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彭锋:默默无闻开拓乡村文化领土的播种人

新秀 | 2015-8-3 11:04| 查看: 2755| 评论: 0| 原作者: 博白县人民政府网 黄婷婷
摘要: 他,一位被径口镇村民称为“最有文化的人”,每到一处,大家都热情地招呼他“彭电影”“彭文化”“彭站长”。

  他,一位被径口镇村民称为“最有文化的人”,每到一处,大家都热情地招呼他“彭电影”“彭文化”“彭站长”。
  他,一位被基层干部称为“最麻烦的人”,为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他整天争项目、跑赞助、传技术,只要是文化上的事,没有他不管的。
  他,一位被基层党员称为“最具理想信念的人”,不是党员,但甘于清贫,多次拒绝“晋升”,一摞摞优秀证书,是他最骄傲的“资本”。
  他就是博白县径口镇文广站副站长彭锋,坚守在基层文化战线上37年,深深扎根农村群众文化的土壤,全心全意扑在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上,洒下无数辛劳汗水,收获了群众的支持和赞扬,让基层百姓感受到了快乐。
  接受采访时,彭锋说,“干农村文化事业,只有用心根植,才能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动摇过”,让我更懂得珍惜这份工作
  1978年,15岁初中毕业的彭锋成为了博白县原径口乡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比过年都热闹。“彭电影来了”的一声呼喊,可以点燃一个沉寂的乡村。彭锋当年瘦小的身躯用扁担挑设备进村的画面,至今仍深深留在该镇茶根村80岁老人陈香娟的脑海中。“放了好多年呢,无论天晴下雨都来,大家都喊他‘彭电影’。”陈香娟说。
  “其实,我年轻那会被现实打败过”,彭锋顿时懊恼了起来。
  彭锋所说的“年轻那会”是指1987年至1992年这5年时间。那时候的彭锋家境不是十分的优越,电影放映员的工资也十分的微薄,全家日子过的捉襟见肘,他无奈地放弃了这份坚持了9年的放映工作,他做起了电工,同时在家参与到了浩浩荡荡的养猪大潮中。
  1992年,当时的径口乡准备开乡级人大会,广播站的设备临时“罢工”,乡干部束手无策,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当时的径口乡领导说“不是还有彭电影吗?快把他喊回来,他可以的!”
  就这样,当时还在家蜷着裤腿晒谷子喂猪的彭锋“临危受命”,用自己9年来在放映电影期间自学的电工知识修好了“罢工”的广播设备,乡里人大会顺利召开。
  “不懂为什么,听到大家喊我‘彭电影’和一碰到这些设备,我觉得就有一种亲切感,我在那一次后终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彭锋回忆到。
  坚守农村文化阵地痴心不改
  1992年10月,彭锋再次回到了“文化战线”上,在乡政府广播电视站做一名广播员。“在长期的放映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全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一次次感染着、影响着我。”彭锋说,心灵受到震撼后更加坚定了他做一名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文化工作者。于是,彭锋利用被聘用为广播员的机会,他将党的方针政策、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用纸笔抄录下来,每天从不间断的向群众传播“好声音”、“正能量”,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党的先进思想、优秀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熏陶。
  2005年,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彭锋以笔试面试双高分继续留在了现在的径口镇文化站,从此他更是信心百倍地为农村文化事业贡献热情,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做一个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入职后的彭锋面临着农村文艺队伍不健全、农村文化匮乏的“烂摊子”:全镇没有一个村有文化队伍,大多数村民在农闲时扎堆打麻将、打扑克……
  这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户摸底调查。
  全镇各村屯走了个遍,彭锋看到,在逐渐老龄化的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上对文化生活也十分渴望。
  他决定先通过“好村带差村”的办法,把每个村的文化生活都搞起来。茶根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最好,彭锋就发动他们去什么活动也没有,甚至被称为“文化死角村”的周垌村传艺;周垌村文艺队起来了,又安排他们去辅导文水村……文化活动的传播就像一个火种点燃另一个火种,径口镇多数都有了活跃的文化队伍,百姓的文化生活逐渐“旺”了起来。
  在走访时,彭锋发现会唱歌、会跳舞、喜好唱歌唱戏的文艺人才各村都有,但他们想展示才艺却又怕被人笑话,没有氛围、更没有舞台。
  群众的需求是工作的方向,彭锋心中萌生了在各村成立文艺队的想法。在征得镇上领导同意后,彭锋立即走进各村召集“团员”,把会器乐的找来做演奏员,把爱唱爱表演的请来当演员……现在,径口镇10个村都有了自己一支固定的文艺队。
  没有排练场地、没有服装道具、没有演奏乐器,成立之初的文艺队“一穷二白”。但这都难不倒一心想繁荣农村文化的彭锋,没有“硬件”就去借,没有“软件”就自己创造。没有剧本,他根据需要宣传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新风尚、新变化,自己来编写;没有导演,他“现学现卖”,利用集市日和农闲时节召集演职人员进行排练,一些节目成型后就开始到各村进行演出。
  文化队伍的组建,为乡村文化繁荣注入了新能量。
  “我们文艺队走到哪里都是歌声一片、笑声一片。”新培养的村里新星,从马山县嫁到文水村的马丽说,彭老师帮助我们文水村组建了文艺队伍,打破了村里近37年没有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局面,使原本“死气沉沉”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文化生活在为群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凝聚起了人心,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提升。
  文化的繁荣,让乡间笑声爽了、“草根艺人”多了、大家心里乐了。过去组织群众参加文化活动要做说服工作,现在老百姓参与热情高涨,主动要求上节目。文化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滋润了!
 
