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王志纲:文化如何产业?

观点 | 2015-7-22 03:09| 查看: 2312|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出路,尤其是中国,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文化产业便成了提升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倍受推崇的良方。几乎各省、市都把打造文化产业作为时尚的口号和招商引资的重点。 ...

  
  
  (王志纲,现任名师学院行业学院副院长。王志纲先生无疑是地产界一道耀眼的景观,在房地产发展变异的前沿,总看见王志纲的身影,与泛地产伴随而来的是“泛王志纲”:王志纲北至呼伦贝尔,西至成都,“指点江山,呼风唤雨”;王志纲的大作一本本出版;王志纲四处传道,成为各地产论坛的“主菜”。)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出路,尤其是中国,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文化产业便成了提升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倍受推崇的良方。几乎各省、市都把打造文化产业作为时尚的口号和招商引资的重点。 我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电影票房一再创新高,开始有人愿意投巨资拍摄电影,各种演出市场也活跃起来了。尤其北京周边从顺义到怀柔,最近涌现出一大批书画艺术基地和影视文化基地。从东部到西部,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正席卷整个中华大地。 这些现象说明了些什么?文化能成为产业吗?文化又如何才能产业?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就一些现象王志纲先生谈点看法。
  
  
  
  

  一、从“深圳大芬画家村”谈起


   记得七年前,大芬画家村在深圳诞生,很快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得到了政府的推崇和各地的纷纷效仿。其实,大芬村的生存和生产方式与东莞的那些“三来一补”企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边生产的是鞋帽,一边生产的是油画,形式特殊罢了。当时是一群香港商人从全球的餐馆、酒店接到装饰画的订单,像达芬奇、梵高等的仿制品,由于找国外的画家成本太高,于是便来到内地找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实行来样加工。当初,先是在广州,后来慢慢地转移到深圳,就在大芬村附近聚集。由于大量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又成不了大画家,还要吃饭,于是便成了画家村“三来一补”的工人。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香港那边拿来订单,深圳这边按要求临摹加工,然后再由港商卖到全世界。
  
   后来,深圳市为了赶时髦,就把这样一个“三来一补”的加工基地稍加包装,作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当全国各地的那些省长和市长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看到成群光着膀子临摹世界名画的画匠时,都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所吸引,认为这是将文化产业化的方向。殊不知这是整个广东“三来一补”模式下,自然形成的加工产业基地,与东莞那些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 深圳的这种发展模式成功以后,很多地方都想跟着学,包括北京这样的文化之都纷纷趋之若鹜。但是,深圳有自己特殊的商业背景,拥有庞大的海外订单,还有全中国聚集到这里的落魄艺人,他们要吃饭,于是这两者一结合,中间商人再一撮合,在一个靠近市场的地方,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产业基地。而北京的情形则是,很多披头散发搞艺术的人不愿到深圳做这种&a mp;ldquo;三来一补”的工匠,就来到北京成为艺术“北漂”,刚开始是在颐和园附近聚集,以后慢慢地到了798和宋庄,几年前到处被驱赶,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而现在他们这群人则发生了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发迹,甚至开始出现了亿万身家的画家,而这是因为中国书画界的行情一夜之间开始爆发。
  
   此时,各地政府嗅出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开始圈地招商,邀请这些画家入驻,这些画家一时竟奇货可居,一个人竟然接受几个地方的邀请,忙得不亦乐乎。当年,杭州市政府花了几十亿打造了一个西溪湿地公园,因为乏善可陈,没有什么生意,以致难以为继。但其中还有几十套老房子,都是非常好的公馆,于是杭州市政府突发奇想,就把这些价值上千万的房子送给那些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们,让他们领养,使用权属于他们,用以发展文化产业。这样一来,这些艺术家们就拥有了和马云、丁磊等富豪们的同等待遇。突然之间,这些过去穷困潦倒、孤影青灯的艺术家们竟然享有了和冯小刚、巩俐一样的待遇,而且到处都在对他们投怀送抱,送车送房。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二、文化“产业化”的两大前提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财富聚集到一定程度,对文化的需求必然剧增,于是文化开始时髦了,能够成为产业了。 文化为什么能产业?因为文化开始赚钱了。过去,文化赚不到钱,各地政府弃之如敝履,唯恐避之不及。现在,文化能赚大钱了,能产生效益,带来利润了,于是他们就开始趋之若鹜了。文化产业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就是人们到了“吃饱了撑的”阶段,对文化有了需求,有了消费力。
  
