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这位出身低微的客家人,三代为官致力于“为民做主”

军政 | 2017-8-2 21:33| 查看: 5186| 评论: 0| 原作者: 品藏天下
摘要: 颜希深是广东连平县的客家人,1729年生人。客家祖训文化讲究吃苦耐劳、温良恭俭,再加上颜希深的母亲何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妇人,千方百计供儿子读书,所以颜希深在少年时代打下了非常好的品行底子。 ...
颜希深:一个清代官员的廉政之路
01
  中国有句老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大概意思是说,官员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为官廉洁,才能产生威望。这句话来自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官箴》文化,通俗地说就是做官的警句。
  《官箴》警句全文如下:“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样具有哲学大义并振聋发聩的历史警句,如今成了很多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现藏于西安碑林区第五展室的明代《官箴》

  《官箴》警句最初由明代一个名叫曹端的学者首倡。明英宗时期,山东巡抚年富很重视这些智慧箴言,就把它推广到山东全省的大小官府,希望大家以此为鉴做个好官。到了明孝宗年间,山东泰安知州顾景祥也很重视这些句子,把它刻在了州府的墙壁上。

一面官箴警语墙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灿烂一时的文化,后来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官箴》警句,后来如果不是得益于一位清代的官员,很可能也被埋没在浩瀚的史料堆里,鲜为人知了。正是这位名叫颜希深的清朝官员,通过他的以身作则,《官箴》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在后世永放光芒。
02
  颜希深是广东连平县的客家人,1729年生人。客家祖训文化讲究吃苦耐劳、温良恭俭,再加上颜希深的母亲何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妇人,千方百计供儿子读书,所以颜希深在少年时代打下了非常好的品行底子:正直、上进、刻苦、勤勉。

颜希深画像
  近代以前,广东省不在科举文化的中心区域,总体来说广东人并不擅长通过考试取得功名。颜希深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是贡生出身,连个举人都不是,也就属于举人副榜水平吧。但后来颜希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历不等于水平,只要努力上进,低学历也能出人头地。”
  乾隆十八年(1753),24岁的颜希深被任命为山东泰安知府,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一把手,可谓年少得志。按年龄推测,估计颜希深被选拔为贡生不久就当上中层官员了。这种履历是极其罕见的,很不简单。
  出于自身的良好秉性,颜希深刚走上仕途就发誓要做一个公正、廉明、实干的好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历史充满了机缘巧合,颜希深任职所在的泰安府,正是此前两百多年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把《官箴》警句刻在墙上的地方,冥冥之中历史选择了颜希深,要他把《官箴》文化发扬光大。

  明朝弘治十四年,泰安知州顾景祥将其摩刻于州署,此为最早的一方《官箴》刻石。此图为现今西安碑林所藏的《官箴》刻石。
  《官箴》文化是明代的产物,到了清代本来没什么人提倡,甚至没多少人记得。有一天,颜希深在官府大院转悠,无意间在一个本来尘封多年的房间内发现了刻在墙壁上的《官箴》全文,一口气读下来,顿时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致力于追求的为官之道吗?”

  于是颜希深遵照官箴原文,重新刻了一块石碑,并题了字,然后把这块颇有警示作用的石碑立在官府显眼的地方,以鞭挞官府上下谨慎为官,全心全意为民着想。
  自此,失传多年的官箴文化,重新在颜希深的手上续上了香火。颜希深一生仕途,更是以此为座右铭,努力践行了自己做一名良官的诺言。
03
  乾隆二十五年(1760),颜希深转赴济南,任济南知府。后又调任山东督粮道,治所德州。颜希深在工作岗位上的确做到了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不在话下。

  乾隆二十六年(1761),京杭大运河发洪水,水灾形势比较严峻,颜希深始终冲在第一线,率领官民奋力抗灾。民间舆论,对颜希深的为官之道那是赞誉有加:“颜大人可是真的为民着想呀,这样的好官,我们要多说他的好话。”
  颜希深的为官品行之好,当然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帝第三次南巡的时候,乾隆帝在山东境内特地召颜希深来觐见,并称赞他说:“他时可大用。”意思是要升迁他的官职。 

