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易堂九子: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文人群体(上)

先贤 | 2015-7-22 01:59| 查看: 5161| 评论: 0| 原作者: 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谢直云
摘要: 易堂九子出生于明朝末年,历史再一次让一群满腔热血的客家书生处于一个血与火的时代。

  宁都翠微峰,是一座闻名江右的奇峰;比翠微峰更奇特的是易堂九子,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九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名字是:魏禧、魏祥、魏礼、李腾蛟、邱维屏、曾灿、林时益、彭士望、彭任。

  易堂九子出生于明朝末年,历史再一次让一群满腔热血的客家书生处于一个血与火的时代。

  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孑然一身吊死在景山寿皇亭旁的槐树上。不久,清兵在吴三桂的带引下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替代了明朝的统治。从这一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与南明的战争基本结束;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前后又进行了27年的战乱。

  九子为避战乱,买下宁都城西的翠微峰,在峰顶建造房屋居住,中间的厅堂是大家聚会的场所,取名为“易堂”。翠微峰四周绝壁,仅有一条几乎垂直的裂缝可容一人攀爬上去,攀爬时稍有疏忽,就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要至极。

  岁月的血与火,磨砺了易堂九子,也造就了易堂九子。九子在武力抵抗无望的情况下,仍不屈服于外族政权,依然坚持斗争。他们一是“造士”;二是“交友”;三是“着述”。

  九子的着作很多,但留下的却很少。清朝政府对九子的作品畏之如虎,将其一概列为禁书,并予以销毁。尤其是作为九子领袖的魏禧,着作等身,有《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钞》10卷,《兵法》1卷,《兵谋》1卷,《兵迹》1卷。

  易堂九子的领袖——魏禧

  魏禧(1624年—1681年),宁都县城人,字凝叔,号裕斋,派名际昌,兄弟三人排行第二,世人尊称他为叔子,他曾住在翠微峰上的勺庭,人们又称他为勺庭先生。

  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正月十三日,叔子出生于宁都城里一个“素封八世”的富有家庭,世代都是县城的名门望族。明朝嘉靖年间发生大饥荒,魏家捐谷万石,朝廷予以表彰,于是叔子的高祖请工匠精雕细刻,建圣旨门;门内建高堂广室,落地千柱。此后,人们便称之为“圣旨门魏”。叔子的父亲名叫魏兆凤,娶妻曾氏,生育了5个儿子存活了三个:老大名叫祥,字善伯;老三名叫礼,字和公;老二就是叔子。

  叔子小时候身体很虚弱,参术不离口。叔子不喜欢嬉戏,课间同学们玩耍,他却还勤学不辍。10岁时,他就学习制举文字,想交朋友。11岁,叔子进入县学,同学中学习成绩第一。这一年,叔子定下谢秀荪为妻,秀荪是其祖父谢于教一手带大培养的才女。谢于教是饱学老先生,曾任滁州知州,因不满阉党魏忠贤专权愤而摔去乌纱帽辞官不做,领着孙女回到宁都,这时已是70多岁了。有一次,魏家去拜访老姻亲,大家一揖后便散去,唯独11岁的叔子与老人家谈了一整天。叔子14岁时,拜名儒杨一水为师。杨一水,名文彩,字治文,晚年号一水,学生称之为“一水先生”。杨一水十三四岁才读书,16岁就考中秀才,31岁考中副榜,45岁恩选贡士,被推为“天下文章第一”。一水先生着有《尚书译.》12卷,《四书艺》200余篇,古杂文数十篇,大多巉峭精到。叔子是最后入学的学生,对老师像对父亲一样,自以为是一个直言的晚辈,常常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一次,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叔子陪同在侧。客人走后,叔子提醒先生刚才一个典故的出处说错了,先生听后非常惊讶和高兴,并得意地对大家说:“我老了,还能有魏禧这样的学生真是莫大的荣幸!魏禧就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一柄利剑,时刻提醒我,我才是一个学生啊!”

  顺治三年(1646年),魏氏兄弟伺奉父母避乱于翠微峰顶,九子中的其他人也陆续上山。

  叔子在易堂的东边盖起一栋草堂,堂前用石头垒起了一汪水池,水池像一柄勺子,池中种着荷花,草堂门楣上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勺庭”二字。易堂九子没有出游前,常常在易堂或勺庭聚会,有时眺望远山,观落叶飞花;有时穿戴明朝官服,打起鼓来,扮演明代故事;有时摆起酒席,吟唱古人诗歌,动情处竟一个个泪水打湿衣衫;而更多的时候是研讨经典,切磋学问,谈论古今得失,有不同意见就大声争论。九子中谁有缺点、错误,大家都会对他进行不留情面的批评,直至其认错为止,大家都以高尚美德引为榜样。