   这一次我到了云南丽江,与八十岁的宣科聊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有记者在旁边,想写一篇“丽江已死”,就问宣科这句话可是出自他的口中,宣科承认确有其事。于是,我就反问宣科,如果没有丽江的空前繁荣,你能住在这样价值上千万的庄园吗?十年前,你刚开始搞纳西古乐的演出时,门票多少钱?而现在又是多少钱?他告诉我,十年前17块一张票,中国人都嫌贵,还是外国人买得多;而现在170块一张,还供不应求,而大部分是中国人。现在,票价比十年前涨了十倍,而中国人还趋之若鹜,这又是为什么呢? 显然,存在决定意识,屁股指挥脑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温饱到小康,从而进入相对富裕的阶段。此时,休闲度假开始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这与过去的观光旅游有天壤之别。观光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而休闲度假则是白天游玩,晚上消遣。此时,纳西古乐自然就成为人们的选择。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赶上了这拨行情,市场日益成熟,文化开始成为休闲的重要内容。 事实说明,文化要想产业,必须具备两大前提,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商业模式。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你怎么折腾都不行;而阶段一到,你只要找准商业模式,就可人人皆尧舜。当然,还有一

大批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水涨船高,较之过去潦倒落魄的生活,也要滋润的多,风光的多。与此同时,那些书画收藏和艺术拍卖的行业也随之勃兴,宋庄、张庄、李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文化终于产业了。 偶然中蕴含着必然。这些文化现象都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时机到了。随着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启动内需的重点就将成为满足富裕人群的精神文化消费。一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时,可能关注的主要是衣食住行;到了30万 元时,也许他会拿出10万元用于休闲度假;而到了100万元时,他就需要享受许多精神生活,也许这其中还有10万就被用来观看一些歌剧、芭蕾、昆剧等比较高雅的演出;如果到了500万元时,古玩和字画的收藏就会成为必然。 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等,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这个新时代的报春花和幸运儿而已。今后,还将有大批的文化人不断崛起,并且产生大量文化巨子,他们将比那些矿老板、煤老板和房地产老板更具有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正是因为精神文化需求的爆发,为那些披头散发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随着这种时代趋势的不断加强,下一步中国的文化真正开始产业了,而且空间无限。
  
  
  
  三、文化产业项目的五种模式
  
   这几年,伴随文化产业在整个中国的春潮涌动,我们也参与或接触到不少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模式。
  
  
  
   一种是大型文化演出。 我去杭州参加浙商论坛,工作室的老客户-宋城集团的老总黄巧灵专门邀请我去看他们的演出《宋城千古情》。我就说,过去不是看过了吗?黄巧灵赶忙解释,王老师,这跟八年前可是天壤之别啊,你去了就知道了。另外,你要去几个人还要事先报给我,以便提前安排位子。现在每晚三场演出,场场爆满。 那天,我提前五分钟到场,看到场内已是人满为患,而且场地比过去已经扩大了三倍,现在能容纳2000多人。更大的变化还在于演出形式,整场演出震撼性和互动性都非常强,座位可以配合舞台内容进行移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部被用上,台上异彩纷呈,台下疯狂兴奋,上下交流,非常精彩。 事后,黄巧灵非常感慨地跟我讲,十年前是买门票夜游宋城,无偿赠送一场演出。然而,现在却是逛宋城成了配菜,看演出竟然成了主菜。演出的利润早已超过了宋城的门票收入,副业反而成了主业。 我就告诉他,一台大型文艺演出远不只是解决“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一旦做好便可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成为旅游发展最具魅力的一张名片。人们不正是在《梦回大唐》中记住了西安,在《纳西古乐》中感受到丽江,在《印象刘三姐》中体验着桂林吗?
  
