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当年与香港原属一县,称为新安县(亦先后称为宝安县)。历史上,深圳前身新安县(宝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 清朝初期,为抵抗郑成功海上武装力量,实行“禁海迁界”,致使新安县等沿海一带惨遭浩劫。尔后,清廷不得不下诏以优惠政策“复界招垦”。于是,大批客家人从嘉应州、潮州、惠州等地“盛向滨海迁徙”(罗香林语),发展成庞大的客家族群,这便是深圳客家形成的原因,或称“滨海客家”。 1985年,我从梅州调到深圳,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在长期的调研考察中,我惊讶地发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大量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来自当年我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 深圳的客家人大多数来自粤东兴梅地区,即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地。他们迁居新安县后,大多聚居山区、海岛,如龙华、龙岗、石岩、观澜、大屿山、内伶仃岛等处,有些则徙居到海滨,如沙头角、大梅沙、小梅沙、土洋、叠福等地。当年新安县形成的客家村落,70%是杂姓村,多为同乡好友结伴而来,以嘉应州(今梅州)所属各县为多。现居深圳市坪山区的各客家族谱上,清晰地记录着先祖们的迁徙轨迹,曾、何、李、彭、刘、罗、江、陈、黄等大姓,皆出发于嘉应州(今梅州)。 梅州,古称嘉应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山区、江连大海,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客家人衍播至海外的重要出发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辉煌的客家人文,郭沫若曾写诗赞其为“文物由来第一流”。清代“迁海复界”以来,大批梅州人迁徙深圳、香港地区,在当地滨海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深圳客家与梅州客家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 其一是传承了梅州客家勤俭诚信、艰苦创业的精神。 罗瑞凤,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的兴宁县叶塘镇。乾隆二十三年(1758),44岁的罗瑞凤拿定主意要到朝廷招垦的新安县去闯一闯。其父罗子拔按当地风俗请风水先生指点,风水先生提了一个“金鸡报晓定落基”的主意,嘱罗瑞凤新置一担竹箩,并以红纸染红,将报晓公鸡装于红竹箩当中,一直朝新安的方向走,待到公鸡报晓时,便在那里定居发展。 罗瑞凤依照办理,踏上迁徙之路,旅程劳累,数天之后,正是筋疲力尽之时,所带公鸡“喔喔”报晓,罗瑞凤欣喜异常,见此地田园平坦,有一湖泊水甚清澈,认为此处即是落基之地,乃向村民说明来意,征得同意,便在此搭棚落基。此地后起名为“鹤湖”。 安居后,罗瑞凤挑着箩担,穿着草鞋、烂衣,从收破烂做起。他遵循着祖先关于秉持“俭、廉、孝、礼、信”等理念,尤其是勤俭,罗瑞凤可谓极尽俭朴,节衣缩食,甚至捡来河边的鹅卵石用盐腌起来放在箩筐里,吃饭时拿出来舔一舔,权当下饭菜。不久,他站稳脚跟,开始做起小贩。兴宁客家黄酒远近闻名,罗瑞凤发挥专长,开起酿酒作坊,他利用家传酿酒手艺酿造的黄酒,鲜甜可口,极受欢迎。创业伊始靠的是勤劳,他每天起早摸黑,往来于龙岗、东莞之间贩卖黄酒,由于他牢记祖先的教诲,经商以诚信为先,始终本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原则,生意越做越旺。 ![]() 从山里来到滨海的罗瑞凤,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从一文不名的穷汉子,变成赫赫有名的富豪“龙岗罗”,建造起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的“鹤湖新居”,成为当年滨海客家的“创业英雄”,其坚韧拼搏的历史,足以让后人铭记。 清乾隆末年(1795),梅州兴宁县人何维松、何维柏兄弟来到深圳横岗,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兄弟两人同心同德,吃苦耐劳,从蓄豆芽、磨豆腐、酿酒、贩酒小本生意做起,通过多年通力合作、艰苦奋斗,最终发家致富,建起“茂盛世居”大围屋。乾隆年间由梅州五华县水寨迁徙至深圳坪山的曾氏族人建造的“大万世居”,亦是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与“鹤湖新居”并称为“围屋双雄”。 而明末清初从梅州来到惠州再到深圳坑梓创业的黄朝轩,带领黄氏族人同心合力,努力经营,使这片贫瘠的山村垦荒有成经济条件日愈丰厚。其黄氏五世祖黄延元在创业过程中,摒弃原乡“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士农工商各事一业,方为济事完人”。这种既重视耕读而又将“士农工商”一视同仁的观念,在当时非常具有进步意义。 其子黄奇义继承父业,大胆与广州“十三行”进行商业贸易,看准行情将“十三行”胡椒全买下来,后广州胡椒脱销便全部脱手,大赚一笔,将此赚到的钱兴建了规模宏伟的“青排世居”。