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罗香林:治史期用世 正名为客家

新秀 | 2015-7-22 02:22| 查看: 2277|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佚名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民族国家的观念蓬勃兴起,对于生活在粤闽赣山区的客家人来说,自身的身份该如何认同与定位,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1933年,一位年方27岁的学者推出一部《客家研究导论》,以承前启后 ...


  上世纪70年代初罗香林在香港考察


罗香林在兴宁的故居“山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民族国家的观念蓬勃兴起,对于生活在粤闽赣山区的客家人来说,自身的身份该如何认同与定位,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1933年,一位年方27岁的学者推出一部《客家研究导论》,以承前启后的研究为客家人正名,论证了客家是属于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民系,大大推进客家群体的认同感、凝聚力以及提升族群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这位新锐学者就是日后担任广东文理学院院长的罗香林,一位中国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客家学的开山鼻祖。

  近日,本报“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采访组走进罗香林的故乡兴宁等地,走访耆老并连线学人,探寻这位学问大家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的热忱,为客家族群觉醒和取得社会尊重所作的贡献,以及他在大学校长任内的管理才华。

  正名客家:

  一位视史学为生命的人

  于芸芸众生而言,研究历史或许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对罗香林来说却是一项自觉的人生选择。

  1924年,罗香林毕业于兴宁县兴民中学,这是一所由他父亲罗师杨(幼山)在清末参与创办的新式学堂。已热衷科学救国的父亲为他设计了一条升学道路,让他投考上海政治大学攻读理科专业。

  在上海,罗香林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始终无法抑制心中对历史学的热爱。通过一番争取,罗香林在1926年报考清华大学成功,转学进入该校大家如林的史学系,师从陈寅恪、梁启超、朱希祖等研修历史学。

  罗香林喜爱历史有家学渊源的因素,他的父亲罗师杨文史功底深厚,着有《亚洲史》《国史概论》等着作,罗香林后来开展客家研究,有部分资料就是他父亲生前收集保存的文献。

  研究历史自然是罗香林兴趣盎然的事业,但对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青年来说,这一选择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考验。在罗香林之前的梅州,他的前辈吴兰修、胡曦们毕生精研经史,卓然有成,却以穷老书斋而终。

  记者在宁新镇水楼村罗香林故里看到,他的父亲罗师杨虽然担任过省参议员、县长等职务,家里留下的住宅也就是泥坯房“山庐”和祖屋几间房子。1931年,为官清廉的罗师杨去世,家境萧然。

  1932年,为了改善寒微的家庭状况,已经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研究院攻读的罗香林只好放弃学业,进入中山大学担任校长室秘书。在这里,罗香林的史学梦在坚持,次年,他将酝酿多时的思考付诸写作,完成了《客家研究导论》这部着作。

  在此之前,将客家人视为山地野蛮少数民族的言论甚嚣尘上,竟堂而皇之上了教科书。罗香林的着作通过文献的梳理研究,向世人展示了客家人的先辈从中原到南方的五次大迁徙的线路图,他首次提出民系说,指出客家其实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研究员表示,引进民族学的理论,是罗香林在徐旭曾、黄钊、林达泉、温仲和、温廷敬等人之后,为捍卫客家人的历史地位作出的新贡献,为客家学的构建奠定了学理基础。

  从《客家研究导论》开始,罗香林的治史之路历经磨难、道阻且长。在他的一生中,据其学生马楚坚等不完全统计,着作出版52种,发表论文241篇,绝大部分是历史考据之作,勾勒了罗香林在动荡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孜孜不倦攀登史学高峰的足迹。

  受命掌校:

  完成文理学院复课回迁

  罗香林的一生以学术为志向,但也非一般蜗居书斋的学者,身上充满了入世的精神。

  1945年,罗香林担任了任期并不算长的一项职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据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向记者提供的原始文献显示,罗香林是在11月1日正式履任这所作为华师大前身的高等院校。

  经过辗转搬迁,抗战胜利后的广东文理学院重返广州,面临复员重建的重重困难,位于石榴岗的原校址被日军占领作为养马场,糟蹋得破败不堪。

  在广州复课和重整校园需要一位能干的校长。罗香林曾担任广州中山图书馆的馆长,为中山图书馆的发展发挥了个人才华,并在广州沦陷于日军前,成功组织搬迁馆藏珍贵古籍到内地。1945年9月,从西南地区回到广东的罗香林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从而为他担任广东文理学院院长铺平了道路。

