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一顶帽子用十年!这是专属客家人的印记

文艺 | 2022-9-15 20:16| 查看: 2104| 评论: 0| 原作者: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
摘要: 千年手艺“活”起来


凉帽,是客家人传承百年的
一项传统手工艺
也是一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过去,人们靠着一顶朴素的凉帽
就能度过炎热的夏天
如今
小凉帽已经成为深圳客家人的文化符号
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手中久久传承
深圳有个凉帽村


在龙岗吉华甘坑
有一个“凉帽村”
奇妙的地名背后
是客家人扎根深圳的悠久历史和
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
深圳客家凉帽的制作
始于清朝嘉庆年间
距今约有200年历史
满山遍野的竹林
成为编织凉帽的绝佳材料
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的坚守
甘坑逐渐成为了织凉帽的村落
并以工艺品“凉帽”命名
这种命名在国内并不多见


“凉帽”是客家妇女所戴的一种帽饰
最早出现于清朝嘉庆年间
它不仅能遮阳挡雨
而且还可以配上装饰
实用而精美
深受深圳沿海地区客家妇女的喜爱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包括
竹织、扫桐油、弥帽和上帽等四个环节
整个生产过程有33个工艺程序
凉帽顶箔编织有“满天星”和“娥眉花”
2种常见花纹
还有“福禄满堂”“风调雨顺”等
字样图案的花纹



客家凉帽具有圆孔头顶透气、遮阳凉爽
轻便、美观、实用等特点
是岭南客家文化常见的生活用具
而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具有
地域、历史文化、工艺和地方习俗特征
有手传口授的民间手工艺特点
对于研究客家文化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和民俗研究价值


张航燕:深圳客家凉帽代表性传承人
张航燕从8岁起
便在本村凉帽厂跟随父亲
第五代传人张庆南
学习凉帽编织工艺
“甘坑村出口的凉帽质量优良
保存20年都没有问题”
张航燕说


为了把客家凉帽传承下去
张航燕找了侄儿张锐铮和女弟子诸宜香
培训他们制作技艺
“但要学好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与磨炼”
制作凉帽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一经接触才发现
小小一顶凉帽,要做起来
可谓工序繁杂
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恒心”


让凉帽“活”起来


如今,戴凉帽的人越来越少
加之原来大面积种竹的“凉帽山”
在沧海桑田中成为了住宅区
没有竹子原料
村民自然就放弃了织凉帽为生的活计


2007年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成为
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深圳大运会期间
甘坑凉帽作为特色工艺品展现在大众面前
受到海外人士钟爱
2013年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成为
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航燕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张航燕
致力于甘坑凉帽手艺的传承
开设了培训班,收了徒弟
凉帽村所在地甘坑被打造成客家小镇
成了十分受欢迎的游览地
甘坑客家小镇也以时下流行的IP方式
传播推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凉帽技艺
打造“小凉帽”动漫
并开发出多种周边产品
其中电影《小凉帽之白鹭归来》
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


从濒临失传中过渡到稳定后继有人”
客家凉帽对研究客家妇女打破
“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
具有文化参考和研究价值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客家凉帽可获得政府给予的
项目保护费和传承人补助


传承百年的凉帽制作技艺
已经越来越为人所知
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
用全新的方式展现出它的魅力
看完了文章
你想拥有一顶小凉帽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LiJH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