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巾帼耕读内外修 崇文重教代代传

学者 | 2018-8-1 17:01| 查看: 5702|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黄思华
摘要: 清末民初嘉应州(今梅县)女诗人、嘉应州女学的首创者叶璧华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叶曦初是嘉应文人。在叶璧华幼年之时,便随父亲学习诗文,她聪慧好学,少年起便会题诗填词,常以文会友。 ...

晚清客家才女叶璧华的故居。何森垚 摄

梅州地区保留相对完整的东山书院。

客家地区崇文重教,所建书院、私塾不计其数。
  开学季,一张充满童真童趣的图片传遍了朋友圈:一个小朋友背着大大的书包,书包里插着两根大葱,装着两个苹果、两个梨,还有菱角等蕴含聪明伶俐、平安乖巧的物品。其实,在崇文重教的客家地区,人们也非常重视开学“仪式”,开学第一天吃鸡蛋和葱等是传统,寓意考试取得100分。
  “教育普及,在中国为最”,《国际百科全书》曾经这样评价客家的教育。在旧时,梅州私塾遍地,书声琅琅,书院竞秀林立,曾经培育出丘逢甲、黄遵宪、黄药眠、张资平等杰出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风鼎盛的梅州,不仅男子可以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女子也有机会进学堂读书识字,因此涌现出了诸如岭东著名女诗人家叶璧华,以及为梅州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教育家梁浣春等女性代表,她们为客家女校的创建呕心沥血。与此同时,客家的华侨也曾热心捐资办女校,为客家女性的进步作了积极贡献。

  家风熏陶
  才女美文渐成佳话
  从古至今,在文人墨客的笔端,从不缺少夸赞客家妇女的溢美之词。
  客家地区的男子多外出谋生,需要女子留家经营。《客家梅州》一书中描述:客家妇女既要种地,养活全家老小,又要洗衣烧饭,操持家务;既要孝养公婆,又要教育儿女。为此,她们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不缠足、不束腰、不涂脂、不抹粉。黄遵宪曾这样评价客家妇女的勤劳:“吾行天下者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者如此。”
  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客家女子的教育也显得极为重要。在传统社会中,客家女子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教化来实现。
  在封建社会,女子由于地位低下,加上受“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往往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然而,从中原辗转南迁来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官宦世族,为了光宗耀祖,不但对儿子进行文化教育,对女儿也是悉心培养。因此,古代的客家地区,仍不乏一些名门闺秀在家塾里受教育之后成为一代女性代表的例子。
  清末民初嘉应州(今梅县)女诗人、嘉应州女学的首创者叶璧华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叶曦初是嘉应文人。在叶璧华幼年之时,便随父亲学习诗文,她聪慧好学,少年起便会题诗填词,常以文会友。
  叶璧华的一生,著有不少诗作,后来编印成一本《古香阁诗集》。诗集的序文是便是爱国诗人黄遵宪写的。黄遵宪曾评价她的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
  其实,叶璧华与黄遵宪是“老相识”了。叶璧华比黄遵宪大7岁,叶璧华的堂妹又是他的夫人;叶璧华嫁入攀桂坊后,两人做了邻居,因此两家平日间过从甚密。
  在叶璧华的一生中,除了创办女校外,她与清末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的婚姻生活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她的诗作中,就有一首描写他们夫妻感情的五言诗,因为脍炙人口而流传至今。
  诗中道:“绣罢鸳鸯枕,针停已五更,恐惊郎梦醒,轻放剪刀声”。当时,为赴科举考试,李蓉舫夜读,叶璧华则在一旁绣花,直至伏案而睡。夫妻两人深厚的感情、甜蜜的生活跃然纸上。
  在叶璧华的诗作中,既有清丽婉约的愁肠,又有女中豪杰的刚强,字字珠玑,声声如诉,深得时人赏识。她与《化碧集》的作者范荑香、《胡香楼诗集》作者黎玉贞并称为“岭南三大女诗人”,在晚清的客家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叶璧华同样嫁入梅州人文秀区攀桂坊的,还有一位有名的女教育家——梁浣春。比一般女子更幸运的是,梁浣春的家庭极其重视对后辈的教育。
  梁浣春的曾祖是清嘉庆年间进士,祖父为举人出身,父亲梁友琴笃学有成。在这样的书香世家里,梁浣春自幼被当作男孙教育,5岁随堂兄入塾肄业,由于勤奋,历5年便学完《四书》《五经》及不少诗词名著。10岁,祖母命其还原“大家闺秀”本色,在家习女红。而她在家中练习缝纽针织的同时,仍不放弃攻读古今名著,因此学识益进。
  这些有幸受家风熏陶、自幼读书习文的客家女性,不仅为传承客家文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也成为了梅州女子教育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为争取女性的教育平等奔走、奉献。

