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爱国情怀; 不老的是万类霜天,不散的是客家魂脉。 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沿着历史文化长河上溯,赣南有着100年的红色文化,500年的阳明文化,1000年的宋城文化,2000年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赣南多元文化的底色与基础。若问“客从何来”“何谓客家”?我们所说的“客”与“客家”是指约有一亿之众,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汉民族共同体中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跨地域庞大支系。民族学者称其为汉族客家民系,人类学者则称其为汉族客家族群。 ![]() 南粤雄关,是客家先民从赣南进入岭南、从岭南返迁赣南的必经关口 ![]() 石城县县城老街上的闽粤通衢关楼,见证了客家先民从宁都、石城进入福建宁化的迁徙历史 客家“根在中原”,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区中,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盘瓠蛮交流融合,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的方言、特殊的风俗、特殊的社会心理和特殊的生计方式的人群共同体。她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汉人的屡次南迁紧密相连。 ![]() 宁都北部山区肖田乡朗际村的石砌路,是客家先民从陆路进入赣南的重要通道 ![]() 赣州湧金门码头,是客家先民从水路登陆赣州的重要码头。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码头一角。 然而,尽管历时千载的辗转流移头绪纷繁复杂,徙地之先后难以确切稽考,但我们仍可从客家人的谱牒中找到他们发轫于赣南的许多证据。这一点,连号称“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在考证石壁繁衍的族姓中,也公认相当多的姓氏是先在宁都、石城居留数代甚至十几代,然后才迁入石壁的。学术界观点存异,但公认南迁汉人最早抵达的最南的区域就是赣南。大量学者从地理形势和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两方面进行考证,世居黄河中下游的先民,面对北边是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万里黄沙,西南是青藏高原,都是交通壁障,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东南迁徙。 ![]() 2004年,第19届世客会在赣州召开,龟角尾公园建起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不绝如缕的移民,为什么不约而同流向赣南?天时不如地利,万事皆备于地缘。史称“扼闽粤之咽喉,据五岭之要会”的赣州,北上,沿赣江通长江,串京杭大运河抵京津;南下,越梅岭入粤穗,出武夷联泉州。在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发源于赣州的赣江,是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大余梅岭正是秦时设关、唐开驿道,成为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最短陆上通衢要道,成为中国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衔接点。再叠加赣南西倚罗霄、东阻武夷、南限五岭,这三条雄伟的山脉所造成的封闭与交通的艰阻不便,使它的东、南、西三面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开口朝北、孕育奇迹的“襁褓”。命运就这样为客家先民安排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片广袤的山地面积广大,约占江西山地总面积的50%。山岭高峻,河谷深切,夹杂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盆地,适于农业耕作。这种生存地域为苦于战乱的客家先民提供了一个驻足、生息、发展的相对安定的理想去处,为客家民系的孕育提供了必具的客观条件。 ![]() 赣县区湖江镇桃花岛附近,是客家先民从赣江水路在赣南上岸的第一站 他们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在那片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崇山峻岭间,处于相对静态的历史河流中,厮守着他们的故土风习与祖宗语言,在山外世情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处于相对稳定;同时又在自然选择、民族融合及地理环境交互作用的推动下,去调整、改变、整合、不断建构,吸收了对方的文化,丰富了自己的色彩,但又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从而发展成为汉民族中一支新的独特民系。在保留中原汉民“文明温厚”诸共同要素以外,又增添了坚韧、务实、团结、尚勇、敢于冒险开拓等新的性格内涵。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诸多方面,无不打上了这方水土的烙印(比如女性的天足、母亲的背带、饮品擂茶、烹饪中的煨与酿……)。从这个角度来说,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典范。 ![]() 踏着客家先民南迁时走过的大余梅关古驿道,游客们仿佛穿越千年 悠悠千载,一代代黄河子孙,一代代客家先民,任由时光流逝,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心中永远的梦想,演绎着不同的追梦故事,再苦再难也绝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们穿越了“五胡乱华”“黄巢之乱”,迈过了黄河长江,一程程、一站站,溯赣江而上,红肿的肩头拉着岁月的纤绳,历尽艰辛,来到虔赣,在这里放下疲惫的行囊,燃起熊熊的篝火,怀着一种龙归故渊的心情,纷纷在这里落脚谋生、繁衍生息。继而,又从这里溯章江、跨南岭、越梅关,进入粤穗,逆贡水、出武夷、联泉州,辗转他乡,走向天涯,衍播世界。赣南因其所处的“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黄金区位,在接受南迁先民中可谓得天独厚、占尽先机,成为接受自北南迁移民最早、最多的地区,处于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长河的源头,成为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 |
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来啦~... >>
再造广东,再创新奇迹!黄坤明在广东“新春第一会”讲话实录 ...
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开至全省各地市、县(市、区)。...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
江门、潮州、梅州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浓厚的华侨文化。2013年,以广东侨批为主构成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
《采茶灯》是福建新罗的民间吉祥歌舞,表达着人民对于幸福的殷切向往。... >>
以侨为桥!这个客家古村落被中国侨联确定为“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 ...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华侨众多而得名,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 >>
共叙乡情、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相聚“云端” ...
2月20日,“云聚客都 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视频交流会在梅城举行。... >>
石城客家古寨堡大多选择临近村庄、四面陡峭突兀但山顶平坦宽阔的山头,依山建寨。... >>
新征程,客家研究再出发!... >>
挖掘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元素,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这场研学活动,有意义 ...
2月23日至25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五华县文广旅体局、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开展了为期3天的“世界客都·美丽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研学”活动,主要以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 ...... >>
历史上,深圳前身新安县(宝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 >>
客家味是什么味道?是梅州柚的味道,香蜜清甜;是客家炒绿的味道,甘香醇厚;是盐焗鸡的味道,咸香独特……... >>
广州客家山歌传唱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思想、感恩新时代,激发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客家山歌悠久的文化,在田间地头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 ...... >>
深圳的客家人大多数来自粤东兴梅地区,即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