百余年间,坑梓黄氏族人相继兴建了龙湾世居、龙围世居、龙田世居、盘龙世居等36座大型围堡,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成为滨海客家创业致富的辉煌物证。 ![]() 作为“文化之乡”的梅州,崇文重教、以读书为荣是其优良传统。在梅州客家童谣和谚语中,不乏“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冇老婆”“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家训”式语言。滨海客家也把梅州这一传统带到深圳。在深圳众多崇文重教的家族当中,创立一所百年学校的陈振能家族就是这样的典型。 陈振能,广东梅州五华县小都镇田布嶂下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曾撰联“崇文重教昌盛发达,耕读儒家世代流传”以自勉。清乾隆十六年(1751),在朝廷“复界招垦”政策感召下,毅然携带家眷与堂兄弟一众十几人,结伴同行,从五华出发,过紫金,经惠州,抵东莞,最后在新安县(今宝安)一个称为“七都洞”的地方,陈振能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即搭起茅寮,筑舍而居,将此地称为“松园厦”(后演变为“松元厦”)。 陈振能到松元厦时已年近六旬,他带领眷属披荆斩棘,辛勤垦殖,不到一年就解决了温饱,三个儿子也相继成婚。陈振能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唯有晴耕雨读,走仕途之路,才能“茅寮出状元”,光宗耀祖。于是,他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勉励后辈发奋读书,获取功名。每天早晨公鸡初鸣,陈振能即按时唤孙子们读诗背经,严寒酷暑,从未有误。为光耀门楣,他集中全家族的力量办私塾,节衣缩食聘请名师来家教授孙辈们。 据传有一年临近春节时,陈振能推了一头肥猪去集市卖,准备用卖猪的钱为全家老小添置新衣。他刚卖完猪,忽闻有人喊“卖书,卖书”,原来是一官宦人家装了一车书在出售,陈振能如获至宝,用卖猪的钱买回一车书,在当地传为美谈。 在陈振能的引领下,陈家上下以读书为荣,子弟们劳作之余便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家族私塾日益兴旺,从第四代起便英才辈出,遍迹五洋。清末时期陈氏家族考取过功名的有举人、秀才、贡生、监生等近百人。 1914年,陈振能后人遵循“振兴我族之路在于兴学”的祖训,集资创办了振能小学。1929年,侨居海外的陈振能后人筹集白银4万两,建成了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振能学校,成为当时宝安县办得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学校。当年完全依靠一个村一个宗族的力量同时开设了小学和中学,堪称伟大创举,民国政要宋子文为此欣然撰写了“英才蔚起”的题词。而在辛亥革命期间,坑梓黄氏族人黄子光、黄子文等爱国华侨,捐款兴建新式学校“光祖学堂”,开南洋华侨捐资助教之先河。 ![]()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五大口岸通商、居住、办校、行医、传教。从此西风东渐,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圳,因为毗邻香港,成为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而身处龙岗布吉老墟的凌氏家族,正是最早受到西学影响的家庭之一。 布吉老墟的凌启莲,其祖先于康熙年间朝廷“复界招垦”之后,由嘉应州平远县大柘(一说在平远县石正镇)迁徙到宝安县布吉李朗村。凌氏作为典型的客家人家族,虽迁徙至滨海地区,但“崇文重教”的传统却如影随形,那种“欲盈仓廪须耕种,想出人头在读书”的理念深植其血液之中。 1854年,基督教巴色差会在布吉创办李朗“存真书院”(后为传道书院、李朗神学院),凌启莲自幼渴望读书,当他有机会到李朗“存真书院”接受新学后,便想方设法让子弟们读书上学,成为较早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学生。故自凌启莲起,凌氏家族几代人因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迅速崛起,人才辈出。凌启莲七个儿子皆有所长,十九个孙子出国留学,而凌氏家族则有数十人留学欧美,他们怀抱修身齐家报国之志,学成之后均以己之学报效国家,归国后在政府、高校、医院及科研机构任要职,对政、学、商等各界上层有很深影响,可以说是深圳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第一大家族。 ![]() 1888年出生的凌道扬,在12岁时就被耶鲁大学毕业的叔叔凌善芳送进了上海圣约翰书院,尔后,在族人的资助下正式接受系统教育。1910年,凌道扬在美国麻省农学院预习后,顺利考入了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并在1914年获林学硕士学位,是中国获得该学位的第一人。 凌道扬发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林业社团组织中国林学会的前身“中国森林会”;参与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森林法》的制定,帮助孙中山拟定林政计划,提出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构想,并于1916年开始实施。 