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洛带节日——龙腾盛世的客家笑语

要闻 | 2017-2-21 15:50| 查看: 5061| 评论: 0| 原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摘要: 从中原到岭南,再岭南而四川,客家人从千年之前的历史深处走来,从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园走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最终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扎根在了蜀地这片茂密的土地上 ...

  二 水龙节 火龙节 客家人的盛世狂欢

  但今天,洛带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每年一度的“火龙节”和“水龙节”。

  随着一阵锣鼓之声在正月春夜的五凤楼广场上骤然响起,一队头裹红巾、赤膊光脊的客家汉子奋力而舞的金龙仿佛从天而降。这时,有人猛喊一声,“烧火龙了!”夜色中但见一束光彩灿烂的焰火直喷金龙,金龙随之腾跃翻滚起来,此时,全场无数的焰火均向上下腾挪,奔走穿梭的金龙喷射而来,一时间,整个广场是焰火欢腾的海洋。而在全场成千上万围观者的欢呼呐喊声中,火中蛟龙更以壮丽轩昂之姿,于人头攒动之间滚翻跃转,上昂下探,游弋奔腾……这个每年正月里与火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叫火龙节。而与火龙节相对应的就是炎夏时节的水龙节,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水同舞、与龙同乐的节日。

  其实在过去的洛带,正月十五舞火龙闹元宵,焰火欢腾,红光普照,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是为祈雨。现年87岁的游子章老人就告诉我:过去啊,那个水龙是不轻易舞的,只有庄稼都干得不行的时候,经过大家商量同意,才先掏八角井,然后才舞水龙祈雨,“八角井通龙脉,轻易动不得。舞水龙的目的就是酬龙神嘛。”不过到今天,舞水龙与烧火龙一样,都已成为一方百姓欢度佳节、喜迎嘉宾的节日的娱乐。

  无论是火龙,还是水龙,前身都是曾经享誉成都东山的“刘家龙”,源于自江西迁徙至此的刘氏客家人。多年前,我曾专程到离宝胜村访问过这个龙舞世家,根据《刘氏家谱》和至今仍镶嵌在刘家祖屋堂屋左侧的《示谕碑》记述,刘家从夏商之时就开始舞龙,始祖刘累是夏御苑专事“豢龙”的官吏,后因祸率家人从河北唐山,经山西太原、江苏沛县,辗转迁移到江西上川。即便如此,刘累仍然在每年春节,与族人扎龙而舞,久而久之,刘氏家族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龙舞之家。清康熙年间,刘氏先祖刘立章率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的滚滚移民浪潮来到洛带,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龙舞绝技。

  在现年67岁、曾担任过龙灯队领队的刘大益带领下,我来到离刘家祖屋不远的一块墓地上,没想到一座立于“大清光绪十二年”的刘家坟茔的墓碑上,居然镌刻有“豢龙后代”四个大字。刘大爷告诉说,清初入川时,因人手少,且艰于衣食,加之家族人心涣散,一蹶不振,龙舞一度暂停。后来入川先祖毅然决定恢复龙舞,而龙舞凝聚起来的家族力量,也让大家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刘家逐渐成为当地望族,相继建立了祖屋和祠堂。为警醒后世不要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绝技,先祖去世时便遗言在墓碑上刻上“豢龙后代”的字样。所以当现在的龙舞越来越花哨的时候,刘家龙依然严谨尊崇着上承古韵的龙舞传统。

  这个夏天,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洛带的时候,恰为一年一度的水龙节前夕,有幸目睹到刘家龙出龙仪式的全过程。首先是龙头们齐聚祖堂祭祖,之后全体舞龙队员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公”(土地菩萨),到祖屋旁的一个塘堰边“祭拜水”后,龙队穿田过垄,游走入镇,再到江西会馆的大殿杀雄鸡滴血,将龙头、龙角、龙目、龙口、龙珠一一点染,以通神祭灵,神附龙体。之后,在水车喷洒和人们倾情泼洒出来的那个水柱、水雾、水花的闪亮世界里,条条蛟龙逐日出水,奔放热烈,“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龙摆尾”“快舞龙”等沿自先祖的各种龙舞套路尽情演绎。民俗专家认为,刘家龙舞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龙舞的古朴仪式和程序,像祖先祭祀、土地祭拜、水敬拜、会馆祭献等,依稀可见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遗风,其中蕴含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凝聚着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烈日当空,水花飞溅,蛟龙如鱼得水,在人们一浪高过一浪泼水狂欢的欢呼声中,我看见的是那拨来自江西的秦子汉民奋力挥舞的雄健身影,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舞来,从千里迢迢的远方舞来,走过坎坷,走过风雨,终于在今天,舞出了这漫天飞溅的欢乐,和一方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 【川蜀古镇】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洛带古镇被称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这是因为洛带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大多为湖广移民的后裔,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9成左右,至今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过继,雅称“过房”或“过嗣”,俗称“牵”。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亦耕亦读,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五大亮点抢先看 ...

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