  改革思变
  掀起女校创办热潮
  正是体会到了受教育的益处,叶璧华回乡之后,看到家乡妇女不能进校读书,内心深感痛苦。后来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家中任家庭教师期间,受维新运动的影响,叶璧华便萌发了回乡创办女校的想法。
  据梅县教育志记载,叶璧华于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回到了家乡梅州,创办了懿德女校,校址设在了原培风书院之处。这是梅州第一所女子学校。该女校的创办,受到了当地不少群众的支持和鼓励。第一个学期,懿德女校便招收了女学生30多人,课程以学习文学诗词为主。
  据了解,在懿德女校,叶璧华最得意的门生有三人:一位是梁华兰,为钟均良的妻子;另一位是梁云瑞,为丘念台先生的夫人(即丘逢甲的儿媳妇);还有一位是李碧香,为南洋巨商梁我的妻子。
  叶璧华除自己任教外,还聘请了举人梁诗五的夫人前来授课。她认为,妇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才能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观念。因而,只有办女校,才能让更多的妇女得到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
  叶璧华创办的懿德女校,办学时间长达13年,为梅州培养了上千名知识女子。在此之后,女子学校便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梅州各个地区。据统计,梅州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六七十年间,先后开办的女子中、小学有12间,培养学生近万名,其中以客家女子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维新运动之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南方各地兴起,梁浣春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于1905年在曾氏“耕云小筑”别墅开办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此后,梁浣春的命运便与梅州女子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1907年,梅州地方当局和社会贤达开办公立嘉善女校,聘梁浣春任校长;1913年2月,梁浣春又在东街攀桂坊开办私立桂里女子学校,前来就读者百余人,进一步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发展;1915年梅州创设市第一女子高等小学,经社会各方面人士力荐,又聘她任校长。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梅州客家妇女不但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立足社会。于是,客家女子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由于女子学校发展迅速,对女教师的需求十分紧迫,社会舆论要求建立女子师范的呼声很高。
  经过梁浣春的不懈努力与奔走协商,1913年9月,梅州女子师范学校(今嘉应学院的前身)正式开办,由梁浣春出任校长,并于1936年升格为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这是梅州客家人建立的第一间以解决职业为目标的女子师范学校。