颜希深题跋
  但有可能是山东的父老乡亲们太喜欢颜希深了,所以对于这次乾隆皇帝召见颜希深的情形,几经演绎,口口相传,具有了传奇的色彩,成了一段野史佳话:

《乾隆南巡图》
  乾隆帝南巡,沿着大运河南下,威风八面,皇恩浩荡,所到之处,张灯结彩,当地官民隆重欢迎;唯独到了山东济宁,下得船来,却见码头冷冷清清。原来,当地的父母官颜希深忙着赈灾去了,根本没把接待皇帝当回事。

  没有受到隆重欢迎,乾隆帝大失颜面,很是恼怒。后来还是颜希深的母亲何氏先行赶来见驾,并向乾隆帝解释了颜希深的去向:“很多灾民缺衣少食,我儿不忍百姓忍饥挨饿,不得已开仓赈灾,眼下实在走不开,请皇上赎罪。”最终,颜希深姗姗来迟,并且满脸泥水、衣冠不整、一身疲态,以这副模样见了驾。
  看到颜希深如此为民着想,乾隆皇帝转怒为喜,不但不生气了,还要嘉奖他,许诺给他升职。

  这段野史显然有演绎的成分,可信度并不高。但由此也可见,山东百姓对颜希深是赞誉有加的。给自己所尊敬的人添加传奇色彩,历来都是表达民间爱戴的叙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其时颜希深虽不是济宁本地父母官,但作为督粮道官员,赈灾时期亲赴济宁也有其合理性。因此,乾隆在南巡途中,接见过颜希深,是为不假。
  不管怎么说,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确实下令给颜希深升了职:“朕说话算数,提拔颜希深。”
  本来朝廷是要让颜希深去四川当按察使的,但考虑到颜希深生性孝顺,去哪儿当差都带着他的母亲何氏,远赴四川实在难为他们母子,所以乾隆亲自关心,改派颜希深去江西当了按察使:“颜希深母子深明大义,这样的臣子要好好善待。”江西与颜希深的老家广东毗邻,乾隆帝的这番善解人意,足可见颜希深颇得乾隆的好感。
04
  科普一下,按察使是主管封建法制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法院一把手,其功能主要是巡察、考核吏治,属于短期职务。乾隆皇帝把颜希深放到这个位置,本意是过渡一下,最终的想法还是希望他在民生岗位上发挥作用。而且按照颜希深实干、亲民的性格,确实比较适合跟老百姓打交道:“为民着想,还是干民生工作比较得心应手。”

  果不其然,颜希深任江西按察仅仅过了一年,又被调任福建布政使,作为巡抚的副手,主管全省民生工作。这次职位履新,颜希深不禁踌躇满志:“公生明,廉生威。这一次,我要突破自我,找机会真正为民请命。”
  日常工作不必多提,颜希深在“官箴”座右铭的引领下,自然是公正、廉明、实干的做派,不管做了多少实事,在他看来都是本分。真正让他觉得“突破自我”的,是发生在两年之后对乾隆皇帝的一次大胆谏言。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颜希深挥毫着墨,写下洋洋近千字谏言,向乾隆帝上书《奏请停御史巡台(台湾)之例折》。台湾府属福建管辖,颜希深作为福建布政使,自认为有责任有义务为台湾社会的吏治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所以写了这份奏疏。全文奏请大意为:
  “以前康熙皇帝规定,设立满汉两名巡察御史常驻台湾,目的是考察民生社情以及监督吏治。后来圣上您(意指乾隆)英明,规定每三年派一次巡察御史赴台湾,御史巡察结束就回去,不必驻留台湾。这是好事,简政为民嘛。”
  “但臣现在认为,连三年一次也没必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御史巡察台湾,完全是形式主义,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能看出台湾社会什么门道呀。根本就是浪费公务资源嘛!何况我大清在台湾设有道府和军营,对台湾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御史前去巡察没有意义,反倒加重了官府的招待负担。”

