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毕生严谨治学的中科院院士梁伯强,育才无数精神永驻

先贤 | 2022-11-15 16:23| 查看: 3399|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梅江视窗、梅江宣传、梅江之声、梅江发布
摘要: 梁伯强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40余年,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家,他勇于探索,辛勤努力,热情认真,诲人不倦。

望杏坊社区。赖俊权   

垒土为城堡,聚史成梅州。梅州之所以成为文化之乡、世界客都,是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翻开望杏坊泛黄的书卷,我们不难发现,其周边私塾众多,邑民世代兴学育人,众多书香家族叠浪涌现,各类人才绵绵不绝,其中有一位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泰斗梁伯强,令人景仰。

1955年,梁伯强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一生治学严谨、锲而不舍,为发展我国病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终身奋斗,数十年如一日,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病理学人才,在中国医学界尤其是病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享有中山医学院的“八大金刚”之一、学界的“南梁北胡”等称号。

出身名门,投身医学教育

清朝末年,梅城流行一种说法叫“上市梁、下市黄”,说的就是梅城两大有社会影响力的家族。“下市黄”是指著名诗人、维新思想家黄遵宪所在的家族,而“上市梁”则是梁伯强所在家族的代称。梁伯强1899年出生于梅江区望杏坊西区禾好塘一书香浓郁的官宦之家,梁伯强的高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镜是道光朝举人,曾在福建担任州官。祖父梁友琴传下梁劭勤(号寅恩),即梁伯强的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任教于本乡小学和梅州女子中学。著有《梅州风土二百咏》的教育家梁伯聪(号纪恩)先生,是梁伯强的堂伯父;梁伯强的嫡亲姑母梁浣春是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先驱,历任桂里女子学校、梅州女子中学、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梁伯强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言传身教,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1912年,梁伯强考入梅县乐育中学(巴色会教会)学习。在学校里,他学习用功,每天早上都要背诵课文,在学校里传为美谈。1916年,梁伯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同年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在第3学年开始协助犹太籍病理学教授欧本海姆教学与尸解;1922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23年秋,梁伯强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攻读病理学。梁伯强在认真钻研西方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西方介绍和阐述中华民族的医学成就,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经典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值新旧交替的时代,无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抑或社会、文化,都迎来前所未有、风云激荡的局面。不同学科也迎来知识转型的挑战或契机,医科也一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当时梁伯强最为关注的是国人体质以及一些地方常见病和多发病,希望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最终他以《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6月获得慕尼黑大学医科博士学位。

1925年10月,梁伯强回校担任副教授,1927年4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被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正式接管,并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此时,风华正茂的梁伯强已经是当时的教育部部聘教授,享受很高的学术地位。

1931年底,梁伯强被聘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当时同济大学以选聘教授严格著称。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梁伯强被迫回到广州,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时年仅33岁。

潜心学问,悉心培育学生

梁伯强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40余年,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家,他勇于探索,辛勤努力,热情认真,诲人不倦。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早年他悉心培养年轻助教,后来通过招收研究生、进修生和开办病理高级师资班等方式,为全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输送了400多名病理学人才。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诸如杨简、郭鹞、程天民等学生都成为著名病理学家。

据中大医学院资料,身居教授要职的梁伯强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迈步前进。

晚年梁伯强还重点研究广东的多发病(鼻咽癌)。他认为要取得病理学研究的成果必须做到教学、尸解检査和科研工作三结合。因此,他千方百计寻求尸源,指导学生开展解剖工作,仅1934年至1938年,每年均达300—400例。同时,自制人体标本创绘病理学图谱,指导学生学习。

梁伯强治学严谨的态度,连德国人都对其赞赏不已。梁伯强所创建的病理学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被称之为“梁伯强格式”,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解剖程序和记录,都对当时乃至后世中国医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梁伯强编著的《病理解剖学简图》《病理学实验室手册》《病理组织学标本制作技术》等书籍,至今仍在许多医科大学和大学医学院中使用。

梁伯强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和《病理解剖学各论》,彻底结束了中国没有通用病理学教科书的历史,他还在其他医学前沿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维生素代谢、血吸虫病等领域的研究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废寝忘食,与时间赛跑;他把病理学研究所办成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尚处草创阶段的病理学,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严师出高徒,正是在这样严谨认真的教学下,梁伯强才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

1950年7月,梁伯强被任命为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1951年又出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组建了华南医学院,梁伯强出任病理学教授、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第一副院长等职,并主管全院的科研工作。

1952年开始,梁伯强与另外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

1957年,华南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梁伯强除继续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担任了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务。

晚年他把历年来研究心得编写成《病理尸体解剖手册》(1965年出版)和《病理学》《中国人的血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鼻咽癌在中国的研究》等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并在国际癌症会议上多次介绍,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先后受邀到苏联、美国、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

1968年,梁伯强在广州病逝,终年69岁。

斯人已逝,精神永志长存

回顾梁伯强的一生,他为人师表,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待入诚恳亲切,是我们做学问和做人的楷模;他是中国病理学研究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与胡正祥、谷镜研、杨述祖等人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病理学体系,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病理学专家;他是我国病理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德国医师杂志》对他的评价,梁伯强是“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

梁伯强不仅推进了病理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还培养了一批继承他未竟事业的专家、学者。正如他的弟子宗永生教授所说的,像梁伯强这样一批勇于开拓、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实践者,正是催促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五岭东趋尽揭阳,中有梅花乡,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这是100多年前,著名学者梅州先贤古直用手中的如椽大笔,描绘我们的秀美故乡、人文秀区梅州。客家人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在迁徙中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和保持了比较独特的客家民系风俗习惯和浓厚的崇文重教、重义尚武传统。一直以来,文化底蕴的熏陶、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优良传统的激励,让梅州人才辈出,在各个方面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也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全国两院院士有2000多人,广东籍的有100多人。梅州共培育出34名院士,其中两院院士30人(含非梅州籍但在梅州求学的院士3人,其他及外国院士4人,梅江区籍或毕业于梅江区学校的“两院”院士有李国豪、黎尚豪等10人)。他们的专业和经历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精神却有惊人相似之处: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学坚定、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家国情怀。据考证,自宋代以来,梅州地区私塾、书院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对于一直身居山区,历史上多次迁徙的客家人来说,读书是相对公平的出路。

目前,梁伯强院士故居贻谷楼就位于西郊街道禾好塘,与仁风楼仅一墙之隔,他感人的事迹与家国情怀的治学精神令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瞻,流连忘返。

漫步这片社区,常常叩问,这望杏坊长街短巷弹丸之地,为什么能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又是为什么能承载和延续梅州千年文化精髓,朗朗书声遍传于闾巷,教化流布于旷野?也许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客家人秉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本质,客家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唯其如此,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才能在沧桑岁月的风雨洗礼中,愈发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华。

斯人永逝,风范长存。梁伯强教授一生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为发展我国病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梁伯强的一生,闪耀着客家精神,他具有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作风,勤学多思、开拓进取的精神,关怀学子、爱国为民的品格,令人景仰崇敬!

梁伯强故居。赖俊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阿张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