退休后的凌道扬定居香港,他在1951年参与了崇基学院的创建,并于1955至1960年出任该院第二任院长。 1960年,凌道扬以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全力推动港中大(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在港中大成立后,75岁高龄的凌道扬婉谢了港中大的挽留,1993年,凌道扬以105岁高龄逝世。 这位百岁老人留下的文脉,在他身后仍在继续。2014年,港中大(深圳)正式成立,并落户龙岗。凌氏后人,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国强捐资1.5亿人民币资助港中大(深圳)教育事业,以学习先辈的家国情怀。至此,凌道扬的教育理念在他的家乡得以落地生根。 ![]() 客家人素来看重木本水源、慎终追远,以爱国爱乡,不忘祖根为美德。祖籍梅州来到深圳的客家人,不管是扎根本土还是播迁四海,都能饮水思源,情系桑梓。由于四海为家,颠沛流离,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他们痛切地体验到故乡故国的可贵,而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追根溯源的品德。深圳许多华侨虽漂泊在外,但从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如祖籍源自梅州五华横陂的深圳侨乡吉溪村,当地华侨很看重的一件事,就是要子孙后代不忘“入唐性”(中国人的本性),不让“番性”(外国人)同化。因此,许多华侨都会把生于海外的儿女送回“唐山”(祖国原乡)来读书,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如吉溪籍华侨陈新民、陈宪民两兄弟出生在塔西提,当他们成长在学龄之时,父亲便委托老华侨将他们带回国“入唐性”,让兄弟俩在家乡吉溪学习传统文化,至二十六七岁才离乡返海外谋生。 客家人播迁四海总不忘来时的路,一有机会就会回原乡寻根。2012年8月,龙岗罗氏后人、源自梅州兴宁叶塘的罗定朝的外孙女罗笑娜,这位有客家血统的非裔牙买加女士,牢记她母亲生前的嘱托,退休之后即辗转万里回到深圳龙岗鹤湖新居寻根问祖。由于她的努力,又促成了罗定朝所传8个家庭100多位血亲一同回乡寻根祭祖,实现了罗氏后人寻找血脉来源,实现客家文化认同的梦想。由罗笑娜主持拍摄她本人寻访外祖父的纪录片《寻找罗定朝》,在海内外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 不忘祖根、常怀爱国之心与赤子之情的,还有马来西亚侨领官文森。官氏祖先官文清,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广东长乐(现梅州五华)迁至深圳龙岗开创基业,创建了官新合村。官文森虽然出生于南洋,但他继承了客家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情怀。抗日战争期间,他独资组织“惠侨救乡会”,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在吉隆坡募捐大批钱物转运回国。 1939年5月5日,“文森队”高唱着《再会吧,南洋》,在吧生港口登船,航行6天后,到达香港九龙东江华侨服务团香港办事处,随后再坐船到宝安沙鱼涌,参加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直接同日本侵略者作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官文森欣然举家回国,作为中国致公党代表参加新中国政协筹备会,参加起草《共同纲领》,先后任中国致公党第五届中央副主席、全国侨联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等。 ![]() 梅州素称“山歌之乡”,客家山歌是其民间艺术的瑰宝。尤其是历史上梅州有大量善唱山歌的客家妇女。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曾称赞其“何其才之大也”!当年梅州客家人迁徙滨海地区,也将客家山歌带到了深圳。 1987年,我在深圳市文化局工作时,发起组建了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同仁深入基层采风问俗,后与苏伟光合编了《深圳民间歌谣》一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其中大部分是客家山歌。从史料上看,深圳清代之前没有客家山歌,只有反映明代盐民生活诸如《盐丁叹》一类的民谣,以及少量竹枝词。深圳的客家山歌是在清代中期“复界垦殖”之后才出现,所谓“新邑地处海滨,居民自耕渔而外,不废弦歌”。 从我搜集整理的深圳客家山歌之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来自梅州客家山歌的渊源。 以梅州与深圳两地山歌作比较—— 梅州:郎系有心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撑渡人。 深圳:阿哥有情妹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簕多妹开路,水深阿哥背愚行。 梅州:阿哥得病妹着惊,打起灯笼尽夜行。双手掀开绫罗帐,来问阿哥病重轻。 