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少波制作会唱歌的和平泥鸡

百姓 | 2016-11-26 11:48| 查看: 5566| 评论: 0| 原作者: 河源日报 冯晓铭 叶春雨 吴焕逸
摘要:   近日,74岁的陈少波凭借着和平泥鸡制作工艺和一首客家小调,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其所带往东莞参展的几十个和平泥鸡,也被市民和游客“一抢而空”。  和平泥鸡又称为和平埙,其音色随造型大小而呈不同效果,大 ...
  近日,74岁的陈少波凭借着和平泥鸡制作工艺和一首客家小调,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其所带往东莞参展的几十个和平泥鸡,也被市民和游客“一抢而空”。
  和平泥鸡又称为和平埙,其音色随造型大小而呈不同效果,大者低沉古朴、浑厚苍劲;小者欢快激扬,响彻山川。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很多和平居民来说,和平泥鸡曾是他们儿时的最佳玩物。和平泥鸡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必须手工制作,曾经有一陶制厂找到陈少波,希望通过机器生产线生产和平泥鸡,最终因技术无法达到手工的效果而取消。陈少波是和平泥鸡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人,其所在大坝镇白石坑村,当地人曾以制陶为业,所制泥鸡远销兴宁、梅州、龙川及江西“三南” (赣南、龙南、定南)等地。
  陈少波说,爷爷和父亲及自己都曾靠烧泥鸡赚外快帮补家用。七八岁的时候,陈少波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和平泥鸡,上世纪50年代,每年端午前,他要制作500多个泥鸡,挑担走一天到江西定南去卖,因为那里有龙舟赛,很热闹,泥鸡也好卖。每个泥鸡以5分钱出售,当时能赚到20多元钱。陈少波回忆,每年的正月十三,是和平当地销售泥鸡的旺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玩具越来越丰富,泥鸡也逐渐被市场淘汰。
  2006年7月,省博物馆收藏了陈少波16件和平泥鸡,作为永久馆藏。现已过七旬的陈少波,子孙事业有成,不再为了生计而制作泥鸡,但他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广和平泥鸡文化。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华裔寻根团对他制作的和平泥鸡十分青睐,纷纷带回收藏。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陈少波不断琢磨泥鸡制作工艺,将泥鸡的形态和色彩做得更生动、更丰富。如今,他制作的泥鸡有六孔、四孔和两孔,遗憾的是村里已没人会吹六孔泥鸡了。让他最担心的是,由于泥鸡的商业价值不高,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制作泥鸡工艺。目前,会制作和平泥鸡的人不超过20个,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而陈少波是唯一一个仍在坚持制作和平泥鸡的人。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介绍,和平泥鸡不仅仅是一种儿童玩物,更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因为缺乏包装和推广,且经济价值不高,造成和平泥鸡制作人员越来越少。接下来,该中心会借鉴周边城市成功案例,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和平泥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陈少波16件和平泥鸡作品,作为永久馆藏,博物馆为其颁发证书。

由于年纪大了,陈少波要戴上老花镜才能给泥鸡上色。

陈少波在教小朋友们手捏泥鸡。今年8月,在我市举行的省少儿花会期间,和平泥鸡应邀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在陈少波老房子的阁楼上,还保存一篮筐他与哥哥在40多年前制作好但尚未烧制的泥鸡,陈少波准备当作传家宝传给子孙。

上好颜色的泥鸡,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为了节约成本,陈少波在老房子的小院里搭建了一个小窑,以便烧制和平泥鸡。


陈少波随手拿起一个两孔的泥鸡吹起一首客家小调,小的泥鸡吹起声音尖细上扬,大的泥鸡古朴悠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