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赏灯之灯火源远流长,究竟有何奥秘?

要闻 | 2017-11-2 11:19| 查看: 8407| 评论: 0 深圳刘锋
摘要: 灯火之源火,茹毛饮血,换来了人间烟火;从此篝火相传,生生不息。
  围龙屋长大的客家子孙,下一辈基本不生长在围龙屋。若不写,华夏客家的历史可能淡淡被忘记,粤闽赣桂湘川等,甚至全球的华夏客家后裔,向心力会慢慢微弱。为此,特草拙作,以表心力。同时向广大支持交流赐教者致敬! 文中作者尽藏机锋,阅者可点亮心灯,演绎璀璨人生;悟者可更大作为。

一: 灯火之源

火,茹毛饮血,换来了人间烟火;从此篝火相传,生生不息。东汉时道教始祖张道陵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篝火华丽转身为灯火。同时东汉明帝提倡佛教,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令皇宫寺庙,士族庶民都挂灯礼佛,到汉文帝时,下旨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起源于农耕文明的农历,相传黄帝所作,俗称老黄历;到夏朝兴盛,又称夏历或阴历;汉朝正式统一历法,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融合了华夏儒道释文明的灯火,从此点亮了璀璨历史文明,也是世界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伟大古文明,现在和未来继续璀璨辉煌!


火,是人类永久的图腾,照亮了历史变迁的坎坷之路.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19年赵佗等率50万大军平定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赵佗任南海郡下的龙川县令,不到二十载,秦灭。50万大军回归无望,只能在岭南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赵佗代郡蔚统一三郡,设立南越王国。公元前111年,并入汉朝,完成回归路。后续历晋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为避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华夏中原等祖先纷纷南下进入岭南,相对来说,南迁的祖先是远方来的客人,从此俗称客家。因此,从固戍岭南的秦大军及历代迁徙而来的,都有我们客家的祖先。继承着华夏的正统血脉,叙说着自夏商周朝以来的雅言(古汉语,现又称客家话),依旧点亮着那盏文明之灯火!燃烧的灯火更加璀璨辉煌!


文明之火永续,元宵灯火依旧,客家先祖,我个人更愿意称为华夏先祖,把元宵灯会,单独再来一个华丽的升级,远超于传统的灯笼花灯,制作上更精美,个头规模数倍增大的花灯,不再挂于门口,升于祠堂祖屋正厅中央之正位,传承内涵更深邃广大,颇具华夏文明之灯火典范,即是客家传统的赏灯,是客家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赏灯节,一般定在正月初七到正月十八之间的任何一天,由各族长房长辈自由选定。


 灯火,赏灯的花灯一旦升于祠堂祖屋正位,简单来说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传承华夏文明,挂灯礼祖,供三牲,祭拜祖先,赏花灯,不忘本,又寓意未来更光明;二是贺新丁(客家话“灯”同“丁”谐音),新生的男丁,向祖先秉告后,正式列入族谱,传承华夏文明之火,是希望,也更多是责任.灯火. 有了此赏灯之灯火,升灯后就升起一个希望,每一个客家子孙,人生不再迷茫,有灯火照亮人生路途.赏灯之灯火,那盏最初的灯火,那颗华夏初心,永不忘记。


赏灯灯火在,客家人在,客家话在;酿豆腐在,围龙屋在;堂号在,祠堂在;中华立,华夏在;未来在,华夏兴。从此,昂首阔步,演绎人间辉煌。

二:赏灯灯火在,客家人在,客家话在

 灯火,伴随着花灯冉冉升起,愈显明亮璀璨.回瞰历史长河,坎坷曲折。新添的男丁,列入族谱,都是一个希望,传承华夏文明.不忘过去,开创未来。

二千多年前,虽然经历夏商周朝代,岭南依旧未多改变,茹毛饮血,生产落后,语言混杂,没有文字,人烟稀少。秦灭周,统一天下,平定岭南,带来了中原的铁器和先进农耕文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国统一通行的秦隶文字,带来了秦国继承下来的古汉语,即夏商周雅言。秦灭, 赵佗建立南越王国近一世纪, 这世纪是岭南语言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后续多有小变化但基本保持着雅言腔调,有文字的语言才能沉淀,焕发生力.南越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秦军未入岭南时,这些区域人口合计仅仅数百万,零星散居,五十万大军以及后续秦朝迁徙政策而来的先祖,人口数量比例超过原居民的至少一二成以上,关键是有文字的语言,是个彻底的脱胎换骨的语言升华,才同化了原住民,并融为一体. 五十万大军和移民应该是客家等最早的先祖来源之一。客家祖先后续又有五次比较大的迁徙。


