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笔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

国内 | 2018-3-30 10:24| 查看: 3355| 评论: 0| 原作者: 赣南日报 刘荷英
摘要:   滔滔赣江水,悠悠客家情。赣州是世界上客家人口最多的聚居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布区,享有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红色故都等诸多美誉,以客家文化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  ...

  滔滔赣江水,悠悠客家情。赣州是世界上客家人口最多的聚居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布区,享有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红色故都等诸多美誉,以客家文化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市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96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更难能可贵的是,2013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自此,赣州客家文化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翻开了崭新篇章。
  发刊词:
  赣南人文荟萃,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登记、申报和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搭建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及成效,发布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信息的传播平台,推动形成社会公众自觉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今日起,本报开设《非遗周刊》。本周刊由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办,每周一期,敬请关注。
  摸清文化家底 保护精神家园
  古宅门前的老牌匾,戏台上此起彼伏的吹拉弹唱,在围屋天井里仰望天空的模样,一缕耐人寻味的擂茶清香……记忆中的乡愁,总是离不开这些糅在客家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摸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并加强对其的保护刻不容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我市共开展各类田野调查200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45次,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80人(次),重点调查了60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项项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抖去时间的尘埃,回到公众视野。
  在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过程中,我市致力于摸清文化家底,梳理文化资源,不断充实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体系。截至目前,共挖掘筛选出220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对这些情况纷繁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规范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普查的基础上,我市系统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完善工作,正确界定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价值,实施分级保护;对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保护、发展、利用提供资料依据及操作平台。同时,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试点。对整理后具备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遴选出最具典型性、有更高价值的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保护层级。
  唤起公众关注 延续文脉传承
  对于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血脉;对于后来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份延续和传承,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我市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了解、全民感受、全民保护,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让群众认识了解、感受客家文化,从而达到共同保护的文化认同,营造全民参与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市积极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通过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参与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2015“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等,让更多人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此外,利用广场、公园、景区等场所,推动客家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课堂、进教材、进景区,广泛开展节日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全民参与感受的活动。我市还建设了一批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点,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传播基地,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传播基地。
  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离不开人员队伍的建设、培训。我市把强化队伍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兼职队伍;建立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75人、市级225人、县级336人;发挥大学生村官和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等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形成了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队伍。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又做好专职人员和文化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多次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授课辅导,积极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
  为培养后续力量,我市还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保护模式,政府出资,由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招收50至60名学生,培养赣南采茶戏专门人才,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兴国县出版了《中小学生乡土教材》,普及兴国山歌……
  创作文艺精品 注入时代活力
  2月25日、2月26日晚,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客家儿郎》将客家歌曲舞蹈、风情民俗,客家人的精神气质、担当大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博得首都观众阵阵喝彩。《客家儿郎》是我市2016年重点创作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在全国范围遴选编导、作曲、舞美等,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着力打造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一张亮眼的赣州客家文化名片。
  赣州文化资源丰厚,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呈现出宋城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一脉多元的文化形态。我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活动,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发展优势,进而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此前,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该戏男主演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永远的歌谣》等5个优秀剧目入选2016年度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舞台艺术类)项目。
  从农历新年到元宵节,各县(市、区)陆续有各类文艺表演惠民活动上演,尽管春节长假已经结束,但传统文化酿出的浓浓年味让大家回味悠长。我市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把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明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在市级龙头的带动下,覆盖全市的“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广场文化活动经久不衰,“文化惠民、精品共享”周周有演出,深受市民欢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768.6亿!赣州在深圳火了!10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省文资办主任王成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江西省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光辉,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杨惠珍,市领导胡雪梅、程霜枫等出席在深圳会展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商会座谈交流

8月11日下午,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在前往香港、深圳、南沙调研考察后,立即赶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洛带镇 张氏是该镇第二大姓,有1600余人。入粤始祖张清贵和张参。张参后裔于明嘉靖2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中央为了表扬港澳各界为国家改革开放40年作出的贡献,2018年11月1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