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阴那山灵光寺与明朝崇祯太子关系浅析

源流 | 2015-7-22 03:32| 查看: 10978|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周云水
摘要: 粤东梅县雁洋镇和松口镇的田野考察资料显示,李二何侄儿李直简修建的世德堂,虽具有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但其建造的目地却是要用作崇祯太子“反清复明”的行宫。阴那山灵光寺独特的藻井设计及元魁塔留存的诗文 ...

  摘要:粤东梅县雁洋镇和松口镇的田野考察资料显示,李二何侄儿李直简修建的世德堂,虽具有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但其建造的目地却是要用作崇祯太子“反清复明”的行宫。阴那山灵光寺独特的藻井设计及元魁塔留存的诗文碑刻,也间接证明崇祯太子极有可能隐居灵光寺以图东山再起。灵光寺附近的历代住持灵骨塔,以其独具一格的南瓜外形和明确的碑文内容,肯定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奯山和尚暨一清光禅师就是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的说法。民间口述材料和文献考究的互相佐证,不仅可以破解历史谜团,而且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此为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推进客家特色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关键词:阴那山灵光寺;崇祯皇太子;世德堂;元魁塔

  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京城煤山之后,太子朱慈烺的下落至今仍是迷雾重重。时任东宫侍读的梅县籍客家人李二何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人物。由于考证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在历史人物研究中能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因此利用史学考证的方法,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收集的文献碑刻和口述材料,进行历史事件的溯源,就有可能探寻历史人物的真实下落。本文基于对世界客都梅州旅游胜地阴那山千年古刹灵光寺的实地调查,以破解明代崇祯皇太子朱慈烺的下落为目的,结合对梅县松口历史人物李二何的分析,阐述世德堂、元魁塔和灵光寺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出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最终隐居阴那山灵光寺的结论。

  一、崇祯太子的下落扑朔迷离

  明朝崇祯皇帝的长子朱慈烺生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九月被立为皇太子。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皇太子下落不明。有人说其已死于战乱,但却无确凿的依据。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皇帝身亡,煊赫一时的明王朝从此终结。不过,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曾命令儿子朱慈烺迅速逃生。那么,明王朝最后的皇太子结局究竟怎样呢?自明亡以来,有关他的说法扑朔迷离,几成谜团。

  最初有人认为崇祯太子并没有出逃成功,落入清廷的手中。但即使持这种说法的情况,各家也不一致。据《国寿录•崇祯太子》的记载,当太子出逃后,“为卖豆腐老妪所觉,怜而收之。妪知为太子,令匿名姓,住三月,贫不能养。因间送太子舅周皇帝亲家,皇亲惧不为识……报闻,送刑部狱”。[2]另一部史书《甲申传信录》也认为太子为清廷抓获,然后遇害。[3]不过,由于明末北京城的情况混乱异常,所以这样的说法的可靠性令人质疑。

  根据《石匮书后集》中《烈帝本纪》和《太子本纪》的记载,李自成军攻下北京后,曾经下令搜查太子,有人将太子献了出来。后来,太子设法逃了出来,去找他的舅舅周奎。由于周奎担心私藏太子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将他献给了清朝刑部,最终太子遇害。[4]另外《野史无文》卷四记载“清兵入南京,戎政赵之龙献之豫王,携之北去,不知所终,或云缢死”。[5]还有人认为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当清兵攻陷南京后才遇害。单就崇祯太子遇害于清朝刑部的说法,版本也有很多,究竟哪种是真,仍然不能明断。更何况除此之外,太子下落还有其他说法。总之,太子下落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

  除了遇害于清廷的说法之外,另外的说法则认为崇祯太子被李自成的大军西行时带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在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时,曾经“挟太子登高岗(《明季北略》写为庙岗)立马观战”,在两方议和时,吴三桂提出“归我太子、二王,速离京城……而后罢”。[6]这些记述表明太子可能曾经和李自成在一起过。李自成与吴三桂初战受挫之后,决定离京西行。《明季遗闻》对李自成离京前后的情况写得很具体,说李自成于“二十六日,狼狈还京……二十八日悉锐西行,辎重无算。或曰太子、二王挟之俱出。二十九日,焚宫殿,后队亦离去。又三年,自成病死罗公山。”[7]该书作者是清朝顺治年间人。他在顺治丁酉(1675年)写成此书的《自序》,搜集材料时距离“贼乱”只有十年左右的间隔。此书《凡例》中讲到这本书有的材料是“本之家大人纪略”,由于他们父子都是甲申之变的目击者,所以相对而言,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对于《明季遗闻》的记载,《明史》也予以确认,说李自成在北京“披冠冕,列仗受朝”之后,“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而且在《崇祯诸子》一章中,也写道“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8]。由此不难推断,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和议之后,交给吴三桂的“太子”是冒牌货。因为太子、二王一直就在李自成的军营中。

  不过这种说法的疑问,是太子随李自成离京西走之后,再未见诸任何史册的记载。因而那个从吴三桂营中逃出来的“太子”的去向和真伪就成了明末至今的一个悬案。《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中说,“太子被人引导进入皇姑寺,然后与太监高起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9]崇祯太子朱慈烺曾被李自成军俘获而行,按照《明季遗闻》和《明史》的记载,此事基本可以判断属实。但李自成军西进后,却再没有关于崇祯太子的记载。人们会问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究竟下落何方呢?显然,当时与太子同时被俘、充任过东宫侍读并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李士淳,应该是破解这个谜案的重要线索。那么,李士淳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二、东宫侍读李二何史料钩沉