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220-680年),期间中原地区经历了严重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近四百年的分裂,大量中原士人“衣冠南渡”,迁居到河南南部,安徽,湖北,江西,广东等地方。据谭其骧先生研究,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中原南迁人口达百万之众,从中可一窥当年中原板荡之激烈,民生之艰辛。第二次是唐朝中后期(约公元755-907年),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江西东南部,福建西部,安徽南部,甚至广东东北部边界上。第三次汉人南迁发生在两宋之际(约公元1100-1368年),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元兵进逼中原,客家先民被迫迁移至了广东东部和广东北部地区。第四次发生在清初到同治年间(约公元1663-1849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贵州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的主动的移民政策,张献忠十屠九尽,不得不把湖广居民迁徙填补到四川。第五次发生在咸同时期(约公元1850-1875年),社会动荡,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等其他因素 ,广东的客家人开始往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南部和海外迁移。


如今太平盛世,花灯下的灯火依旧辉煌,每到赏灯节,海内外的客家子孙都会赶回来,围龙屋里,升灯礼祖,新丁入族谱,未上族谱的续上族谱,喝上客家老酒,吃上酿豆腐,血缘情脉,难于言表。这些壮丽的迁徙诗篇中,写在历史书上,印在地方志上,说在客家话中,铭在族谱纸中,记在祠堂迁徙图里,刻在先祖的墓志铭里,更是沉淀在每个一客家子孙的华夏初心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客家人超过八成以上皆住在围龙屋内。每个一客家子孙都可知自己是多少世,多少世是指入广东以来的第几代,祖公是谁,那房的,多少代,哪个字辈。这些都一一记载于族谱内。当然,族谱记载的更长远,有完整记录的近千年,几百年比比皆是,历史迁徙之图等一一于内。海内外客家子孙相见,必先如此问侯,然后对堂号堂联,然后对祠堂地址等等,这是对寻根问祖的执着,更是华夏初心的再现,共同携手演绎人间辉煌。


记载华夏血脉,更是记载的历史,所有客家子孙都一一记载,一律平等,没有王侯将相望族脱离,更没有贫困凋零单家遗漏,共同祖先,共同携手,共创家园,演绎世间最璀璨的华夏初心文明。赏灯灯火在,客家人在。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客家话亦如此。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周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 后续的商朝周朝均以此中原黄河流域为中心。 客家话原称雅语,是上古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都城所在地的官方语言,被称为上古正音.《诗经》大多是用雅语写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东周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夏朝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通行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一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再一说,这里以繁体字为代表,华指一种植物,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天气炎热。雅言,就是夏言(夏朝语言)。


雅言,即客家话,一出口,就穿越了三四千年漫长的历史,那颗华夏之初心的语言。


仿佛那盏赏灯之灯火,照亮了漫长的历史,朦胧古远,又清晰现前。


雅言能流传到现在,而且一直璀璨辉煌。回望历史长河,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固戍岭南五十万大军及后代在相对长达二千年稳定的岭南环境中;二是历史上最伟大汉字大师许慎,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正月草稿完成的巨著《说文解字》,收录近万字,共15卷,分540部,系统建立部首(以类相从的原则,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训释本义,分析音形义(音义相依、义傅于音,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以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析汉字. 至此,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前人可垂后,后人可识古. 同时古甲骨文成熟发展到汉隶,是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因在汉朝完成,许慎伟大杰作,从此,华夏语言又称为汉语,文字称汉字。


以后华夏语言皆以《说文解字》为音为字为义,深邃容纳了近二千多年涵义精髓所在,极具生命力,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亮丽的语言。正如此,以后才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巅峰造极之杰作!也正如此,唐朝唐三藏才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乘佛经翻译,其巅峰造极水平,甚超唐诗宋词. 现在有些人太自负,认为英文诗篇非常华丽,比中文好,其实英文描述是非常普通的,境界升华完全靠中文魅力,尤其是翻译者的水平。建国后国语拼音也是依据《说文解字》为音为字为义,进行音拼标识。


以《说文解字》为音为字为义,到宋朝时,文字发展到楷体,端庄公正,读音更浑圆深厚广阔,这些语言声调,继承了古汉语雅言,同时再升华,即是目前保留在两广一带的粤语。以目前广州老城区、番禺、香港、佛山禅城这当年南越国中心地方的粤语为正宗,其余原客家地区如梅州河源清远等仍保留最古老语言雅言. 如以汉朝《说文解字》定位汉语的话,那么客家话和粤语都是真正的古汉语! 粤语和客家话(古雅言)超过七成读音相同或非常接近,其余也接近。客家话只是更古远些,客家话在历史长河中也兼容升华。