  九子隐居翠微峰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造士”。他们先后在翠微峰、三巘峰、水庄办起了三个学馆,统称为“易堂三馆”,学生来自各地,有数百人之多。他们自编“教式”(相当于今天的教学大纲)、教材。老师、学生都穿戴明朝的衣冠,几十年不变。并且,他们还与南丰的程山、星子的髻山交流往来,一同被称为江西的三山学派。出生较晚的清代着名文学家方苞(1668年—1749年,文学流派安徽桐城派创始人)赞扬说:“宁都学显”。

  为了广己造士、交结天下奇人,叔子5次游历江淮吴越。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初夏,叔子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历。这一年,叔子39岁,七月登庐山;九月抵达扬州,与林时益一起到梅花岭上拜祭史可法的坟墓;然后过高邮拜访黄黄山,成为忘年交。第二年,叔子40岁,三月祝黄黄山七十大寿,七月返吴门,十月游南京,登雨花台,心中顿时勾起许多故国情怀,遂成《登雨花台恭望》诗一首: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带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春二月,8年之后,叔子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游历。叔子先到南丰哭祭门人李作谋,三月至黎川,四月折回南丰,九月抵达南京参加名儒黄大宗等人的登高之会,雨后又重登燕子矶。燕子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游览中叔子发现了伯子、季子的题诗,心中无限感慨,于是吟成七律诗一首:

  怪石孤亭立太虚,江山无恙独愁予。

  不知故国几男子,剩有乾坤一腐儒。

  东壁数行留雁字,西湖八月断鱼书。

  重阳最是多风雨,两地登临总未殊。

  在南京,前来拜访、求文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以得到叔子的文章为荣耀。从此,叔子的文章在江淮吴越间广泛流传。十月,叔子做客扬州。十一月,叔子从扬州起程,腊月初回到翠微峰中,写下千古名篇《大铁椎传》。这一年,叔子47岁。

  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二月,叔子第三次出游。四月,到达扬州,李砺园招待游览镇江的金山、焦山。在游镇江南郊莲花洞休息的时候,倚在一棵梧桐树下一挥而就,写出散文名篇——《砺园种竹图说》。五月,端午节前一天,严颢亭做东,12位文朋诗友饮酒聚会,各作诗抒怀。六月,到常州,与恽逊庵结为忘年交。九月,访李天植于嘉兴平湖。十二月,返扬州,与朱彝尊交于江都。一日,叔子与戴苍相遇于彝尊家中(叔子在《看竹图记》中称戴苍为“戴生”),请其为自己画一幅看竹图。戴苍,字葭湄,钱塘人,人物画栩栩如生,秀绝天下。不日,戴苍将画好的《魏叔子看竹图》交给叔子。画中:修竹万竿,一曲清溪蜿蜒流过,叔子头戴方巾,身穿粗布衣裳,手曳竹杖,脚着便鞋,神态自然,独自漫步山林之中。画像与叔子一般无二,叔子十分喜欢,亲自在画上题诗一首:

  修竹万竿,清溪一曲。

  曳杖容与,适我幽独。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叔子进行了他的第四次游历。1677年3月到吉安,七月到扬州,十月到苏州,十二月到无锡听到伯子遇害的消息而南归。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叔子被清廷荐举为博学鸿儒,叔子称病拒不应召。至十一月底,全国被荐举的人大都去应试了,包括原来一些反清的文人如朱彝尊、汪琬等,拒征的屈指可数,叔子就是拒征的少数人之一。十二月,江西巡抚责令宁都县令将叔子抬到南昌,叔子用被子蒙住头装病重,死活不仕清廷。叔子回翠微峰时,南昌许多名士都去告别,赠诗称赞叔子的骨气,叔子也一一答谢。

  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年),叔子第五次出游。七月与庐陵赵子嶷相会于泰和萧氏园馆,九月头风疾作,就医泰和,并在泰和过冬。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四月,叔子卧病南昌,写下如下“日录”: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七月,客居苏州,编订文集第二集。八月从南京返回苏州桃花坞,病重。赴朋友之约,从无锡去扬州,十一月十七日(1681年1月6日)船到仪征的晚上,叔子突患心气病不幸去世。当时,门人梁份随行吴越。噩耗传出,远近友人都走哭于殡所;许多人在叔子游历过的地方设位祭奠,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叔子的逝世惋惜不已。“任天下于一身,托一身于天下”,至死无怨无悔,叔子做到了。这一年,叔子57岁。

  叔子一生没有生育,他曾对好友彭士望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左传经世钞》、二儿子叫《魏叔子日录》、三儿子叫《魏叔子文集》。叔子一生着作很丰富,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而成就最高的是散文,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大铁椎传》是其代表作。叔子散文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凌厉雄杰,尤长议论。当时全国有“北侯南魏”之说,“时人以侯方域之叙传与魏禧的议论为文坛双妙”。

