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麻子”“张小泉”“廖广东”是20世纪我国刀剪的三大品牌,分别在北京、浙江、四川呈三角状分布。 与“王麻子”“张小泉”不同的是,四川的“廖广东”是两家,一家起源于成都,辐射川西、川北;另一家起源于重庆大足,后在泸州开设总店,辐射川南、川东(当时重庆属川东地域)。 清朝和民国时期,剪刀、菜刀、切刀、火钳、火钩等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特别是在成都,手工业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妇女们织袜纳鞋、刺绣、裁衣、缝补、糊纸制品,许多手工活都会用到不同的刀剪,市场需求量很大。 于是一些刀剪品牌应运而生,“廖广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兴盛于20世纪初的成都、泸州,落幕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宜宾。 如今成都春熙路地面上的“廖广东”铭牌(资料图片) 成都“廖广东”:源出石板滩,跻身春熙路 成都的“廖广东”源自广东梅州一带迁入四川的客家人后代。客家人外出时往往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起家,铁匠业自然是基础。广东人自古擅长冶铁,明代发明了锻打熟铁的方法,形成了“炒铁业”,所铸刀剪韧性好,锋利无比。“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入后,四川经济的逐步恢复、人口的大量增加,带来各种刀剪的巨大市场需求。 最早在成都一带开设“廖广东”刀剪铺的人的名字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姓廖,于清乾隆末年从广东梅州入川,定居在新都县石板滩一带。迁入石板滩后,与早期从广东兴宁县迁入石板滩的廖明达后代联了宗。新都县石板滩周边的五六个乡镇均是清朝初年从广东迁入的客家人,在石板滩居住的客家人占当地总人数的98%以上。 成都“廖广东”刀剪铺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其刀剪很出名。外地人只要担东西上成都,乡民都要托其带把“廖广东”刀剪回来。在一张20世纪20年代成都总府街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到当年“廖广东”的踪影。总府街店铺的招牌多为匾式,挂在门额上,照片画面中最前边的左侧商店门匾上刻写“广东廖家剪”,系当时“廖广东刀剪”在此开设的分店。“廖广东”店前檐下站立的两位巡警正好挡住了“廖广东”的柜台,使我们不能看见柜台的陈设,但其身后能看见一张木板凳,木板凳下有一些杂物,这也许是磨剪刀的物件吧。 石柜台:成都“廖广东”的形象标志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廖广东”刀剪经营的全盛时期,其经营者名叫廖见初,春熙路南段往左的城守街49号是“廖广东”刀剪铺的总号。老成都以前的店铺地上大都铺设红砂条石,避免湿滑。廖广东刀剪铺老号也采用红砂条石铺地,并做有石质柜台,石柜台上面磨刀方便,上边放的金属重品也不会损坏柜台。顾客通过石柜台记住了“廖广东”,后来,成都“廖广东”干脆注册了“石柜台”商标,并在广告单上注明“请君购货,认明牌号,注意商标,谨防假冒”。在那个年代,“廖广东”的商标已经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了。 20世纪40年代初,“廖广东”刀剪铺进入了春熙路后,在春熙路北段开设了一个分店。该分店也设有石柜台,上面放有石砧(磨刀石),顾客买刀具,即可在此磨得更锋利。只要是在“廖广东”买的刀剪,日后均可免费磨刀。于是,石柜台成了“廖广东”的形象标志。春熙路是四川最大的商业街,能在春熙路开店是有实力和好品牌的体现。此外,“廖广东”还在乐山城里的玉堂街开设了两个分店,两家分店同样使用石质柜台。 20世纪40年代中期,“廖广东”“张小泉”“王麻子”成为我国刀剪的三大品牌。与王麻子刀剪不同的是,廖广东老号的当家人在廖见初之前从事过打铁,在廖见初经营后已基本不再从事打铁,他的刀剪卖品都是现钱收购,再刻上“廖广东”的字样销售。 成都自秦汉以来就有冶铁、生产铁制工具的传统,而遍布郫县、新繁、金堂等村镇的铁匠铺更是不计其数。过去,城内许多药铺使用的药刀都到铁匠铺订制。郫县犀浦场一家私人作坊的药刀打得好,切药特别好使。铁匠铺的刀剪能进入商业名街“廖广东”刀剪铺,供方当然乐意并引以为傲。除销售大量的刀剪外,“廖广东”还自造或从外地购进苏白铜剃刀、桑剪用刀、厨用汤瓢、新式洋刀、医用刀针、银铜水烟袋,以及各式罩钩衣钩、西餐刀叉、墨盒笔架等等,因质量可靠,概无折扣,钢铁货品若有夹灰卷口包调换。