  内心一句话,我还想做更多
  “哆来咪,咪发嗦……”,走进博白县径口镇文化站声乐培训室,这里响起了整齐的鼓乐声。“请大家抓紧时间训练,跟玉东新区茂林镇的专场文艺联欢的表现就看大家的了!”此时的彭锋正在指导各村文艺队进行彩排。
  对农村文化建设,彭锋有他自己的理解,就是文化不是虚的,一定要有场所、设备设施、村屯环境等基础条件。为此,他就积极响应号召,向上争取,带领村民创建文明新村、文明生态村。
  有了基础设施,如今,径口镇每到农闲时节傍晚,各个村的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都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这不,径口镇文艺队的“名气”也逐渐传到了相邻县里各乡镇和市里面各县市区兄弟镇里去。
  村民陈星宇说:“自从建立了文化广场,咱们村打麻将的少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迷信活动少了;天天琢磨锻炼身体和研究致富的人多了,邻里关系和睦了。”
  配齐、配好镇文化站和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岗位,加快建设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等;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共享的惠民工程……彭锋说,未来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客家之光张弼士

    清朝末年,一名客家商人享誉东南亚,他头戴清朝一品顶戴,身任清朝新加坡总领事,财富累积到巅峰时,比清朝国库还多;他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批酿酒葡萄种植园,酿出的葡萄酒更在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他就是中国葡萄 ...... >>

  • 首富李河君 客家风骨铸经商智慧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有着勤俭质朴、务实事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风骨,并以此治家、立身、为商、爱 国。他们是客家人,骨子里藏着经商的智慧,并在各行各业独占鳌头。 ...... >>

  • 乡贤李光耀 屋顶下背论客家

    1954年,李光耀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他回新加坡后,常在客家公会和职工会所活动。与陈嘉庚齐名的爱国侨领胡文虎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永安堂药房聘请的第一任常年律师就是李光耀。 ...... >>

  • 双拐为足 画遍深圳客家老屋-郭锦山

    郭锦山始终相信“努力拼搏必有作为”。如今,他在深圳古玩城有了自己的画苑,在大芬油画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虽然在艺术这个行业中,很少有画家真的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可郭锦山还是做到了。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