  回乡办学
  华侨捐建乡村女校
  《梅水诗传再续集·闺雅诗》中所录的客家妇女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为“明时人”许贞妇的《课幼儿》诗:“髻髮垂垂喜笑嚬,书声深夜过比邻。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
  诗中描写的客家妇女,勤劳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表明,在旧时客家地区,乡村妇女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梅州农村地区教育发达,文风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华侨的支持。
  南迁之后的梅州客家人,大都住在穷乡僻壤。为谋生存而开创基业,一部分人被迫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在这些外出谋生的人群中,不少年幼时就读于家乡私塾或中小学,终因家贫辍学,迫于生计而飘泊海外。
  可以说,他们是带着没有接受完文化教育的遗憾而到海外的。所以,这些在外务工经商、经历一番艰辛才有所成就的华侨,深感子女有了文化才能“适者生存”。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华侨们让子孙尽量多地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愿倾其所有回乡办学,让更多的家乡晚辈接受教育。
  据《中国城市·地区丛书》(梅县地区卷)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梅县地区(梅州市的前称)有小学464所,中学75所,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是由华侨捐资创办或资助维持的。
  “他们很愿意回乡办学捐资,鼓励村里的孩子包括女子念书,这也是梅州客家女子教育较为发达的客观原因。”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当时有条件的家庭,也会让女子接受较好教育,期望女子起码粗通文墨,能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做一个“耕田识字人”。
  走进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在“云汉女子学校”指示牌旁,当年的校舍早已荒废,然而村民却舍不得拆除,一直保留着这个遗址,并在遗址旁立着指示牌。
  这是时为嘉应州的第一所乡村女子学校,由当时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嘉应州首富黄云辉于1910年所创建。
  据村里的老教师黄棣详介绍,在茶山村,对女子的文化教育与男子是同等重视的。“以前,男人远方鸿雁传书,所邮寄钱如何使用、购买土地修建家宅的官府文书如何誊正等都离不开家中的妻子,女子是否有学识变得非常重要。”
  因而,当时村里急需一所女子学校。华侨富商黄云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出资在自家云汉楼的对面盖了五六间书房,平整了一个院子,命名为“云汉女子学校”,鼓励女孩念书,让村中的姑娘及外地嫁过来不识字的媳妇都进学堂读书认字,知书达理,“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黄棣详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州仍有不少女校,随后因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改组、消失。1949年10月,梅州女子师范高中与梅州师范(男校)合并,初中部并入梅州中学;心光女校在1951年由政府接管,之后改为福利院,曾为盲童开办文化学习班;嘉善职校于1951年停办,广益女中则于1958年改办为男女同校的城北中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学校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但华侨的捐资热情却未减弱。以梅县为例,据《梅县教育志》统计,仅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侨胞港澳同胞就为梅县捐献了约1570万元,其中1985年一年就将近1000万元。

  相关
  客家劝学语录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秀才不怕衣裳破,就怕肚里冇货。
  3.家有千金,不如藏书万卷。
  4.子女不读书,好比冇目珠(眼睛)。
  5.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
  6.冬窗伴读笔里春,碧树花开并蒂莲。
  7.种德承旧业,藏书启后昆。
  8.讨食(要饭)也要教子女读书。
  9.喉咙省出教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
  10.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
  11.目不识丁,柱费一生。
  12.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
  13.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14.读不尽的书,走不完的路。
  15.六十六,学不足。
  16.读书肯用功,茅家屋里出相公。
  17.天光唔(不)起误一日,少年唔(不)读误一生。
  18.竹竿长晒衣衫,笔杆短做文章。
  19.求官不到,秀才还在。

  客家劝学儿歌
  1.蟾蜍婆,咯咯咯,晤读书,冇老婆。勃鸠子,咯咯咯,晤读书,大番薯(大地瓜)。
  2.赌博钱,取眼前;生意钱,冇几年;读书钱,万万年。
  3.读得书多百不忧,不愁耕种自然有,日里不怕人借去,夜里不怕人来偷。
  4.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端)张凳子写文章。
  5.芝麻细细喷喷香,黄豆细细多营养。石头细细丢过墙,胡椒细细辣过姜。秤陀细细压千斤,赖子(小男孩)细细有斤两。书本细细藏知识,簿本细细写文章。谁能读得文章识,送个鸡卵(鸡蛋)界(给)你做生日。
  6.公公公, 爱手扼半斤重;婆婆婆, 爱金簸箩;伯伯伯, 爱新箩格;叔叔叔, 爱糖捞粥;哥哥哥,爱凳子坐;姊姊姊, 爱大银纸;姑姑姑, 爱同哥去读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叶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