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梅州地处山区,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由于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因此早在千年以前,当地已有种茶制茶的相关记载。当地人长期栽种茶树,制作的茶叶品质优异,多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美誉。作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之一,梅州市茶叶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目前达33.03万亩,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1/4,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梅州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创新工艺打造品牌和研发茶类新品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共同发力,进一步擦亮梅州茶品牌,致力于将茶香四溢的绿叶子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 沿着蜿蜒山路一路前行,小编来到位于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的马山生态茶园。从观景台上俯瞰3000多亩茶山,连片茶树层层叠叠,远处翠绿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我们以生态茶园标准对茶园进行管理,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打造绿色、生态的马山茶。”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富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绿色产业发展之路。“我爷爷和父亲都是种茶的,但他们那时的销量不好,价格也不高。到我种茶时,在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马山公司的带动下,成品茶的价格从每500克几十元卖到现在的200多元。”马图村茶农饶海丰说,现在不愁销路,时常有客户到茶山考察采购,每年种茶制茶的收益可达十几万元。 近日,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项目推进会在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热闹举行。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按照“龙头引领、强农兴业、接二连三、延链增效”的规划思路,以“一核一带两区八基地”的功能分区布局进行规划,由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园区其他7家综合实力强的经营主体统筹推进,致力于在茶叶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互通融合,延长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 据悉,该项目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将对农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和农业品牌等4个板块19个子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产业园内的茶叶加工(精加工)能力可提高30%以上,有效助推丰顺县茶叶产业园以及全县优势特色茶产业实现‘二次腾飞’。”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目前梅州建设了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5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茶产业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9家,有78家茶叶企业获SC认证;73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有10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7个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传承创新,打造特色“暖肚茶” 杀青、揉捻、干燥……在梅江区清凉山茶山下,制茶厂的机器轰隆隆地响着,制茶师傅们正将经过晾青萎凋的茶青送进制茶机,一丝不苟地按照步骤进行客家炒绿的制作。 ![]() 作为广东三大茶系之一,梅州客家炒绿又名客家炒茶。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乃至更久远的秦汉时期。据了解,客家炒绿采用独特的“重炒”工艺,具有独特“炒米香”,第一遍炒制完成后通常会进行二炒甚至多炒,以追求“祛寒趋温”的效果,这与客家人常居相对湿冷的山地,饮食油腻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被客家人称为“暖肚茶”“温肚茶”。 日前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开幕,梅州茶企携客家炒绿参展,香气浓郁的客家炒绿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的客家炒绿是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现在新增了线上直播、‘互联网+’等销售方式,回头客很多,目前年销量超6万斤。”丰顺县龙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勇腾说。 有些茶企坚守传统“客家味”,有些茶企则创新改良,希望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我们通过创新技术,以‘炒+烘’的制茶工艺改良客家炒绿。”广东天亿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熊桢介绍,改良后的客家炒绿口感更加醇厚,主打高端市场,价格在每500克2000元左右。 近年来,梅州依托绿茶优势产业,打造“客家炒绿”优势品牌,持续推动梅州茶产业发展。去年,梅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举办2022年梅州“客家炒绿”质量评鉴活动,该活动评选出“客家炒绿茶王”6名,“客家炒绿优质茶”10名。“接下来梅州市将深化梅州客家炒绿品牌提升工作,从统一品牌、科学规划、制定标准、提升工艺、加强营销、媒体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加快推动梅州茶产业发展。”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研发新品,嘉应茶飘“柚花香” 开水冲泡,卷曲的茶叶舒展开来,茶汤清澈,溢出淡淡茶香,和着鲜灵花香入喉,着实沁人心脾。这是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发的新产品——柚花茶。 ![]() 据了解,“柚花茶加工技术”已入选广东省主推技术,柚花茶是选用具有浓郁花香的新鲜柚花和滋味醇厚的嘉应茶,用适当的比例和方法经过拌和、窨制、通花、起花、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 “柚农平时疏花,有1/3的柚花被浪费掉了,我们向农户购买柚花,收购价为每1000克24元,可以帮助农户增收。”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黄海英说,作为农业大市,梅州通过柚花茶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示范带动5万亩茶园生产柚花茶来计算,嘉应茶和梅州柚的年新增纯收益可达8亿元以上。 2022年,该所与7家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目前梅州正在推进制定柚花、柚皮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推动梅州柚、嘉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 >>
山歌迎客好运来!“双龙山杯”梅州市客家山歌擂台赛圆满落幕 ...
5月1日至2日,五华县双龙山旅游景区举行了“双龙山杯”梅州市客家山歌擂台赛,来自梅州、深圳等地的42名山歌爱好者齐聚一堂,用心用情唱响客家山歌,弘扬客家文化 ......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赣南的客家围屋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旅游景点。... >>
河源龙川县作为“全国油茶示范县”,种植油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凝结着客家人勤劳和智慧的古法制油,到如今的高质量茶油加工及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承着千年历史的客家油茶籽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应对着时代的挑 ...... >>
巧用客家家训、谣谚、擂茶、叔公、客属等客家文化,打造矛盾纠纷客家解法,着力实现“客家事客家解”。... >>
客家话语音播报功能将进一步丰富语音播报语言,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唤起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乡愁,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已经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一张名片。... >>
虽然社会兴起了“凉帽热”,客家凉帽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却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市场销量少,客家凉帽技艺多达20多道工序的复杂性是年轻一代择业的“拦路虎” ...... >>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日本人非常热衷于客家研究, 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论文,其中既有移民史、华南地域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等,也不乏客家的衣食住行乃至 为人处世之术等大众兴趣导向的读物,还有一些客家题材的文学作品 ...... >>
守住客家根 自有客人来——梅州创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纪实 ...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既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
“圆梦祖根地 喜迎世客会”。洛阳是全球客家人的根亲祖地,汉魏洛阳城是中原客家先民的首次南迁出发地。... >>
仪陇客家牛肉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极具特色的制作技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日前,客家牛肉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
樟木头镇客家粽突出咸香口味,食材有糯米、绿豆、五花肉、咸蛋黄、虾米、红葱头等。... >>
该馆的建成,不仅填补了福建省内此类文化传承的空白,更是长汀县致力名城保护,打造工匠名城,保护、传承、发展客家传统技艺的又一重要举措。... >>
千年的尊师重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传统的承继,构成了客家人有历史使命。... >>
深圳龙岗新桥世居:留住客家文化记忆 持续赋能“低碳坪地” ...
古宅春不老,这座承载了众多文化记忆的坪地老围屋,在“客家+红色+低碳”的探索背后,逐渐迎来新生,既留住人们对客家历史文化的记忆,也为作为龙岗区“低碳智造之核”的坪地持续赋能 ...... >>
“等伴茶”茶味纯、香气浓,历史悠久,在当地独树一帜,深受客家人的青睐。...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