多人举行集会,隆重悼念这位出自小镇的抗日英雄。当时,李霭年迈的父亲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一副挽联:“天若有情,应同感血痕泪迹;人谁不死,只长留孝子忠臣。” 出生在松口古镇的余连庆自幼家贫,18岁时漂洋过海远赴印度尼西亚谋生,经过辛苦打拼,靠着开办贸易公司成就了一番事业。1957年,余连庆作为华侨代表,受邀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那次短暂的北京之行,给了他深深的触动。 祖国朝气蓬勃的新面貌让余连庆倍感骄傲和自豪,回到印尼之后,他决定把家搬到香港,在那里开办一家国货公司,并把绝大多数利润捐献出来,用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余连庆为这间公司命名“裕华”,取“富裕中华”之意。这个名字的背后,饱含着一位远居他乡的松口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盼。 余连庆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们又先后捐出数千万元为家乡捐资助学、修路建桥。 在松口古镇,像余氏一家热心家乡建设的华侨还有很多。坚韧勇敢闯世界,心心念念是故乡,这是一代代松口人根植于内心的、永不忘却的桑梓情怀。 客家人下南洋,大都白手起家,他们凭借着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下一定的财富。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海外游子们,开始委托回国的亲友或是民间机构捎带银信,让家中父母老有所养,妻儿不必再有衣食之忧。这种把汇款与家书合二为一的凭证被人们称为“侨批”。一封薄批,几句叮咛和问候,再加上若干辛苦钱,远在异国他乡的松口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故土家园的无尽思念。 1918年,远在南洋打拼的杨露义听闻自己的长兄因故去世,心中万分悲痛。当时,哥哥的孩子还年幼,嫂子又没有收入来源,孤儿寡母的生活无以为继。面对亲人的求助,杨露义郑重地写下了一封“侨批”:“长兄嫂大人,你弟自从家庭别后,于心悬忆,念念思悯,吾侄与嫂未知平安否。前者起身之期,寄有音信两封,物件,并寄洋边弍大元,未知收否。” 这是杨露义在哥哥去世后寄回的第一封“侨批”,此后的28年间,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一封封“侨批”都会辗转送到孤侄寡嫂的手中。随“侨批”寄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费用,更有他对侄儿的嘱托和期盼。 松口山歌历史悠久,是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口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海内外客家人所喜欢,成为了联系乡情、侨情的精神纽带,是极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1.企炉饼 企炉饼是松口镇的客家传统小吃,古时候制作企炉饼需贴在炉壁上烤制,因而得名。 企炉饼是由北方的大饼演化而来,主要材料是面粉、橙糖、砂糖、白芝麻、黑芝麻等。制作方法是先和面,揉搓挑压出面皮后,包裹一层用橙糖、砂糖、黑芝麻、白芝麻等食材调配而成的馅料,然后揉压将其制作成圆形薄饼状,最后置于烤炉中即可。由于其便于携带、保存,企炉饼在上个世纪,是客家祖先们下南洋时必带的食品之一。如今,企炉饼仍然备受人们喜爱,成了他们追忆祖先、怀念旧时时光、享受当下美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伴侣。 2.杨梅丸 杨梅丸是用牛肉做成的丸子,因像杨梅而得名,是松口镇特色美食之一。将牛肉捣碎或切成小块后,加入木薯粉和盐,将其捏成圆状放入盘中;再洒上炸好的姜,放入锅中蒸煮;熟后即可食用。入口香、甜、脆、软,因口味独特,深受四面八方游客喜爱。 3.鱼散粉 鱼散粉是用鱼肉配炒米粉的一种特色小食,深受当地人喜欢。首先把鲮鱼胶、姜末、蛋液、少许油搅匀待用;接着用水将米粉泡软;再把鸡蛋和鱼胶一同翻炒,待鱼胶炒至微干时放入粉丝和葱叶继续翻炒;最后加些胡椒粉、香油等炒匀,一碗美味的鱼散粉就出锅了。 看到这里,是否想到松口镇一游?你的家乡又有怎样的故事,有哪些好吃好玩好看的? |
所谓“填不满的昭通、搬不完的叙府”,川滇贸易的兴盛,推动了金江下游社会经济的变迁。... >>
龙川县,广东省河源市下辖县,位于河源市东北部,全县总面积3081.31平方公里,总人口98.66万人,有海外华侨34.1万人。 龙川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 >>
厦门市西北群山连绵,有不少山间盆地,散落着同安区莲花镇的一些村庄。蔗内村位于莲花镇西部的一个狭长山谷,像是一个死胡同,北有雄伟的莲花山,南为高峻的大企山,西部是金光湖所在的崇山峻岭,翻过去,就是漳州长 ...... >>
蔗内盆地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宛如世外桃源。内庵溪流过南山村陈余宗祠前数十米,就与自北而来的砖埕溪交汇,然后继续东流。双溪交汇处,有几块巨石,是号称“石牛吸水”的风水宝地。巨石上有座名叫保德岩的小庙,主 ...... >>
在赣州城区龟角尾公园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有尊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这尊鼎,随纪念坛一起落成于2004年11月19日。... >>
朱家教拳是典型的客家拳术,广东十大名拳之一,为清末广东五华楂水区乌石头乡朱黄二首传。朱家教拳也有一种说法,寓为“不忘明太祖皇帝朱洪武”之意 ...... >>
虎踞寨,紧邻江西省、全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凤头村,全村共567户、户籍人口2139人。虎踞寨在当地名气很大,村中相传古时每当有匪患入侵,附近村落以鸣锣为号,携家带口上山避难,所以那座寨子当地人视若“神寨” ...... >>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同志1930年1月行军途经宁化,写下了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 ... ...... >>
虔州,仿佛是坎坷旅途的一处驿站,温暖了苏轼凄苦的谪途;也仿佛是载梦的归宿,让苏轼回归安定。温润的空气滋养着苏轼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满目的胜境熨贴着苏轼那颗饱受磨难的心魂 ...... >>
兴宁境内没有大山大河,现在一说起兴宁的山首先想起的必然是神光山。那么,神光山是因何得名、因何有名的呢... >>
当年摧不垮、打不掉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这个客属地区,快来一探究竟 ...
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为了沟通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一条串联“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
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从历史传承来看它的首要用途是充饥所以大多是米制品其中又以糯米制作的小吃居多。煎圆(煎堆) 煎圆用糯米粉揉成形,裹上一层芝麻,油炸而制成,是客家人传统的自制年货,取意“团圆、圆 ...... >>
客家人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在深圳打拼的人,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为每一个了不起的客家人鼓掌!... >>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
祠堂,是我们大家的祠堂,愿每一个回得去的故乡都有一座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兴!... >>
客家人,就是外来人口、外地人、外地来此地安家作客的人。... >>
在丰湖杂记里,徐旭曾对客家人的称谓、源流、分布、民性、语言、妇女、风俗等进行了论述,对客家文化做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提出一系列关于客家族群的概念,开创了19世纪初客家研究的先河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