  护卫易堂的真正天险——魏祥

  魏祥(1620年—1677年),后改名际瑞,字善伯,号伯子,又号东房。伯子是魏禧的哥哥,“宁都三魏”中的老大。伯子小时候就会对对子,到了读书的年龄有很强的记忆力,对于文字、音律不用老师多教就能理解。伯子17岁考中秀才;20岁时,所写的诗词、散文堆起来足足有三尺厚;22岁,参加赣州、南安两郡考试,获得第一名。伯子虽然学习很好,但同时也很厌恶八股文,他对叔子说:你去考取功名报答父母,我做个闲人算了。

  九子相聚于翠微易堂后,清廷下达了剃发令,不许明朝遗民隐居山寨,翠微峰虽险也岌岌可危。这时,伯子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担起了长子“责在宗祧”、保卫家室的重任。他换上清廷的装束进城参加考试,取得了贡生的资格,背负了像他这种人难以忍受的委身清廷的痛苦屈辱。在伯子的周旋下,易堂九子免受了清廷的清剿,此后的30多年里,得到了相对的安全。这时的伯子,才是保卫易堂的一道真正的天险!

  宁都农民起义,攻占了宁都县城。1650年,10万清兵围宁都。二月城破,清兵屠城。结寨自保的居民被命令缴纳多种赋税,伯子冒险进城斡旋,易堂诸子得以免去灾难。此后,伯子到广东,在刘帅帐下任幕僚,劝止清兵屠城,挽救了潮州百万人的性命。伯子入北京,走陕西,居四川,住江浙,为领兵将军的幕僚,考察山川险阻。1673年,吴三桂叛乱;1674年,福建藩王耿精忠、广东藩王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等相继从叛;这一年伯子被尚之信强行聘用,享受上宾待遇,因为与尚之信意见不合而偷偷离开。叔子《先伯兄墓志铭》记载:“甲寅(1674年),广东藩王遣使来聘,强之行,礼以上宾,卒不合,窃出岭,至信丰界为满州逻者所得,上于摄印官。官曰:‘汝与宁都三魏亲属邪?’伯曰:‘身魏善伯也。’摄印官乃悉烧其同行者杂文字,具谳书递至赣,赣大帅见伯名大喜,跃履出,握手相与入,遂留为客,时丁巳(1677年)二月也。”伯子应该为尚之信等一路人所讨厌,这段情节,是否为伯子后来的遇害暗暗说明了原因呢?

  1677年4月,吴三桂的部将韩大任10万败军两次经过宁都上三乡,对百姓“蹂躏甚”。当时,当事者欲招抚韩大任,而韩大任点名要伯子前往,说:“非魏伯子吾不信也。”对于伯子的死,叔子写道:“当事以嘱伯,伯既痛桑梓之祸无有穷期,又所闻大任颇为当世豪,亦欲有以全之,遂慨然行。八月甫至江西,兵遂从东路逼大任营,大任遂疑伯买己,辞不见。又有奸人欲牵率大任降闽军以自成功名者,遂日夜构于大任。大任既败,十月十四日拔营走降闽,伯遂遇害,年五十有八。”

  

  伯子还没有到30岁,所着诗文就已经有80册了。伯子常说:“多写不如多改,善改不如善删。”伯子今有《魏伯子文集》10卷传世,所作《五杂俎》5卷已失传。伯子的文名虽不及叔子,然勇于任事,在九子中以才情胜。他的文论主张往往为叔子之论的先导。

  诗人中的诗人——魏礼

  九子的诗文俱佳,散文叔子为第一,而诗歌写得好就要数魏礼了。

  叔子说:“吾季子诗好汉魏,文好周秦诸子。及其成也,诗类韩退之,文近柳子厚”“予亦谓其沉郁之中发为孤响,矫顾腾骞极意雕琢,而朴气不离,比之退之未知谁胜。”曾灿则说:“当今布衣诗,和公为第一。”

  魏礼(1629年—1695年),字和公,号季子,自号吾庐,是魏禧的弟弟。季子小时候被大家认为有些迟钝、顽劣。叔子比季子大5岁,所以父母就让叔子教他。那时候,叔子十一二岁,季子六七岁。叔子要求很严格,季子一有过失就被“鞭挞之”。有一次,几个孩子做游戏,季子扮大官,众人扮皂隶,季子不遵守游戏规则,叔子就扯着季子的耳朵从座位上摔下来,并命令“皂隶”们杖击他。有时,季子犯规,他母亲就会怒笑着说:等一下我就会告诉你叔子哥哥。一次偶然的机会,叔子看到季子在其草稿上写道:“叔子哥哥常常打骂我,而心里是爱我的”,叹服季子是一个有心胸的人。这时,季子14岁了。