罩钩衣钩、西式刀叉之类多数由有钱体面的人家用,这些打有“廖广东”记号的东西,能够保存到现在的都是收藏市场的抢手货。 廖广东刀剪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关停,其“石柜台”标志也走进了历史。在今日的成都春熙路北段,在地面上设有反映“廖广东”当年盛况的铭牌,游客可从中回味那段历史。 20世纪40年代的成都春熙路街景(资料图片) 民国时,成都“廖广东”刀剪铺的广告单(资料图片) 1920年代成都总府街老照片。左边店铺招牌上有“广东廖家剪”字样。(资料图片) 泸州“廖广东”:出自龙水场,4兄妹开6间店 在成都“廖广东”经营的同时,泸州也有一家“廖广东”名扬川南、川东(今重庆)。 泸州“廖广东”的创始者名叫廖清和,其祖先于清朝嘉庆年间入川,定居在重庆府大足县龙水场(今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清朝中后期的龙水场,街上店铺林立,铁匠铺比比皆是,货柜货架上各种刀具琳琅满目。拉风箱、化铁水,打铁工人忙忙碌碌,丁丁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于是廖氏先辈来到此地,便以客家人外出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结合龙水场本地的工艺,以从事刀剪锻造为业。传到了清朝末年光绪、宣统年间,廖清和及其二弟廖清顺、三弟廖清华、四妹廖清楷,练就了一身锻造本领,承袭父母开办了祖传的刀剪铺。 1910年春,廖氏四兄妹商量后认为:龙水场虽是五金之乡,但从事锻造者众多,想要再有大的发展实为不易,不如向西到川南寻找机会。于是,兄妹四人离开龙水场,向西迁到叙州府隆昌县(今内江隆昌市),在县城里开了一家铁匠铺并兼经营刀具。 隆昌位于成都到重庆的“东大路”上,由此可西到自流井、叙府,南往泸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廖氏四兄妹不仅在此赢利丰厚,而且四妹廖清楷还在此嫁到了一户好人家。1914年底,完婚后的四妹廖清楷接下了隆昌店的经营。1915年初,廖清和三兄弟离开隆昌,南下泸州打拼。 三兄弟到达泸州后,老大廖清和选定了泸州忠孝路上的门市;老二廖清顺选定在迎晖路上的门市,前店门市,后面为作坊加工坊,楼上为居室;老三廖清华久选门市未定,在与大哥廖清和共同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到宜宾中山街的大碑巷口开设了门市。门市选定后,廖氏三兄弟主要经营剪刀、菜刀、镰刀、弯刀、砍刀、铜烟杆、水烟具。 “廖广东”招牌由一块大木板做成,木牌黑漆吊挂在大门外上方。木牌中部雕刻商号名称,笔画轮廓阴线条,字体笔画向外突出,木牌正中上方挂着一个金属打制的牛头。老大廖清和的是总号,在牛头和字上涂金粉,人称“金牛廖广东”;老二廖清顺在牛头和字里涂上白漆,人称“白牛廖广东”;老三廖清华在牛头和字里涂上铜黄色漆,人称“铜牛廖广东”;四妹在隆昌店招牌的牛头和字里涂上土色漆,人称“铁牛廖广东”。 1936年,老二廖清顺在泸州三牌坊开起了第二家“白牛廖广东”店。1941年,老大廖清和的长子廖显文到重庆打铜街二号开设刀剪店,沿用其父的“金牛廖广东”招牌。至此,泸州“廖广东”已在隆昌、泸州、宜宾、重庆4地共开起6家“廖广东”刀剪店,共有各类员工120人左右。 1948年11月9日,重庆“金牛廖广东”的发票(资料图片) 1936年6月,泸州“廖广东”全家聚会合影,后排中坐者为廖清和。(资料图片) 两家“廖广东”:消失于时代潮流中 泸州“廖广东”在老大廖清和的带领下,非常注重创建品牌意识,重视商品质量,具体经营方式有:一是抱团采购,四兄妹共同在大足县龙水镇找质量最好一家定点采购半成品,以降低成本,在整个抱团经营中,也本着“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二是统一锻造,半成品运到泸州后进行加工、淬火、打磨,刻上“廖广东”字样后,再分给隆昌、宜宾、重庆店销售,当然在此过程中有泸州“廖广东”独特的工艺技术。三是端正品行,廖清和兄妹对家族人员、学徒经商管束很严,提出做生意一定全心投入、精打细算,一定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一定要戒色、赌、毒,并不得醉酒。四是“杀猪交账”,泸州“廖广东”除注重包装和售后服务外,还注重在周边各乡镇设立代销点。所谓“杀猪交账”,就是批发给周边县和乡镇,允许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赊账,卖完后付款,此方法大受欢迎,使“廖广东”的销售量逐年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据廖清和的孙子廖世明回忆,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成都“廖广东”的廖见初曾到泸州与廖清和见面,除叙宗族情谊、交流工艺外,双方更着重提到了不相互拆台,要共同维护“廖广东”品牌。