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以“梅州——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为主题的梅州展馆精彩纷呈,尽展世界客都的文创活力,并在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评选中取得2金1银4铜的佳绩。 今年的深圳文博会,是我国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施行“新十条”和“乙类乙管”后,深圳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展会。参加文博会的企业展商克服各方影响,显现出各界对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经济交往状态的热切希望。 此次梅州市共组织了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31家展商、300多件展品参展,克服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仅用三天时间圆满完成梅州馆布展工作,综合展示和推介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 关键词:动静结合 连日来,当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青年演员张敏一上台,便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看。皮黄声腔、中州音韵,广东汉剧表演风格独特,观众观看后仍意犹未尽。 在深圳工作的梅州人郑先生听完汉剧后表示震撼,“感觉回到了小时候,我们在梅州就是听汉剧长大的,耳熟能详,现在一听特别有感觉。” 如果说非遗表演是动态的,那么一墙之隔的大埔陶瓷展,则是静态展示。两者一静一动,为游客打造一个充满文艺感、互动感的友好体验环境。 今年有10多家梅州参展商带来各式各样大埔陶瓷展品,现场各式瓷器琳琅满目,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和购买。 据介绍,此次大埔陶瓷企业带来160多件产品,五日来完成意向交易额超500万元,达到了预期目标,让更多人知道大埔陶瓷,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市场。 “远远地看到这些陶瓷展品,我就被吸引过来了,第一次知道梅州大埔也盛产陶瓷,而且做得那么精致,特别是茶壶、酒杯这些日常的瓷具,很接地气。”来自内蒙古的采购商李阿敏捧起一个印满花纹的酒杯,有着文化气息的图案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碰撞,让她爱不释手。 梅州馆的展演以广东汉剧为主,结合现场轮番播放客家山歌、提线木偶、烧火龙等梅州非遗的宣传片,激发市民关注和了解客家文化的深厚兴趣。产品展示则以大埔青花瓷为主,辅以各县(市、区)特色文创产品及重点文旅产品推介,通过动静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来自江西的钟先生认为,梅州参加文博会,是展示宣传客家文化一个很好地契机,在展示客家文化形式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文化是多元的,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入新的工艺手段,我们传承好客家文化里的精神精髓,但在呈现形式上可以做些改变,不拘于传统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钟先生说。 关键词:客味十足 本届文博会,梅州展馆在设计方面别出心裁。该馆聚焦“世界客都”“历史文化名城”“苏区+湾区”等内容,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结合客家围龙屋浑厚的弧线形造型,点缀具有客家特色的灯笼、梅州柚、亻厓等元素,突出梅州地域文化特色,精彩呈现客家文化的绚丽多姿和深厚底蕴。 在展品方面,现场汇集了陶瓷工艺、木雕、石雕、漫塑、陶塑、紫砂、青铜制造、版画、藤具、竹编、植染、花灯等“客味”十足的文创精品,以及智能产品、硅胶制品等新潮的文创新品。梅州馆凭借制作精良、品种丰富、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创展品,给广大参展商、采购商和市民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梅州馆设计新颖,围龙屋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很有客家特色,我每年观展都会来梅州馆看看。”来自茂名的游客莫先生说。 常年在北京工作的梅州人钟碧珍入馆后,第一时间来到梅州展馆参观。“我是地道的梅州人,每次参会我都很期待我们梅州展示的产品,今年展示的青花瓷、木雕这些都挺好的,融入了梅州特色,但这些非遗技术可能在其它地区也有,梅州馆展示的产品应该更多要体现出梅州独有的特色来,才能更好地和其它地方的产品进行区分。” 在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评选活动中,梅州取得2金1银4铜的好成绩,温治邦创作的版画《客乡古韵》、刘沅声创作的陶塑《客家大喜》获金奖,蒋向华创作的木雕《梅州八贤》获银奖,杨江文创作的陶瓷《硕果累累》、王增丰创作的漫塑《苏东坡》、韩浩文创作的木雕《客家妇女》、何法俊创作的创意木刻《精气神》获铜奖。 此次梅州多项作品入围工艺美术奖评选活动,更加坚定了梅州进行客家文化产品的创作自信,获奖作者表示将更加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客家元素、独具梅州特色文创产品。 关键词:全面融湾 在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上,梅州把握平台机遇,推动客家文化“出圈”,一方面是多形式展示梅州文创产品,充分体现客家元素,让市民游客感受客家文化,另一方面是互学互鉴,找差距、补短板,推动梅州文化企业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创产品。 “参加深圳文博会很有收获,感觉我们和其他城市的陶瓷产品相比,梅州还是有些落后,不够有新意,我们要加快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大埔陶瓷更具竞争力。”大埔陶瓷参展商黄文斌表示,下一步将充分挖掘梅州文化、运用客家元素,用文化提升产品的价值。 今年的文博会,是党的二十大之后首个全国性质的文化产业展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22年12月14日召开的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也提到,梅州要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用心用情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此次梅州展团来到文博会,展现出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新气象、新作为。与此同时,梅州紧扣打好“融湾牌”,在“粤港澳大湾区馆”(12号馆)能找到不少梅州元素,充分体现客家文化全面融湾的良好态势,更好地向全球传播推广客家文化。 梅州正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以梅州生态之美、绿色之深、人文之盛等发展优势,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推的合作局面,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提供强力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梅州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推动梅州文化建设与紧紧抓牢发展第一要务相结合,持续推动文旅融合提档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
关注!世界客属第二十八次公祭客家母亲河——汀江大典在长汀举行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 >>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作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具有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文献构成系统完整、形式风格独特精美等特点 ...... >>
此次活动节目形式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梅州市群众文艺创作的成果和群众文艺队伍的风采。... >>
客家山歌的内涵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生活、风情和劳动生产等,包罗万象。... >>
客家人的这个风俗习惯,你了解嘛?... >>
鹤城客家花炮会弘扬鹤城客家人的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了本族群的内在精神品质,以聚庆凝聚人心、和睦邻里,以乡情带动乡亲支持家乡建设,以庙市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
闽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
冬至欢愉~... >>
黄英贤196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父亲黄锐诚是马来西亚客家人,知名建筑商,母亲是欧洲裔澳大利亚人。... >>
关注!龙岩举办“情系祖地 福满两岸”龙台客家青少年迎新联谊晚会 ...
整场晚会以客家风情、客家民俗、客家寻根作为创作主轴,突显两岸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融合。... >>
两岸宗亲一谱牵... >>
近年来,赣州市通过深入挖掘祠堂在客家宗族治理方面的传统与功能,推动客家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赣南普法新风尚。... >>
留住传统客家文化记忆... >>
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来啦~... >>
再造广东,再创新奇迹!黄坤明在广东“新春第一会”讲话实录 ...
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开至全省各地市、县(市、区)。...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
江门、潮州、梅州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浓厚的华侨文化。2013年,以广东侨批为主构成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