  季子不善言辞,但性格刚强、豪爽、讲义气,可以当面说人不是,也可以不假思索就答应别人的请求。谁有了急难,如果他知道了,一定是乐于助人。一次,魏兆凤给儿子们分家产,手拿一张田契自言自语:“以与祥,则礼损;与礼,则祥损。”恰逢季子从旁边经过,应声道:“宁损我,毋以损伯兄。”这年季子只有9岁。长大后,季子刻苦读书,文章、诗歌越写越好,学问逐渐接近两位哥哥了。在易堂九子中,季子年龄最小。因为季子的学问好,比他大20以上的人都与季子以兄弟相称交往。

  季子喜欢游历,交结天下豪杰、贤士;而天下豪杰、贤士也愿意与季子结交。

  31岁时,季子开始漫游江浙一带。在苏州问船,一个满脸短须的僧人对季子说:“公何姓?”季子回答说:“姓魏。”僧人说:“得非魏和公乎?”于是俩人相视大笑,日夜长谈。在南京一个书廊,有一个老人听到季子的江西口音,对季子说:“人言江西魏和公将到,果耶?”季子说:“我就是。”老人大惊。在武汉,登黄鹤楼,结识奇男子留旅店数日。在扬州,季子听说一个教书先生的亲戚把女儿典给了富人,得来几两银子如过期不还,女儿就赎不回来了。季子对那个先生和众人说:“不就是几两银子吗,大家凑起来不就行了,我恨自己贫困不能相助。”然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吭声。于是,季子翻开自己的口袋,拿出仅有的五钱银子说:“我的钱都在这里,现在带头出三钱。”众人相顾愕然,都说:“您竟能这样啊!”大家终于踊跃捐资。第二天,先生的亲戚带着女儿感谢季子,季子又给了一钱银子。这样,季子继续漫游,身上仅剩一钱银子。

  季子32岁,又漫游福建、广东。临行,伯子赠诗《庚子仲夏送季弟之广》,其中有“荔枝今已过,何事欲南游?雨落百城暗,寒生六月秋”之句。季子去海南岛渡海时,海上突然掀起大浪,航船迷失了方向。黑夜降临,波涛汹涌,大海茫茫,船上的人都痛哭流涕、不敢起来,只有季子独自登上船头看海上月色,写下《乘月渡海歌》。

  岭海之行,季子得《海难道中》诗30首,其中第二十四首这样描述:“雷州昔富庶,城外万家烟。今我驱车来,白草接青天。荒地数百里,斗米卅二钱。”

  1664年,季子36岁,又一次借钱出游。季子“北抵燕,过豫,适楚,入秦,上太华山,游龙门。”经过山东时,正当北方大旱,赤地千里,草绝根,树无青皮,一群群饥民,几十人或几百人为一伙煮人肉为食。经安徽步行中州,季子赤身过伊水,差一点被流水冲走;路逢友人骑驴交谈,头撞到枣树上,几乎撞死。季子登华山,一天登山40里,直至山顶。站在华山顶上,看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数省星罗棋布,黄河如带,日月升沉,一种长期潜伏在季子心中的巨大悲怆,此时一泻而出,俯仰于天地之间。季子悲歌长啸,不能自已。

  季子37岁,年末,自西秦回到翠微,有《西行道上一百三首》诗,详细描述了沿途风情及出游心境。季子漫游中很是想念亲友,其九十七首道:“峰头一勺水,想亦发荷花。万里钱为足,频年客作家。妻儿愁月上,兄弟忆天涯。(自注:时伯子在浙,叔子在新城,予西行在途。)”

  季子38岁那年,在翠微峰左侧山巅上构屋5间,名为“吾庐”,许多人都写诗祝贺。叔子一边读着季子的诗,一边捋着季子的胡须,笑着说:“还记得小时候被揪耳朵的事吗?今天,你竟有了这等成就。”季子从此成了易堂最重要的诗人。

  季子轻财好义,为给亲友救急,连年累月,千石土地被他卖尽。漫游之时,也得到一些公卿的馈赠,但季子慷慨,得了钱马上就散尽。南康有一位义士陷大刑,季子为了救他,“冲风雪走会城”,手疮破烂,皮肤开裂,血流至手腕。所以有人高度评价季子:“当世公卿、知名士,无不折节倾倒”“以义、以勇、以智、以信,而成其为不可见之忠,且以共成其父兄之所为孝、所为忠者矣。”

  伯子、叔子相继辞世后,季子就很少出游了。诸子四散,易堂再无颂歌唱诗之声;而季子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坚守在翠微峰顶15年。季子66岁时,因病才入城居住。那年春天,儿子们护着季子到河东石陇村看油菜花。第二年,季子逝世,享年67岁,葬于宁都城南云石山寒婆坳。

  (谢直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