以《说文解字》为音为字为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这些朝代无一例外以其为蓝本,进行正音正义正字。但每一次朝代变更正音正字,特别是音,为方便传播,音调越来越平淡单调,唯一保留比较多的地方就在民歌里面, 这也是民歌通常比较动听原因所在。到明朝早期,因元朝拒绝汉化,华夏语言受压抑变得非常清平, 逐渐形成目前的所谓普通话。 因此雅言(客家话)到宋朝官方语言(粤语),再到明朝普通话,这些一脉相承,一字一音,有音必有字,有字必有音.音调言语变化最大是在元明朝代。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也是目前的普通话。


另外,严格意义上说,闽南语不完全是古汉语。这还得从历史上来说,西晋五胡乱华,以及隋唐早中期,胡人乱主杂居,胡言乱语典故来自这里;同时佛教昌盛,唐朝有意把梵文作为第二国语。这段时期是华夏语言最复杂的时候,华夏语言,胡人语言,梵语等混杂一起;加上河洛话被吴语同化等等影响。历史记载的闽南语祖先基本都是在五胡乱华,和唐朝早中期迁入福州至泉州潮汕一带,那时华夏语言和胡言梵语并排,仍未消化吸收;真正消化吸收是在唐朝中后期,典型代表作是大乘佛经。闽南语系祖先因重家族,重领域等原因,排斥外来语言和人,因此保留和坚守着那时最复杂的语言,很多没有文字表述,或者有文字表述也不是原来的意义。 闽南系人口历史上本来比较少,秦末闽南语系地区土著仅仅可能是几万到十几万众,西晋和唐朝早中期迁徙过来的寥寥数千人,同化后到建国时也只有三四百万不到。目前突起是因为闽南系人口增长到近二千万,是建国以来人口平均增长率的三倍以上;二是因重家族,重领域,重团结,经济上表现夺目,电视台,电台等的推动。但因其语言保留着多种语言混合,又未被华夏语言吸收沉淀正音,因此很难学。


闽南语,这样来说,也许就是华夏语言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旁系。共同构筑多语言的体系。


华夏雅言(客家话),到宋朝官方语言(粤语),再到明朝普通话。一路走来,直到未来!


知前世今生,方乃从容!


赏灯灯火在,客家人在,客家话在。

三:赏灯灯火在,酿豆腐在,围龙屋在

 围龙屋里,灯火下,通明透亮,温暖入心,满桌佳肴,亲人齐聚,品尝着醉人的客家娘酒,茶油微煎的煲酿豆腐最能挑动人的味蕾,醉香嫩滑,回韵万千. 酿豆腐,在华夏传人中达到极致,客家酿豆腐,如似华夏初心那样,炽热辉煌,又韵香非凡。


聚纳天地之灵气,融尽山魂水魄于一身的黄豆,另外一个名字叫纳豆,纳天地之精华的大豆;秀山灵泉,晶莹剔透,温暖似春,清如甘露,滋润着纳天地精华的大豆;如盘古开天地,斧凿刀雕出来的石磨盘上,静静融合,羊白玉脂,缓缓徐来;后经过温热升华,再点粹腻结,沉淀浓缩,成为天地合一的玉脂豆腐。


然而仍不完美,华夏后裔,把那颗华夏初心,炽热非凡的初心,化境为香菇鱼肉花肉之馅心,融合在玉脂豆腐中央,至此,天地人合一的酿豆腐雏形初现,静待绽放。


山茶花似非人间鲜花,清秀脱俗,飘逸清香,颇具仙韵。花尽成果,果熟化油,香比龙涎,韵超品檀,境似禅意. 天地人合一的酿豆腐,在茶油的点化升华中,尽力绽放。


虽是人间美食,然品尝一口,精气神俱,清风顿生,畅意无比,喜胜凡人悟道成仙。


围龙屋,那颗华夏之心的居住地,仿佛和酿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华夏之心居中央,天地人合一。围龙屋神似太极,又超越太极,颇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神韵,为华夏之心演绎人间辉煌。


华夏客家民居,岭南北部边缘的主要是圆形大土楼,主要分布在赣南,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 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内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四五部公用楼梯。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仅住房数十间甚至上百间,整个家族数十人至数百人居住一起。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这种内通廊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县,又称客家土楼,以湖坑镇振成楼等为代表。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五凤楼更开阔,因此普及最多。五凤楼又名大夫第、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於闽西各县与漳州,规模相对小,数量也不多,湖坑镇福裕楼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 华夏客家民居,岭南北部边缘土楼神似太极,浑圆一体,阴阳想生,生生不息。                                                                                                                   

到了岭南客家核心地带,如今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特别是梅州,华夏客家先祖安身立命外,多了几份从容,超越太极神韵,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天圆太极两分开,把华夏初心融入其中,即把“地方”镶嵌在中央,天圆地方融为一体,华夏客家民居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即为围龙屋。


