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享誉电影乐坛的客籍作曲家 ——追忆邑贤张棣昌先生

艺人 | 2015-8-3 16:03| 查看: 4149| 评论: 0
摘要: 北京,1988年的8月天高云淡,第五届全国“文代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有幸跻身其中。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与艺术界代表一千多人济济一堂、共赴盛会 ...

1982年张棣昌(二排中)在家乡梅州和亲友合影1982年张棣昌(二排中)在家乡梅州和亲友合影

张棣昌先生回乡时与家人在一起
  北京,1988年的8月天高云淡,第五届全国“文代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有幸跻身其中。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与艺术界代表一千多人济济一堂、共赴盛会。
  当时广东代表团有三十多位不同界别的文学艺术家,其中有几位是梅州人。如广东代表团团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作家杜埃先生,广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国凯先生等,他们都是我早已熟识的同乡前辈,而久闻其名却初次见面的,是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张棣昌(1918-1990)先生。
  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风靡全国
  说起张棣昌先生,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想起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此片1959年上映后,其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不胫而走,很快风靡全国。不光山西人广泛认同,也深受全国听众喜欢。至今一提到山西,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首歌。然而大家都未想到,这首流传甚广的充满山西浓浓“醋”味的歌曲作者,竟是一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
  记得当天下午文代会开幕式后的间隙,经广东代表团杜埃团长介绍,我与张棣昌先生认识了。这位一米八几的作曲家,身材魁梧,慈眉善目,说话稍稍带有客家口音。面对我这位全团最年轻的梅县小老乡,棣昌先生和蔼中带有亲切,似乎在言谈中透出淡淡的乡愁。
  他出生于梅县张家围敦本堂的客家祖屋,幼年便随父母侨居印尼,不久又返回梅县老家,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自幼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后辗转广州、上海、南京。1938年在就读南京国立体育专科学校之后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并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承冼星海等音乐家。鲁艺是革命艺术家的摇篮,很多优秀音乐家如李焕之、王莘、李劫夫等都是出自鲁艺。1948年东北解放后他成为东北电影厂音乐创作作曲组组长,从此与电影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话匣子一打开,棣昌先生侃侃而谈。他告诉我,他曾为三十多部电影配曲,包括《神秘的旅伴》中的《缅桂花开十里香》、《红孩子》中的《中国儿童团团歌》、《党的女儿》中的《兴国山歌》等,也还为《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金光大道》等电影作曲,但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1959年全国文艺战线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重点作品。为了创作这部电影的配曲,张棣昌于1958年到山西娘子关沿线采风。山西本来就是民歌的海洋,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张棣昌一头扑在山西大地上,采风问俗,大量借鉴当地的民歌素材,终于写出这首可让他骄傲一辈子的《人说山西好风光》。
  歌曲写出后,请谁来唱还费了不少功夫。开始几位歌唱家试唱后,大家都觉得“不够味”,用词作者乔羽的说法是“少点醋”。最后由张棣昌建议让郭兰英来试试。郭兰英也来自鲁艺,又是地地道道的山西平遥人,果然不负众望,把此歌唱得土色土香,让听众都拍案叫绝。说起这段往事,棣昌先生笑逐颜开,甚为欣慰。
  没能为客家题材创作歌曲是最大遗憾
  谈到电影歌曲创作,棣昌先生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好的作曲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去搜集素材,让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氛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并更好地为影片的主题思想服务。在交谈中,我们也涉及梅县与兴围的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棣昌先生对家乡怀有一片热诚,他表示,若有合适的客家题材电影,他也希望可以参与创作电影歌曲。
  可惜天不遂人愿。参加完文代会回到深圳两年之后,我竟得到张棣昌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他过了72岁生日后就匆匆离开了人世,还没来得及践行他为家乡、为客家创作电影歌曲的心愿,真是他个人也是客家莫大的遗憾!
  2008年9月,我应邀回梅州出席一个会议,期间闻说梅江区重视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修葺,并受邀参观考察。陪同我参观的梅江区委宣传部长巫繁星如数家珍地为我介绍江北“攀桂坊”的片区,里面有众多的名人故居,每个故居门口都装订有精致的宣传板,向游客诉说这些故居辉煌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当走到张棣昌故居“敦本堂”门前,里面飘出悦耳而又熟悉的歌声:“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这也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另一首插曲,曲调清新自然,旋律优美圆润,把民歌风味与时代精神融汇得恰到好处,令人过耳不忘。这是我情有独钟的一首歌曲,我喜欢它甚过于《人说山西好风光》。五十多年过去了,它在我的心海里竟留下如此难忘的印象,只要一听到旋律便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久远!
  “敦本堂”故居的主人张财源先生热情地接待我们。走进故居,我们看到张棣昌先生的遗照和他的创作名录,以及“敦本堂”的沿革,各方面资料都有保存,可见家族对张棣昌先生的尊重与缅怀。
  张财源先生告诉我们,解放后张棣昌先生先后回家乡三次,期间还邀集著名作曲家吕骥先生与广东电视台和珠影厂的同仁结伴回来。每次回来都与当地政府和文联领导交流,并与宗亲们团聚。其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宗亲的友善,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站在张棣昌先生的遗像前,耳边回响着“樱桃好吃树难栽”等的优美旋律,我又想起1988年北京文代会与先生的相遇与交流,其音容笑貌恍若眼前。棣昌先生走了,但您的作品却永远留给了后人,您是客家人的骄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客家名人--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

  • 浙江海宁有诗仙徐志摩,广东梅州有诗怪李金发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诞生于梅县梅南镇罗田径上村。粤东山区由于山多田少,男子多往南洋谋生。李金发的祖辈家境贫困,父亲李焕章在二十多岁时冒险下南洋,在南非洲的毛里求斯做工创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白手起 ...... >>

  • 一位客家拳师的“世客”情怀

    随着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的临近(定于今年11月18日至20日在赣州召开),赣州市方方面面人士对“世客会”的关注也不断升温。... >>

  • 以书为伴以写作为乐的退休教师程儒章

    今年春天,程儒章老师的《岁月留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在梅州引人注目。... >>

  • 轮椅上的“乡村秀才”罗振坡

    罗振坡是密溪古村历史文化的忠实守望者和传播者。数十年来,他在轮椅上挥洒汗水,寻访和记录古村风貌,用手中晃动的笔,抄写了上百万字的文稿。 ... ...... >>

  • 赖锦忠:一生坚守采茶戏

    在安远县新龙乡九龙山下,有这么一个人,他,酷爱采茶戏,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为让更多人能看上赣南采茶戏,他自发组织乡里的采茶戏爱好者,成立了九龙山采茶戏团 ...... >>

  • 深切懷念客家文化大佬曾敏之先生

    我和这位客家文化大佬最后相见是在2012年4月27日香港作家联会第11届理事就职典礼上,因我知他的祖籍是广东梅县,我的祖籍也是广东梅县,本是同乡人,於是便将有歌赋梅县山水人情的拙诗集《林飞彩凤》送上给这位乡贤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