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旋律在南粤大地回响,成为梅州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最美代言。 当人们走在梅州城区的街头巷角、公园长廊或者乡村文化广场,可以经常听到、看到有人在唱山歌。兔年新春,有“客家人的口头文学”“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之美誉的客家山歌,更是当地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中备受欢迎和期待的节目。 新时代的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人的一味乡愁记忆,更成为讲好梅州故事、广东故事的载体,从大山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一代代山歌人更是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根植客家文化沃土,砥砺奋进,勇攀高峰,打造了一大批文艺精品。“近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也将继续挖掘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释放梅州客家文化的新活力。”梅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小编采访时表示。 山歌暖新春 1月30日,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文化站内热闹非凡,一场春节山歌文艺汇演吸引了群众观看,清脆嘹亮的歌声萦绕其间。 “传承客家好文化,唱响丰良山歌。”这是由梅州市客家山歌协会丰顺山歌研究会主办的揭牌庆典暨“赏非遗 贺新春”文艺演出活动。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当地客家山歌歌迷们早早挤满了活动现场,翘首期盼节目开始。有国家一级演员、客家山歌剧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苑玲的独唱《噢嗨一声歌成河》,有合唱《喜事好运滚滚来》,还有精彩的斗歌环节……丰富的山歌演出形式让人们大饱耳福的同时,更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和欣赏到客家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在广东省12个大剧种中,梅州市占了4席,分别是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木偶戏、采茶戏。而客家山歌剧用客家方言演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研究会的成立正是客家山歌广泛群众基础的写照,得益于人们对客家山歌的热爱,这将有助于弘扬客家文化,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客家山歌更具影响力和魅力,也让非遗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薪火相传 2022年2月24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授予梅州市梅县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匾。这是梅县区第五次获此殊荣,一度被网友们称为“梅开五度”。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真正含金量所在。殊荣的背后,源于深厚的山歌历史文化底蕴,也源于一代又一代山歌人孜孜不倦的探索。 杨苑玲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她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客家山歌剧省级非遗传承人,同时担任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这些年,她一直致力于传承发展客家山歌剧、客家山歌。当被问及“什么事是最难忘的”,她告诉小编,是在2002年创排客家山歌剧《等郎妹》的时候。 当时整个团队一同摸爬滚打、熬更守夜,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把这部剧排演好,以最出色的表现呈现给观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一切都值了。”杨苑玲讲道,每当演出完谢幕的时候,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响起,自己都会抑制不住泪水往外涌。 在采访中,小编发现,同许许多多的山歌表演艺术家一样,支撑杨苑玲一直执着于客家山歌表演的是对山歌的喜欢和热爱。“我从小就听着客家山歌长大,长大后便考进山歌剧团,成为一名职业演员;还有就是受到前辈们对客家山歌剧执着追求的熏陶,感觉自己身上也有着传承与发展客家山歌剧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看到年轻一代对客家山歌充满热情,让我更加愿意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年轻一代的成长。” 谈到客家山歌剧,林文祥的名字非常重要。他是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作为梅州戏剧创作的“领头雁”,他带领梅州戏剧人走出了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林文祥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等殊荣;杨苑玲入选文旅部2020年“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 在不断获得殊荣的背后,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人薪火相传,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的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近年来,梅州市开展“戏曲进校园”品牌活动,组织业务骨干、山歌传承人走进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化育小学、梅州市老干部大学等学校,进行客家山歌及山歌剧知识授课、示范性演出,普及客家传统文化知识。“我能感受到孩子们都愿意学习,并喜欢唱客家山歌和客家山歌剧。”杨苑玲欣喜地告诉记者。 梅州市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传统戏曲与校园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为缓解后备人才断层问题打下基础,有力推动客家传统文化实现“动态传承、代代相传”的进程。 山歌也有大舞台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流淌在客家人血液中的律动,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 “我们的客家山歌和客家山歌剧已多次晋京演出,得到专家、群众的一致好评。”在采访中,不少客家山歌人向记者表达了这份自豪感。 近年来,客家山歌剧《等郎妹》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剧目奖”,《桃花雨》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客家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摘取广东省艺术节金奖“五连冠”;特别是2020年第十四届省艺术节,梅州市分别荣获2个一等奖(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2个二等奖(广东汉剧《王昭君》、音乐剧《血色三河》)等15个奖项,创下梅州在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被业界专家誉为“梅州现象”。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仅2022年,全市开展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文化惠民演出近150场(含线上线下),受惠观众超300万人。新的一年,梅州市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并早早开始部署实施,精心创作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客家山歌剧《血蝴蝶》等大型剧目,备战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力争再创新成绩,续写“梅州现象”。 |
近年来,赣州市通过深入挖掘祠堂在客家宗族治理方面的传统与功能,推动客家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赣南普法新风尚。... >>
留住传统客家文化记忆... >>
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来啦~... >>
再造广东,再创新奇迹!黄坤明在广东“新春第一会”讲话实录 ...
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开至全省各地市、县(市、区)。...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
江门、潮州、梅州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浓厚的华侨文化。2013年,以广东侨批为主构成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
《采茶灯》是福建新罗的民间吉祥歌舞,表达着人民对于幸福的殷切向往。... >>
以侨为桥!这个客家古村落被中国侨联确定为“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 ...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华侨众多而得名,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
共叙乡情、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相聚“云端” ...
2月20日,“云聚客都 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视频交流会在梅城举行。... >>
石城客家古寨堡大多选择临近村庄、四面陡峭突兀但山顶平坦宽阔的山头,依山建寨。... >>
悠悠千载,一代代黄河子孙,一代代客家先民,任由时光流逝,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心中永远的梦想,演绎着不同的追梦故事,再苦再难也绝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 >>
新征程,客家研究再出发!... >>
挖掘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元素,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这场研学活动,有意义 ...
2月23日至25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五华县文广旅体局、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开展了为期3天的“世界客都·美丽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研学”活动,主要以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 ...... >>
历史上,深圳前身新安县(宝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 >>
客家味是什么味道?是梅州柚的味道,香蜜清甜;是客家炒绿的味道,甘香醇厚;是盐焗鸡的味道,咸香独特……... >>
广州客家山歌传唱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思想、感恩新时代,激发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客家山歌悠久的文化,在田间地头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