  
  
   第二种是文化主题公园 过去,主题公园是在资源匮乏的城市开发旅游的一种方式,如深圳欢乐谷、民俗村、世界之窗;未来,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将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最大亮点,并

且成为承载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当年,工作室在为西安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时,首次提出了影响至今的“皇城复兴计划”。当时正是在我们的参与下曲江新区的大唐芙蓉园成为承载盛唐文化的一张城市名片。而现在,我们的老客户段先念已经尝到了文化产业的甜头,又开始着手开发大秦帝国文化工程。据说,一部投巨资拍摄的大型电视剧《大秦帝国》已经制作完成,近期就将在全国播出。下一步,代表周秦汉唐文化的文化主题公园还将不断在“九朝古都”涌现。
  
  
  
   第三种是文化创意基地 这一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如北京的前门文化街区、大山子798、宋庄;上海的田字坊、8号桥、海上海等街区。在成都城市和文化发展战略的策划过程中,针对文殊院和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工作室曾提出着重打造宗教文化街区和动漫创意园区的构想。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成为成都发展的一大亮点。
  
  
  
   第四种是文化节庆活动 以往,文化资源贫乏的城市为了发展旅游,就去人为创造节庆活动;现在,要想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例如国际上的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狂欢节、爱丁堡艺术节等。 而国内我们介入的就更多了,从青岛啤酒节的提升,到甘孜“耍坝子”狂欢节,再到三峡的水上嘉年华,在我们的项目策划中这一类大型节庆活动可谓比比皆是,而且现在都已经蔚然成风,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说明,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搭台”的形式,而且成为“唱戏”的内容。
  
  
  
   第五种是搭建文化休闲平台 这种模式,很多是依托大型地产开发,从而实现世界时尚文化与旅游休闲平台的结合。例如近年来工作室在很多大型旅游项目的策划中,提出的“四菜一汤”理论,即高尔夫、主题酒店、游艇、酒庄和温泉SPA,已经成为塑造高尚生活,接轨国际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年底,在南中国就将有这样一个堪称“中国戴维营”的超大型文化休闲基地亮相。
  
   从先行者的成功,到注入各种文化元素项目的初见成效,预示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确到时候了,这将是一个产生富豪的新领域,一个创造财富的富矿。相信那些以文化为核心和灵魂,辅之于有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发展模式,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体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
  
  
  
   崔氏评说: 文化产业目前被公认为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实际上,国际经验也已充分表明,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投融资,而投融资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风险管理。在我国,文化产业近十年来才在一系列强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晚,导致产业成熟度较低,在产业理解、专业实操方面远远没有沉淀出系统经验,并出现了风险规避能力弱、盈利模式不明确、人员流动频繁、行业操

作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难以找到优质项目。
  
  如何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去理解和介入文化,从而将文化所依附的具象脉络寻到恰当表达方式,并最终回归到对人本源的生存、生命的体验关怀之上,比如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好声音》 团队为我们写下的一段最好不过的记录。这段记录背后体现出了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资源整合、平台运作"的战略思路,该思路通过"国际模式、中国表达"的内容创新机制,"联合制作、投资分成"的运营合作机制得以充分表达。
  
   因此,在国内这种产业特点和运作规律之下,特别需要有担当及拥有强大资源网络和整合能力的强力机构来打破僵局,借助市场化手段为产业注入活力。
  
   简述:诚如崔俊超先生所言,从资本运作方式上看,通过合作经营、资源置换、协议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极大地整合各种资源,以此形成合力,发挥巨大能量,这应该被看作《中国好声音》的命脉所在。总之,在这起案例当中,其核心团队既不缺少产业化思路,也不缺少既懂文化又懂资本的操盘手:一方面是基于对国内文化产业现状的多年认识和资源积累,另一方面则是渴望冲破某种束缚寻求自我完成的坚守。这实属难得,几于可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过继,雅称“过房”或“过嗣”,俗称“牵”。

石扇咸菜:客家人岁月里的乡愁 石扇咸菜:客家人岁月里的乡愁

客家咸菜是梅州客家人的家常菜之一,它滋味独特,是客家人舌尖上的一抹乡愁。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亦耕亦读,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