深圳:火烧竹筒噼啪声,阿哥得病妹着惊。上午搭声下午转,三日路途一日行。 梅州:城头更鼓打五更,听到更鼓心就惊。闰年闰月都有闰,样般没有闰五更。 深圳:城头更鼓打五更,听到更鼓心就惊。闰年闰月都有闰,为何就冇闰五更。 诸如以上相似的山歌举不胜举,可以清晰看到梅州客家山歌对深圳深远的影响。又如东江纵队1943年在坪山召开成立大会时,就采用梅州盛行的五句板山歌演唱《祝贺东江纵队成立》。 ![]() 本来,吴氏原乡梅州大埔县,盛行“鲤鱼灯”舞,又称“五鲤跳龙门”,演员以女性为主,舞者所着服装仿自汉剧演出服,表现努力奋斗,“跳过龙门”获得幸福的主题。 到滨海地区之后,他们将源自大埔的“鲤鱼灯”舞,改造创新为面向大海的鱼灯舞,分为两种鱼,一种是单独一条的大鱼“霸王鱼”,威风霸气。另一种是“群鱼”有十几种小鱼,表现海洋中大鱼吃小鱼这一弱肉强食的现象,反映鱼群团结起来反抗霸凌,建立安宁的世界。舞者全为男子,穿中式襟服,表演粗犷雄浑,情节诙谐生动,被评为深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年包括梅州在内的各地客家人,从山地环境来到滨海地区,带来了原乡的客家民间文化与工艺,包括酿黄酒、吃狗肉、做“云切糕”等传统习俗,丰富了滨海客家的文化内涵,从而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交融和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
《采茶灯》是福建新罗的民间吉祥歌舞,表达着人民对于幸福的殷切向往。... >>
以侨为桥!这个客家古村落被中国侨联确定为“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 ...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华侨众多而得名,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 >>
共叙乡情、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相聚“云端” ...
2月20日,“云聚客都 共商发展”梅州市海外、港澳台乡亲视频交流会在梅城举行。... >>
石城客家古寨堡大多选择临近村庄、四面陡峭突兀但山顶平坦宽阔的山头,依山建寨。... >>
悠悠千载,一代代黄河子孙,一代代客家先民,任由时光流逝,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心中永远的梦想,演绎着不同的追梦故事,再苦再难也绝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 >>
新征程,客家研究再出发!... >>
挖掘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元素,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这场研学活动,有意义 ...
2月23日至25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五华县文广旅体局、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开展了为期3天的“世界客都·美丽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研学”活动,主要以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 ...... >>
客家味是什么味道?是梅州柚的味道,香蜜清甜;是客家炒绿的味道,甘香醇厚;是盐焗鸡的味道,咸香独特……... >>
广州客家山歌传唱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思想、感恩新时代,激发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客家山歌悠久的文化,在田间地头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 ...... >>
深圳的客家人大多数来自粤东兴梅地区,即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 >>
何立峰,男,汉族,1955年2月生,广东兴宁人。... >>
客家人的大戏!跨越千里,穿越千年,新编大型汉剧《王昭君》湾区老区引共鸣 ...
让优秀的客家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广东正在行动,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
“广东省友谊奖”是广东省政府为表彰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而设立的荣誉奖项,是省委省政府对丘成桐、熊德龙两位多年来为广东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梅州籍海外华人华侨的充分肯 ...... >>
近500个团、超6万人次!“老广们”畅游客家土楼,尽享客家风情 ...
畅游客家土楼,尽享客家风情!... >>
进入新时代,赣南客家依然在路上;踏上新征程,赣南客家研究接力再出发。... >>
本次研学营将于3月9日~13日在福建龙岩、漳州两地开展。...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