县衙
  “最最重要的是,御史的来访,对台湾老百姓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那些底层的小官小吏,还有部落头目等人,借机巧立名目、乱收税费,说是说筹集御史招待费、办公费,其实都让那些人中饱私囊了。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哪,他们不了解真相,不免对朝廷产生误会……”
  “总之,臣颜希深斗胆谏言,御史巡察台湾不合理,奏请皇上停掉这个做法。当然了,这是臣的私人之见,还请保密为盼……呵呵呵呵”
  通过研究史料可知,就在颜希深上书奏请的这一年,乾隆帝宣布,御史巡察台湾的制度,由每三年一巡,改为“不定时酌派”。很显然,颜希深的谏言起了作用。但出于保密需要,官方文件并未提及颜希深。
05
  乾隆皇帝看重颜希深,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按照颜希深的实在性格,跟乾隆提建议估计也不是一次两次。不过话说回来,喜欢向老板提意见的人,其实格局有限。为民为事着想倒是不假,一次两次,皇帝还是喜欢的:“这小子不错,真心为朕着想。”但次数多了,总有跟不上老板思路的时候,难免惹不快。颜希深的性格,注定是实干派,上不了战略家的层面。

三省堂
  更重要的是,天下有哪个老板愿意被手下的人牵着思路走?乾隆皇帝终归有自己的战略考量,有些家国玄机,并不是颜希深这种层次的人可以洞见的。这不,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清朝廷才正式废除御史巡台之例。这时,颜希深本人已经过世。此为后话。
  颜希深的廉明实干,为他的仕途积累了升迁资本。但他毕竟只是贡生出身,注定触不到为人臣子的天花板。乾隆三十二年(1767),颜希深离任福建布政使。之后他历任江西布政使、湖南巡抚、兵部侍郎、贵州巡抚、云南巡抚等,始终没能进入总督的阶位。
  乾隆四十五年(1780),颜希深因积劳成疾,病死在官职岗位上,终年五十一岁。纵观颜希深短暂一生仕途履历,他的任职范围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不尽心尽力,真正践行了公正、廉明、实干的“官箴”大义。 

戒石坊
  难能可贵的是,颜希深赖以信仰的“官箴”警句,不仅是他个人的为官座右铭,而且还成了颜氏的家文化。颜希深的儿子颜检、孙子颜伯焘,后来都以“官箴”为座右铭,均在大清朝廷有所作为,取得了高官能臣的成就。论官位,二人均超出了颜希深。
  颜希深的儿子颜检,官至直隶总督,成就斐然。跟他的父亲颜希深一样,颜检也喜欢向皇帝提意见。清道光年间,颜检在福建当巡抚时,上奏道光皇帝,请求允许福建方面停止“日行千里”进贡鲜荔枝的惯例,理由是:“这是苛政呀,劳民伤财,不合理”。道光帝竟然同意了,并且表扬了颜检的忠直。

手抄宋朝吕本中《官箴》原本
  颜希深的孙子颜伯焘,官至闽浙总督等。在他的仕途生涯里,大部分时间都谨记祖父两辈人的教诲,以《官箴》哲学为做官原则,但在仕途晚期有所退化:首先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身为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军事作风太冒进,导致厦门很快失守,被革了职;其次他在败退漳州时,据说他的家眷仆从等竟达数千人,极尽奢华之风,搞得漳州当地官府都招待不过来。颜伯焘的这种作风,显然违背了他的祖父颜希深的为官之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颜氏家风文化也没能逃开这个陷阱。可惜,可叹。
  抛开颜伯焘的晚节不保,颜氏三代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无疑还是称得上为中华“官箴”文化的优秀诠释者。而且颜氏三代为官,都跟福建有着深厚的缘分。或许这也算得上是一段千古佳话了。
  匾额《步捷南宫》,颜希深题匾于1767年,正是他离任福建布政使的年份。告别任职所在地时,留下墨宝,这是历史上文人官员的社交传统。该匾题词向受匾人林氏表达了祝愿他早日考中进士的愿景,也从侧面反映了颜希深对自己的科举之路止步于贡生的遗憾之情。

颜希深题《步捷南宫》匾(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