双方所销售的刀剪上都刻有“廖广东”字样,但不同的是成都“廖广东”的包装纸上印有“石柜台”注册商标,而泸州“廖广东”的则没有。 遗憾的是,这一由广东迁川廖姓客家人共同创立、起源于成都和重庆、名列全国三大刀剪品牌的“廖广东”却未能保留下来。20世纪50年代后的对私改造中,泸州、隆昌、成都、乐山、重庆的“廖广东”刀剪店先后“公私合营”,名称消失。只有宜宾的“廖广东”在“公私合营”后保持了名称,一直在宜宾中山街的大碑巷口开店到20世纪80年代末,直到城市改造拆迁后才消失。这里有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也有消费习惯的变化和不注重品牌打造的原因。 |
客家摇滚乐队九连真人发布新单曲,溯源客家民间故事,《三斤狗》秒变“三伯公” ...
继《莫欺少年穷》和《上岗去》之后,《三斤狗》再度让人们走进“阿民”的生活。... >>
王增丰也有这种魔力,他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赋予每一件作品灵魂,传达出对生活与理性的思索。... >>
画出独一无二!他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破茧成蝶,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从梅州大山里走出的曾德新,如何一步步地破茧成蝶?如何从自学成才,到不断精进,最后创作出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
潘倩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体现,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
陈善宝获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及“双精”工程奖 ...
据悉,此次梅州市最美文艺志愿者、嘉许优秀文艺志愿者等获得者是从全市范围内经市文联、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审议先进典型推选名单,在初审的基础上调整修正了个别先进个人和集体,经报送市文联审核同意 ...... >>
在20世纪初,梅州在书画艺领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本文介绍的是梅县另一位画家陈缘督,他在少年时代从梅县山村北上北京,从学徒成长为杰出的人物画画家,坚守传统而不乏创新,成为北京绘画界的一位名流,先 ...... >>
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比较轻快。多数以轻喜剧为主,讲的客家话,唱法多样,这是它最大的魅力……... >>
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不少都身怀绝技,带来客家武术百花争春景象。... >>
2月18日,梅县区宪梓中学初一学生、梅州市优秀少先队员获得者、梦之星艺术培训中心明星学员赖梓杰同学赴粤东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梅县区松口镇松东三塔小学举行了“爱心托起梦想、歌声唱响希望”的活动 ...... >>
“坚守客家戏剧阵地是我不变的初心”!他,是第四届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林文祥 ...
在梅州,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好剧本、带出了好队伍、做出了好成绩”是他从事文艺工作二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传承、弘扬客家戏剧,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这位享誉文艺界却仍怀有一颗赤诚 ...... >>
她叫钟彩媚,被誉为“最美客家妹”,一位淳朴善良乐观坚强的客家妹子。... >>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梅县,歌手、演员、音乐人... >>
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
广东省共有1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珍为其中之一... >>
眼前的塑像,外观变形、表情夸张,却不失风趣的泥塑人物作品,让人看后忍俊不禁。...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