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布骆豆腐传承人杨汉古:一块“包子豆腐”历经数代人打磨

百姓 | 2017-3-15 10:14| 查看: 4253|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摘要: 布骆村距离兴宁市大坪镇近8公里,因其独特的“包子豆腐”闻名遐迩。上个世纪50、60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包子豆腐”,而如今仅剩3户人家仍以卖豆腐为生,杨汉古便是其中之一 ...

杨汉古在石磨前磨黄豆。
  布骆村距离兴宁市大坪镇近8公里,因其独特的“包子豆腐”闻名遐迩。上个世纪50、60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包子豆腐”,而如今仅剩3户人家仍以卖豆腐为生,杨汉古便是其中之一。2012年,“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列入梅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汉古因其精湛的手艺获得“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1949年出生的杨汉古一辈子都在与豆腐打交道,他也算不清祖上第几代开始做豆腐,只知道他的手艺从爸爸那学来,而爸爸的手艺从爷爷那学来。与大多数人“日出而作”的习惯不同,他与妻子每天凌晨2点起来做豆腐,持续了大半辈子,“做一批豆腐要十几个小时,我每天都围着豆腐转。”
  将“包子豆腐”带出大山
  杨汉古的家首层用于做豆腐工坊,而二层则为住所。记者一行刚走到布骆村村口时,就已看到远处的杨汉古与妻子在家门口相迎,瘦高的他穿着略旧的衣服,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眼皮似乎很重,一直耷拉着,眼睛从一条缝隙中看着眼前的客人,嘴角是憨实的笑容。“因为做豆腐的时候眼睛都是往下看的,时间久了,眼皮就抬不起来了,这都是职业病了,其实我看得清楚。”他双手将眼皮撑开,说:“来来来,快坐。”
  杨汉古家的饭桌上早已摆好了花生、瓜子等零食,泡好的茶水也放在每个人的面前,记者环视他家里四周,对他说:“杨师傅,房子很新,家里也干净整洁。”他依然面带笑容,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自豪感:“这房子是我做豆腐挣来的,我儿子在大坪镇上的房子也是我做豆腐挣来的。”
  杨汉古做豆腐的手艺从父亲处学来,要追溯他们家从第几代开始做豆腐,他也说不清楚了,只知道懂事后,他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每天都忙活着做豆腐的事,“世世代代都做豆腐,而且手艺从古至今都没变过。”
  上世纪50年代,布骆村的“包子豆腐”早已远近闻名,不仅大坪镇各村的人会来村子里订豆腐,其他县的人也慕名前来订豆腐,与人打交道多了,得知读书对人的重要性,父亲要求杨汉古一定要读书,这样才有出息。原本想儿子能借由读书走出大山,没曾想杨汉古依旧以豆腐为生,但眼界因读书而开阔的他,与布骆豆腐一起远离了偏远的家乡。
  1969年高中毕业后,向往外面世界的杨汉古来到韶关市乐昌市做起了豆腐生意,并因豆腐鲜嫩、爽滑,而受当地人青睐。“我那时候在当地可有名了,来买豆腐的人都排起了长龙。”杨汉古说,在乐昌积攒了一些积蓄后,受到“改革开放”的感召,1994年,他带着妻子和5个儿女来到深圳,开启新的“豆腐事业”。
  在深圳卖豆腐月入2万多元
  在与记者聊天的间隙,杨汉古的妻子在厨房里用盐水煮了早上刚做好的豆腐,让记者一行品尝。碗里的豆腐在水蒸气中更显白嫩,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放在嘴里,一会儿就融化了,嘴里残留着鲜甜的味道。“果然爽口、鲜甜,名不虚传。”与记者同来的人说道。
  为何布骆豆腐更为鲜甜?杨汉古说是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普通豆腐做出一大块后切成小方块不同,布骆豆腐在制成豆腐花后,定量用小纱布包起来,并放在订制的方格里压水定型,因此被称为“包子豆腐”。“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黄豆选本地豆最好,滴卤水时太快不行,容易老,没那么嫩。包豆腐时量也要拿捏得准,没有十几年的经验,做不出好的布骆豆腐。”杨汉古说,正是在“包豆腐”的过程中,让汁水更好地融入到豆腐里,从而使豆腐更鲜嫩。
  正是布骆豆腐的优势让杨汉古在深圳站稳了脚跟。刚到深圳时,杨汉古一家租了个小房子做豆腐,并拿到附近的市场卖。鲜嫩的豆腐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很快就吸引了众多的忠实顾客,每日的订单量越来越大。
  杨汉古便租了一栋楼来做豆腐,并不断走访餐馆、酒店,豆腐的订单成倍增长。“当时每天我们要用400多斤黄豆,卖出2万多个豆腐,我还请了好几个人帮我做豆腐。逢年过节还是做不来,有时候我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连轴转地做豆腐。”2000年后,每月净赚2万多元的收入,让杨汉古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杨汉古年迈的父亲体弱多病,急需人照顾。作为儿子,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在父亲仅剩的日子里,陪伴他、照顾他,他放弃了在深圳的豆腐生意,带着妻儿回到了布骆村。
  回到家乡后,杨汉古也没有停止做豆腐,凭借在深圳时豆腐生意的经验,他通过走访镇、县餐馆、酒店拉订单,“现在规模小很多了,只能维持简单的生计。”
  家里人长寿或因常年吃豆腐
  虽然已68岁,但杨汉古脸上皮肤依然平整有光泽,若不看头上花白的头发和眼角细小的眼纹,仅看皮肤真看不出他已年近古稀。记者打趣问他是不是常年吃豆腐,豆腐里的蛋白质养皮肤。他说大概因为常年吃豆腐,家里人都很长寿,“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但我们家里老人确实都很长寿,即使我们都是凌晨起来干活的。”
  因为工序复杂而繁琐,做布骆豆腐从磨豆子到最后成型,需要9个小时。为了让客人早上就能吃到最新鲜的豆腐,杨汉古与妻子每天凌晨2点起来做豆腐,直到早上11点才能将豆腐做好,而后打包好拿给上门取豆腐的人。
  午饭过后,杨汉古与妻子用机器为黄豆去壳,为晚上做豆腐做准备。下午2点时开始睡午觉,晚上做好饭、吃完饭继续睡觉,直至晚上11点,杨汉古要起来泡豆子。凌晨时继续入睡,凌晨2点他与妻子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每天过着与其他人颠倒的生活,规律而枯燥,我已经持续快50年了”。
  杨汉古说,因为年龄已大,体力衰退,他也减少了订单的量。如今他每天仅做30斤黄豆,近1000个豆腐。“虽然眼睛还能看得见,但昏暗的灯光下干活还是让眼睛很快疲劳。”杨汉古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他才会停止做豆腐,“做豆腐已成为一生的习惯了”。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的孩子甚至他的孙子都懂得如何做布骆豆腐。因为经验较浅,他的子孙对制作豆腐的流程把控不好,做出的豆腐不能让他满意。“做‘包子豆腐’耗时太长,过程复杂又不好把握,我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做了,他们可能偶尔回到家里会帮下忙。”杨汉古说。
  有史料记载,布骆豆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除了做豆腐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方便外,制作工序基本没变化,依然传承着最传统的方式。上世纪60年代以前,布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杨汉古说,如今村里仅有3户人家仍在做“包子豆腐”,“我的子孙都知道怎么去做这个豆腐,我相信他们会将‘包子豆腐’的做法一直传承下去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