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好剧本、带出了好队伍、做出了好成绩”是他从事文艺工作二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传承、弘扬客家戏剧,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这位享誉文艺界却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的人,就是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 近日,记者走进刚刚获评“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荣誉称号的林文祥的创作世界,与他展开了一场“戏剧和人生”的对话,感悟他与客家戏剧的相遇相知、相惜相依。 林文祥个人照。(肖根平摄) 客家文化育沃土 “叠罗汉式”传帮带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每逢月圆夜,隔江对山歌,乡邻新婚之夜山歌闹洞房,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出生在丰顺县黄金镇的林文祥,从小浸润在客家文化的土壤中,他对客家戏剧的喜爱,在孩提时代就播下了种子扎下了根。“从小耳濡目染,还未学会穿衣,就已经会对山歌,我对客家山歌的感情太深了。”林文祥笑着说,除了喜欢唱客家山歌,爱好创作的他从16岁开始在《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等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我生长于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流淌在我的血液,这片土壤的风土人情自然成为我书写的对象。” 1988年,林文祥考上梅州市艺术学校表演专业,毕业后又进入了梅州市山歌剧团,开始了他8年的戏剧演员之路。林文祥坦言:由于自己天生乐感极差,上台张口就是慢半拍,想改行又难于割舍挚爱的事业,便从演员转型成为编剧。“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演员经历让我熟悉了舞台,为我后来的编剧生涯积累了充足的舞台体验。” 热爱之至,匠心使然。2002年,由林文祥、罗锐曾历经20稿锤炼而成的山歌剧《等郎妹》“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广东省艺术节编剧、导演等八项九个一等奖,并摘得了中国戏剧节的“曹禺戏剧奖”,该剧的成功激活了萎缩多年的梅州戏剧市场,也吸引了一批日后成为山歌剧顶梁大柱的年轻人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继《等郎妹》之后,林文祥和他的老师、学生们联手又先后推出了《桃花雨》《合家福》《风从中原来》等十几部山歌剧,在新世纪以来广东省举办的七届艺术节中,山歌剧为梅州捧回了七个剧目一等奖,在业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我恰逢出生在这个时代,投身到这个日渐艰难的行业里,作为一个山歌剧人,在事业面临滑坡过坎的时候,无论如何,得把它撑住。”林文祥坚定地说。 “转型过程会不会很困难?”“不会,一入门我就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让我比其他编剧少走了很多弯路。”林文祥口中的高人就是他的恩师: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剧作家罗锐曾。 在恩师的栽培下,林文祥的艺术才华在客家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而他又将这份“传帮带”的传统延续到了徒弟身上。正如他所说的“叠罗汉式”传承——年轻一辈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往前走,非常稳当。 青蓝传承共成长 “全面开花”同参与 2009年,林文祥开始担任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客家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在他的精心栽培和引导下,梅州文艺走出了“半路出家”投身戏剧艺术的编剧廖惠玲、导演李建生和作曲陈的明“三驾马车”,以及学生邱晓玲和陈双媚等一批青年编创人才……与时俱进的人才梯队为客家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生力量”。 “他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奋力擎臂,守护和引领着地方文化。他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更是文化最诚挚的本体。”这是国家二级编剧廖惠玲眼里的师父林文祥,字里行间满是敬意。 “剧本,是一剧之本;而编剧人才的培养,需要漫长的时间,不坐十年的冷板凳,很难找到门,愿意投入这一行的都是‘戏疯子’。一个戏要成功,同样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打磨,‘十年磨一戏’其实丝毫不夸张。”在林文祥看来,一部作品的成功,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都非常重要。“山歌剧《春闹》冲刺省艺术节前半个月,整个剧组都还集体闭关死磕剧本,从早上九点熬到次日凌晨一点,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字一句过。”林文祥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烧脑”事件已是常态,“吵架式”讨论更是团队的习惯,“有碰撞才有火花,我们实行的是剧本中心制,其实就是整个团队的创作围绕着‘戏’全程共同参与,大家畅所欲言。” “合力打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剧种发展的蓝图亦在林文祥心里从未改变,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默默耕耘,以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为依托,重点扶持梅州市山歌剧团为“标杆团”,带动梅县山歌剧团、五华县采茶剧团等县级剧团焕发生机。2020年,林文祥带领的年轻创作团队已崭露头角,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同时获得一等奖,被专家们赞誉为“梅州现象”。 一个人、一支队伍、一片艳阳天。寄望客家戏剧的未来,林文祥感慨万千:“客家文化和客家戏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希望大家对这片土壤多关爱、多关注,作品创作、人才培养、院团建设、市场开拓是相互依存的链条,希望戏剧同仁们共同来传承发展……” |
人生不老,乐声不停! 这位年过九旬的客家奶奶郑小瑛令人敬佩! ... ...
世界上年过九十仍同时活跃在舞台上和讲台上的交响乐、歌剧指挥家可谓凤毛麟角。郑小瑛无疑是中国的唯一。... >>
客家摇滚乐队九连真人发布新单曲,溯源客家民间故事,《三斤狗》秒变“三伯公” ...
继《莫欺少年穷》和《上岗去》之后,《三斤狗》再度让人们走进“阿民”的生活。... >>
王增丰也有这种魔力,他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赋予每一件作品灵魂,传达出对生活与理性的思索。... >>
画出独一无二!他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破茧成蝶,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的曾德新,如何一步步地破茧成蝶?如何从自学成才,到不断精进,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潘倩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体现,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
陈善宝获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及“双精”工程奖 ...
据悉,此次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嘉许优秀文艺志愿者等获得者是从全市范围内经市文联、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审议先进典型推选名单,在初审的基础上调整修正了个别先进个人和集体,经报送市文联审核同意 ...... >>
在20世纪初,梅州在书画艺领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本文介绍的是梅县另一位画家陈缘督,他在少年时代从梅县山村北上北京,从学徒成长为杰出的人物画画家,坚守传统而不乏创新,成为北京绘画界的一位名流,先 ...... >>
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比较轻快。多数以轻喜剧为主,讲的客家话,唱法多样,这是它最大的魅力……... >>
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不少都身怀绝技,带来客家武术百花争春景象。... >>
2月18日,梅县区宪梓中学初一学生、梅州市优秀少先队员获得者、梦之星艺术培训中心明星学员赖梓杰同学赴粤东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梅县区松口镇松东三塔小学举行了“爱心托起梦想、歌声唱响希望”的活动 ...... >>
清朝和民国时期,剪刀、菜刀、切刀、火钳、火钩等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特别是在成都,手工业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妇女们织袜纳鞋、刺绣、裁衣、缝补、糊纸制品,许多手工活都会用到不同的刀剪,市场需求量很大…… ...... >>
她叫钟彩媚,被誉为“最美客家妹”,一位淳朴善良乐观坚强的客家妹子。... >>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梅县,歌手、演员、音乐人... >>
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
广东省共有1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珍为其中之一...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