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中国的海外移民

源流 | 2015-7-22 03:32| 查看: 2571|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华侨华人史》 邓锐
摘要: 古代对于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不称为华侨,而是多称为“唐人”、“华人”、 “中国人”、 “中国贸人”、 “北人”、 “住喜”、 “中华人”和“汉人”等等。元、明朝代史籍上,则以“唐人”、 “中国贾人”等来 ...

  “华侨”一词的由来

  古代对于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不称为华侨,而是多称为“唐人”、“华人”、 “中国人”、 “中国贸人”、 “北人”、 “住喜”、 “中华人”和“汉人”等等。元、明朝代史籍上,则以“唐人”、 “中国贾人”等来称呼居于海外的中国人,以区别中国境内的中国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更以“游民”、 “流民”、 “弃民”等称呼居于海外的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后,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华工”、 “华民”、 “华人”、 “华商”等。

  据考证,最早使用“华侨”一词的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郑观应。1883年,郑观应在呈送李鸿章的奏折中说: “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前往。”1909年2月,掌笔管农工商的尚书溥顼就侨居在印度尼西亚(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的华侨国籍问题向皇帝呈报的奏章中,明确地使用了“华侨”二字三奏章中称荷兰政府根据属地主义,在法律上规定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国籍为荷兰籍,奏请朝廷迅速制定中国国籍法。为此,清朝政府当即制定并公布了血统主义的国籍法:“所有的中国人,无论出生或居住在任何地方,都是中国国民。”这种血统主义(属人主义),后来也由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因此,在实施“属地主义”的东南亚各国中,留下了一个“双重国籍问题”。1906年,孙中山在海外对许多华人社团宣讲使用了“华侨”一词,在评价中国民主革命中华侨的地位和作用时,孙中山赞誉“华侨乃革命之母”,使“华侨”成了“海外爱国华人”的代用词。

  华侨的定义

  顾名思义,华侨即为“侨”居于海外的“华”人之通称。 “华侨”的定义,被归纳为以下六种:

  着重于字义上的解释。小林新作在1973年版的《华侨经济年鉴》上发表的《华侨的研究》认为,华侨为“暂时侨居于国外的中国人”。但是,井出季和太在《华侨》一书中对这一解释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个义虽然是指华人的侨居乃暂时的寄寓,但实际上华侨在海外的所谓暂时居留不用说是包含了所有已经在当地居留达两代人、三代人之久的永久居留者在内了”,指出了这个词义解释和实际情况有差距。

  强调在外侨居的解释。南洋协会在《南洋的华侨》中对“华侨”的解释是“从中国本土移居到海外的中国移民及在此居留地生长的移民后裔(侨生)之总称”。但是“后裔(侨生)”的范围没有明确的限制。

  强调组织联系的解释。吴主惠在《华侨本质的研究》中对“华侨”的解释是“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但目前与本国仍保持着有机的联系者”,但是在当时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立的状态下,不少华侨考虑到居住国的政策和平衡关系,不与本国的任何一个政府发生联系,导致统计不完全。

  强调国籍之有无的解释。丘汉平在《华侨国籍问题之讨论》中对“华侨”的解释是“凡是移居外国的中国人均丧失了中国国籍”。这种解释合法但不尽合理:从国际法看,它是正确的;但从现实情况看,却又不尽然。

  强调民族特征的解释。王瑜在《正名是华侨还是华人?》(1970度东南亚华侨研究会调查报告)中对“华侨”的解释是“中华民族中,有到海外开拓发展事业,移居或定居外国,但没有失去中华民族意识的人”;也就是说,不管法律上的国籍如何,凡是继续保持着中华民族意意识就具备了作为华侨的条件,这种用所谓“民族意识”这种抽象的精神形态来作为定义显然是不适当的。

  以上这些解释,虽然抓住了华侨的某些特点,可是都不全面。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重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华侨的产生和发展

  据史学家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华人就已经通往海外,在《论语》中就有“九夷”之记载,但是最早有记录是东晋时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乘船国时在耶婆提(爪哇岛)就已经发现有华侨村。 “唐人”的前称为“秦”。迄至唐朝,海外诸国对侨居外国的华侨(人)统称为“唐人”。华侨(人)以粤闽为主,亦惯于自称为“唐人”,返中国则曰:“回国(转)‘唐山”’,所以在外国许多大城市内,华人聚集活动的地区被称为“,“唐人街” (China Town),这称呼一直延用至今,宋代,南洋已有固定通往广州、泉州的船班。但是,在中国史籍上,却有很多对侨居海外的中国人(今华人)的自我侮贬的记载。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州可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归者谓之住蕃” (按“蕃”与“藩”或“番”通用,意指封建王朝时的进贡附属国)。宋朝时,指海外的中国人为“北人”(“北人”,则是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明史·真腊传》云: “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凡海外诸国皆然”。明朝初年,海外华人较少。据《明史·三佛齐传》内:“……华人流寓者……凡数干家”,即定居海外人数为数干家。明代,郑和七下西后增加了一些海外华人。鸦片战争后,旅居海外华人增加速度加快,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的巨港和东、中爪哇的新村、三宝珑、安占城、真腊、暹罗和马来半岛的柔佛马六甲;菲律宾群岛的吕宋、三屿、宿务、苏禄;婆罗洲的渤泥(今汶莱),以及美洲和澳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外华人的分布范围从亚洲进一步扩展到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诸洲。

  关于华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多种分期方法。

  一是分为三个时期:封建王朝时代(从华侨的产生到清末)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有史以来到隋末,是华侨发展的创始期;从唐朝的建立一直到宋、元、明、清,是华侨发展的动乱期。民国时代为第二个阶段,从中华民国成立到国共内战,是华侨发展的新生期或者成长期。新中国时代为第三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现在,是华侨发展的发展变化期。

  二是分为五个时期:从黄河文明的兴盛到隋末创始期。从唐朝的全盛期到明代中叶的发展期。从明代中叶到清朝末期的考验期。从中华民国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二个发展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为第二个考验期。

  另一种五个时期的分法是:在14世纪,即元朝以前,中国初通南洋,为华侨移殖初期。从15世纪即明朝初,中国国力强大,华侨有优越地位时期。从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即明朝末年至清朝年,为欧洲东侵时期,也是华侨与欧洲人斗争时。从19世纪中叶至解放,为华侨受压迫时期。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华侨的最好时期。

  三是分为四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为第一个时期。从元代至鸦片战争为第二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为第三个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为第四个时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