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帽,是客家人传承百年的 一项传统手工艺 也是一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过去,人们靠着一顶朴素的凉帽 就能度过炎热的夏天 如今 小凉帽已经成为深圳客家人的文化符号 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手中久久传承 深圳有个凉帽村 在龙岗吉华甘坑 有一个“凉帽村” 奇妙的地名背后 是客家人扎根深圳的悠久历史和 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 深圳客家凉帽的制作 始于清朝嘉庆年间 距今约有200年历史 满山遍野的竹林 成为编织凉帽的绝佳材料 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的坚守 甘坑逐渐成为了织凉帽的村落 并以工艺品“凉帽”命名 这种命名在国内并不多见 “凉帽”是客家妇女所戴的一种帽饰 最早出现于清朝嘉庆年间 它不仅能遮阳挡雨 而且还可以配上装饰 实用而精美 深受深圳沿海地区客家妇女的喜爱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包括 竹织、扫桐油、弥帽和上帽等四个环节 整个生产过程有33个工艺程序 凉帽顶箔编织有“满天星”和“娥眉花” 2种常见花纹 还有“福禄满堂”“风调雨顺”等 字样图案的花纹 客家凉帽具有圆孔头顶透气、遮阳凉爽 轻便、美观、实用等特点 是岭南客家文化常见的生活用具 而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具有 地域、历史文化、工艺和地方习俗特征 有手传口授的民间手工艺特点 对于研究客家文化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和民俗研究价值 张航燕:深圳客家凉帽代表性传承人 张航燕从8岁起 便在本村凉帽厂跟随父亲 第五代传人张庆南 学习凉帽编织工艺 “甘坑村出口的凉帽质量优良 保存20年都没有问题” 张航燕说 为了把客家凉帽传承下去 张航燕找了侄儿张锐铮和女弟子诸宜香 培训他们制作技艺 “但要学好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与磨炼” 制作凉帽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2007年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成为 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深圳大运会期间 甘坑凉帽作为特色工艺品展现在大众面前 受到海外人士钟爱 2013年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成为 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航燕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张航燕 致力于甘坑凉帽手艺的传承 开设了培训班,收了徒弟 凉帽村所在地甘坑被打造成客家小镇 成了十分受欢迎的游览地 甘坑客家小镇也以时下流行的IP方式 传播推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凉帽技艺 打造“小凉帽”动漫 并开发出多种周边产品 其中电影《小凉帽之白鹭归来》 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 |
日前,梅州公布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复核,平远上岃山歌等5大类16个项目确定为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中,梅县有三个项目入选。 ... ...... >>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馆联盟、广东省文化馆、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2“南粤木棉红”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活动(梅州非遗综艺专场)在广东省文化馆小剧 ...... >>
让孩子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
每一根竹子,经过他的巧手雕琢,一根根青翠的竹子仿佛立即有了生命... >>
精湛的技艺,让普通的泥土”活起来“... >>
与会专家学者畅谈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文史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为客家文史发展建言献策...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