  当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石榴岗校区尚在整修,选择临时校区成为当务之急,在他的主持下得以将光孝寺作为临时校区。肖文评认为,罗香林一直关注唐代文化史、中西交通史、佛教史,对光孝寺颇为关注,与光孝寺方面关系良好也是促成选址此地的因素之一。后来,罗香林移居香港,发表有《广州光孝寺唐代大悲心陀罗尼经幢考》《广州光孝寺唐代木雕小型罗汉考》《光孝寺诃梨勒树与菩提树考》等论文,正是这层经历的学术见证。

  在罗香林任上,文理学院于当年11月24日正式复课,抗战期间开设于兴宁县龙田报福寺的分教处,也在同年底迁回广州,到第二年6月,学院注册学生达到548人。

  1946年初,国共内战正酣,发动内战的国民党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包括对大学学生的公费补贴不能如期发放,这促发了包括广东文理学院的学潮。据当时在该校读书的原梅县地委宣传部长罗滨向记者介绍,罗香林竭力劝导学生,以平稳事态。在青年罗滨的眼中,个子中等的罗香林态度平和,说话慢条斯理,用略带兴宁口音的国语与罢课学生交流,劝说学生珍惜时光,以学业为重、尽快复课,他将与政府沟通,尽快解决拖欠的补助款。

  其时的国内局势,早将文理学院一批向往进步的青年学子推向革命洪流。年中,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罗滨在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悄悄告别校园,返乡参加闽粤赣边区纵队。对同乡院长罗香林的剩余记忆,最深刻的印象是自己在图书室浏览过他的开山之作《客家研究导论》。

  在掌校广东文理学院期间,罗香林为了提升学校学术研究水平,于1946年6月创办出版了《文理学报》,这为活跃学校研究氛围提供了平台。

  1946年7月1日,罗香林卸下担任了8个月的院长职务,转任广州国民大学特约教授,而文理学院院长一职则由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大埔县大麻籍学者何爵三继任。

  资鉴用事:

  遍地皆学问,无处不文章

  1949年6月,罗香林全家移居香港。虽然远离了学术研究对象所在的祖国内地,然而他的学术成果依然层出不穷。这既得益于早年学术视野的拓展,更在于他践行“遍地皆学问、无处不文章”的踏破铁鞋精神,所到之处步步留心,充分发掘第一手材料,实现文献的积累。

  晚年的罗香林与梅州五华籍同乡、台湾中研院院士陈槃通信,钩玄提要介绍自己在香港时期出版的9种重要学术着作:《中国族谱研究》《国父家世源流考》《蒲寿庚研究》《唐代文化史》《唐代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这些着作的大部分材料是他在内地,尤其是抗战辗转流离时期究心搜考所得,如《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就是他以在桂林避难途中的发现,考证出印度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新路线。

  罗香林的这一治学精神继承了其清华大学导师梁启超提出的“求真、求新、资鉴”的主张。他同时师承陈寅恪,对唐代文化史、民族史有很深的研究。为此,他曾针对中央政府革新人事制度提出建议,依照唐代“守政才年”四格考课的办法,从行为操守、任事成效、真实学问、资格年资综合考虑甄选人才,得到政府的采纳。

  罗香林治史的资鉴用事,更体现在为客家争取社会认同和赢得尊重上。在发表《客家研究导论》后,他展开对孙中山、洪秀全、罗芳伯、叶来、林睡庐、胡曦、丘逢甲等人物研究,正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客家人的自豪感,向国人宣扬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晚年的罗香林积极参与客属社团活动。香港崇正总会是他来港后最早参加的客家社团,1950年,他就专责编撰《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随后参与会务管理。1975年,他更担任世界客属总会副理事长,推动客属组织的联合事业。

  在香港时期,罗香林发扬当年在燕京大学资助下征集《客家史料丛刊》的精神,先后主持编辑出版《客家族谱汇编》《兴宁二十六家诗选》《兴宁先贤丛书》等文献。其中,《兴宁先贤丛书》正是以他家“守先阁”藏书(主要是抄本)为基础影印出版的,从“守先阁”三字就可看出他为传承客家文化作出的兴微继绝之贡献。

  罗香林于1978年4月20日离世。时光流逝至今将近40年,他的名字依然在中国史学殿堂闪耀光芒。

  (来源:《梅州日报》,作者:佚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