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可爱的“小狮子”(刘俊聪 摄) 在广西柳州市进德镇木岸屯的一座客家祠堂内,9岁的曾雨琦扑闪着大眼睛,正在专心致志地操练武术,汗水湿透了刘海。虽然身材娇小,但她的一招一式却有模有样。 同她一起练习的,还有一批年龄相仿的少年,而她是这支少年醒狮队中最小的队员。如今,这群少年已成为中国醒狮文化的新一代传承人。 在村中有着200年历史的客家祠堂内,莫平正带着少年们练习舞狮(刘俊聪 摄) 伴随着激烈且富有节奏感的鼓镲合奏,4只颜色各异的醒狮在祠堂围屋内欢腾起舞,或腾、或闪、或扑,动作惟妙惟肖,还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小狮子”尾随其后,不时摇头摆尾。透过开合的狮嘴,能看到其中一张张稚嫩的面庞,因奋力舞动狮头而变得通红。 这支少年醒狮队由木岸村自发组建,队员平均年龄仅有十几岁。曾雨琦进入这支醒狮队已有半年,虽然操习枯燥单调,但她仍坚信付出会有结果。课余之时,这些少年们会在教练的指导下,从扎马步等醒狮基本功练起,再反复练习舞狮的神态、动作、技巧。 这个坐落在山间的村庄由客家人组成,作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醒狮在木岸村已有百年的历史,村中醒狮队曾在柳州市及周边县区的重大节日活动上大放异彩。而为将这段文化传承,村民们决心重建木岸舞狮队,在村里招募6岁以上的少年,免费传授醒狮技艺,如今已有十多名少年参与。 “在做舞狮动作时,要注意四面八方的宾客都要顾及,姿态一定要到位。”教练莫平双手模拟着举狮头的姿势,正逐步指导纠正少年们的动作。今年35岁的莫平是这支少年醒狮队的教练,和如今的少年们一样,莫平也从小和老人们学习醒狮技艺。 “以前村里有醒狮活动,我们这些小孩子都非常兴奋,跟着跑到鞋子掉了都不管。但由于年纪太小,当时只能趴在窗台偷偷看着学,直至七八岁才开始和老人们学习。如今,看到这些孩子们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莫平说道。 一张张稚嫩的面庞眼神坚定,这些少年正在操习醒狮基本功(刘俊聪 摄) 平日在柳江中学担任美术老师的莫平,一有时间便会回到村里带着孩子们练习,这些“雄狮少年”已成为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而仅依靠莫平进行日常的训练指导,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中读过8年武校的曾令夫,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孩子们的教练。 “我从小和村中师傅练习武术,现在轮到我担起传授武艺的担子,不管生意再忙,我也会坚持回村教孩子们。”今年28岁的曾令夫,手指着角落一个早已面目全非、油漆斑驳的老狮头道具说道,“从我记事起,这个老狮头就存在了,从小也一直用它练习。” 此时,74岁的曾亚强熟练地将老狮头举起,虽然已至古稀之年,但曾亚强的舞狮动作依然轻巧灵敏,干净利落。曾亚强不仅是曾令夫的师傅,也是木岸屯舞狮技艺的第十代传承人。从4岁起,曾亚强便跟随伯伯学习传统醒狮技艺,这个老狮头道具也伴随他一生。 “我们的客家醒狮非常具有观赏性,但技艺复杂,对身体的要求也较高。之前会担心孩子们不感兴趣,让醒狮技艺断代。没想到他们会那么喜欢,也有毅力坚持。”看到醒狮文化被新一代少年所传承,曾亚强难掩心中的欣喜。 四只颜色各异的醒狮正在舞动(刘俊聪 摄) 舞狮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分为北狮和南狮两派。其中,南狮又被称为醒狮,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共有1500万客家人散居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醒狮文化也随之风靡全球,成为代表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如今,醒狮文化仍在中国各地传承,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点。“我们也会将现代舞狮元素融入这项技艺的教学之中,让醒狮文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希望将这项技艺继续推广向全世界。”莫平说道。 |
东河戏是长期流传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区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土法造纸是客家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里面蕴含了古老而珍贵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让这种饱含人文气息的技艺传承下去!”... >>
古人常用诗句赞咏青瓷,称其釉色之美如云隐日,似雨浇花。而出产于梅县水车窑的瓷器除了其迷人的釉色和漫长的历史外,还独有一丝传奇的色彩。... >>
采茶戏被赣南乡亲们誉为 “一年四季都在盛开的山茶花”。... >>
东莞樟木头:传承客家麒麟文化,一项目获评省“非遗进校园”精品案例 ...
让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年轻血液,这也正是麒麟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
定南当地有个习俗,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传承至今,长盛不衰。... >>
年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祭门之习俗。两宋时称作“纸画”,明叫“画贴”,清道光年间始称为“年画”。中国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民间古老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之一 ...... >>
历经千百年孕育,梅县区松口镇,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远涉重洋的第一站,有着“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作为客家山歌中典型代表的松口客家山歌,便是从这里开始孕育,开始流传 ...... >>
海内外同胞齐“打call”!客家三宝亮相山西卫视演唱原创新客家山歌,快点进来听 ...
4月9日晚,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十周年特别节目如约而至。节目中,我市客家三宝组合作为第二组民歌传唱人登台亮相,精彩演唱了原创新客家山歌《古老山歌唱起来》 ...... >>
非遗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龙南加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管理纪实 ...
龙南市拥有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8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7个,非遗传 ...... >>
数百年来,古老而独特的赣县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 >>
2022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115项,其中,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项,对前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72项进 ...... >>
客家传统服饰项目及客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梅州从多方面探索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
薪火相传育新人,南国牡丹正青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积极推动新生力量传承客家文化 ...
千年的历史积淀,使梅州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孵化催生了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岭南地区优秀传统剧种——广东汉剧。... >>
非遗助推旅游 古村再现辉煌!... >>
6月30日晚上,“青春正好 梦想起航”梅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文化惠民演出在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山歌剧场举行。... >>
关注!“林风眠艺术研究与美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召开 ...
2022年7月2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嘉应学院广东省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主办的“林风眠艺术研究与美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会议室召开 ...... >>
自古山歌松口出、指尖悬丝舞出精彩、四块竹板走天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
五华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悬丝戏”,是广东梅州的传统戏剧。... >>
弘扬客家文化 推进文旅发展...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