围龙屋,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池塘和堂屋之间方形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又称花头,花头外围房屋排列成半圆型),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太极两仪。两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喻为两仪生四象,更寓意于“天圆地方”,整座屋宇成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礼仪场所。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历史。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蔡蒙吉故居;梅江承德楼;大埔花萼楼;兴宁“九厅十八井”的宁新东升围,始建于元代初期,至今超过889年,和坭陂进士弟,为三堂八横二围,加上6间书院,以及禾坪水塘,分布面积近22000平方米,蔚为壮观.在兴宁围龙屋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500年以上的有89座。


河源有东坡族裔苏家围,古韵沧桑白云楼,千年林寨“颍川旧家”等数千座围龙屋;惠州有崇林世居、会龙楼、碧滟楼等等数百座围龙屋;深圳有坪山大万世居,大鹏葵涌福田世居,横岗茂盛世居等等数十座围龙屋。


有华夏客家子孙在,就有围龙屋,每到赏灯时,围龙屋上堂中央,花灯升起,华夏之初心再次绽放光明!


赏灯灯火在,酿豆腐在!围龙屋在!

四:赏灯灯火在,堂号在,祠堂在 

花灯升起时,华夏之初心再次绽放!围龙屋中央正面牌匾是本族堂号,左右两边分别是堂联.华夏客家多以郡望堂号为准,堂联,以楹联的形式对家族堂号的补充说明,亦称祠联.依此可寻根追祖,表彰先贤,训勉后人,心系华夏. 在华夏客家核心梅州地带等等,所有姓氏皆有祠堂,堂号,堂联,族谱。祠堂和围龙屋一样历史悠久。执着的看似是外表,其实是那颗炽热华夏初心,行道彰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如此,在近代中,以孙中山先生,叶剑英先生等为代表的广大华夏客家人,影响了近代革命,深入探索不难发现,没有华夏客家,便没有中国的革命,更没有今日的辉煌。一切,是那颗炽热华夏初心尽力绽放的结果。


也许,我们可以从华夏客家堂号堂联家训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所有姓氏均有那颗炽热华夏初心,可以细细品味,所有堂号堂联沉淀的华夏内涵。虽有别于姓氏,但无别于华夏初心,行道彰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华夏客家以无别之心,演绎人间辉煌。所有姓氏的堂号堂联家训,都是华夏客家所共有,在此不分彼此:


杨姓,堂号:四知堂。祠联:四知世德,三相家声。“四知堂”就是得名于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杨震是东汉人,明经博览,满腹经纶,时称“关西孔子”。五十岁被大将军邓骘征招为“茂才”,后升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他赴任东莱路过昌邑,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在夜晚怀揣金10斤送给杨震,被他坚拒,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勃然大怒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杨震做官不置家产,让子孙们也“蔬食步行”,以“清白吏子孙”留给后人。从杨震起,家族有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相)”职务,个个清廉。杨震也被公认为杨氏家族发脉始祖,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


王姓,堂号:三槐堂。堂联:三槐世德,两晋家声。“三槐世泽,两晋家声”是王姓三槐堂的楹联。     上联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祐,他尝手植三槐于庭,时称“王氏三槐”。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书法为人皆为楷模。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


张姓,堂号:清河堂。堂联:两铭世德,百忍家声。《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相处甚睦,唐高宗不得其解,奇而问之,公艺书“忍”字百余进帝,帝赐与纤帛,自此为张姓人留下美谈。据说这“百忍家风”从唐代张公艺到现代,从寿张到团山,一直在张氏家族中沿传。


李姓,堂号:陇西堂。堂联:龙门世德,柱史家声。

叶姓,堂号:南阳堂。堂联:南阳望族,东粤名家。

钟姓,堂号:颍川堂。堂联:金陵世德,越国荣封。

吴姓,堂号:至德堂。堂联:廷陵世德,渤海家声。 

胡姓,堂号:安定堂。堂联:苏湖世德,安定家声。

薛姓,堂号:三风堂。堂联:三风世德,王俊家声。

陈姓,堂号:颍川堂。堂联:柳溪世德,循铎家声。

孙姓,堂号:映雪堂。堂联:山西源流,江东开国。


由于姓氏太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兰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五大亮点抢先看 ...

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

深圳观澜:百年客家古墟以墙为幕 光影盛宴 深圳观澜:百年客家古墟以墙为幕 光影盛宴打造夜游项目

古墟以排屋、碉楼为幕布,借助灯光、投影等技术手段,打造了讲述百年客家墟市的炫彩灯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在“广西第一围”安放乡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在“广西第一围”安放乡愁

江氏客家围屋是目前我国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历史较悠久的古建筑之一,素有“广西第一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