  李士淳(1585-1665),在家取名为二何,祖籍梅县松口洋坑祥安围。其父名为秋宇,生二子,长子匪何(字士濂),次子二何。李二何自幼聪明过人,博览诗书,十一、二岁,即能下笔成文,潜心经史,造诣颇深,为时人所赏识。李二何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在石窟都(今蕉岭县)教授生徒。李二何7岁丧父,8岁死娘,家境日渐陷入困境。但李二何自强自立,在困苦中坚持读书,19岁时考中秀才后即携带行李书箱,住进阴那山灵光寺的侧厢房内,潜心攻读经史,并以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语为座右铭。雁洋的李姓为大族,二何在山寺读书时,族众也常来读诗论文,所以他在山中曾写下《阴那灵雨》诗:“五指峰前白鹤旋,空中锡卓祖居先。桥横曲涧三株柏,路入曹溪一洞天。听法缘深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甘霖愧负苍生望,云雨分膏且插田。”[10]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4岁的李二何第七次上京应戊辰科会试,这次考试不负他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中进士并获会魁 ,并被授山西翼城及曲沃县令。李二何在任时捐俸建馆,讲学治事,文风大振,政绩卓着,曾分掌山西省乡试及京阙会试。后来李二何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先后被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等职,充任东宫侍读教太子读书。

  李二何与灵光寺关系密切,明亡后,又筑室于“三柏轩” 隐居,潜心着述。因李二何在少年和晚年都曾在阴那山灵光寺潜心经史着述,后人为纪念他,曾屡次重修三柏轩。现三柏轩内陈列有李二何遗像和事迹介绍,以及历代名人逸士的诗词,还悬挂有“三柏参天,千峰竞秀;翰林深隐留佳句,宝寺重修纪古贤”等楹联。[11]《嘉应州志》有关于李士淳的记载,说他“召入对策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逆闯陷都,潜遁归里。”[12]清康熙四年(1665年),李二何病逝于松口,终年81岁。

  笔者在松口世德堂调查期间,李颂敏讲过其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后,二何携太子朱慈烺潜回归里,白天只能在附近的太子洞暂住,趁着夜阑人静时才敢回到老家叩门。在家的胞兄匪何闻声起床,走到大门边问道:“半夜三更谁叩门?”二何细声答道:“阿哥是我”。 匪何曾经读过诗书,也懂得礼教并深识大节,听出是弟弟的声音后厉声责问二何道:“国破朝廷亡,你为何不忠于朝廷,只身逃命?”因而拒不开门接纳弟弟入屋。二何听到呵责后,伏在大门缝隙处低声分辨:“阿哥,我是保护皇太子回来的。”匪何点起小灯笼从门缝隙处,果然看见有一小孩偎依其弟身旁,才急忙开门迎接太子并安顿其食宿。

  李二何回乡之后,与明朝遗臣潮州郭之奇、丰顺罗万杰、镇平赖其肖、平远谢上逵和澄海谢元汴积极联络,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扶持太子登基,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号召各路勤王之师,以图恢复大明江山。关于李二何忠于明朝的典故,梅县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比较广泛的一则是关于李二何与堂侄李文古的故事。嘉应州丙村堡(现梅县丙村镇)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富有民族气节,不愿获取清朝功名。一天,李二何在阴那山铁桥边凉亭内邀集李文古和一班诗友饮酒,席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第一句是一个物件,第二句是一个古人名,第三句是官话第四句问什么,第五句是回答,要用《千家诗》中的一句。酒令不合格者要罚酒三杯。李二何首先念酒令,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末句暗喻自己处于国事混乱之时,不知如何是好。第二个诗友念:”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印苍苔。”第三个诗友念:”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第四轮到李文古,他念道:“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在座者一听都说:“李文古差了,二何是现在的人,你违反规定,罚酒三杯。”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进士,现在是清朝了,他算不算古人。”众人无言以对。李文古继续念:“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他故意把千家诗的“雨纷纷”改成两纷纷。“清明时节”变成清朝与明清交替之时节,形象地描述了李二何当时的心境,众人叹服。李文古举起酒杯说:“阿叔,要尽盅啊!”话里有话,弄得李二何十分尴尬,只好自我解嘲说:“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好。”[13]这第一个“好”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虽没有明王朝尽忠(以身殉国)却在家尽孝,由此可见李二何对于明朝政权的留恋和忠心。

  在松口,李二何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在松口的世德新街修建的二何书院,虽然在50多年前被烧毁,但保留的门楼和重新描摹的画像,足以说明他与明朝皇太子朱慈烺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遗址上重建的祖厅悬挂着一幅对联,屋主李二何的侄孙媳妇说这是祖公当年留下遗物的复制品,上面写着“诗书诵读要勿忘吏部文章”,这直接表明了李二何对于明朝政权的态度。康熙四年十月十四日,二何临终留诗一首:“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如何当世悠悠口,不谅高山赋采薇。”诗文内容是对当世有人对他泼脏水而感到遗憾。

  三、元魁塔与世德堂暗藏的玄机

  松源河流经松口,在铜琶村出口汇入梅江河,二何深感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 。文峰欠佳就要补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造一座笔形的巨塔。因此,李二何发出倡议,募捐建造九层八角巨塔。这个倡议得到许多乡绅的响应,纷纷捐钱捐物,巨塔遂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动工,历时10年方才建成。因为这座塔是在崇祯二年即二何高中会魁的第二年落成,故命名为“元魁”。李二何亲题塔门联云:“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不过,令人费解是直到现在,塔名里包含的“魁”字还是缺少头上的一点。

  不过,李氏后裔对于建塔一事却有不同的说法。报道人李颂敏认为明朝国库为李二何在家乡修建元魁塔和世德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一方面,李二何作为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深得明朝崇祯皇帝的信任,所以把儿子朱慈烺的学业全部托付给他;另一方面,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边疆少数民族势力日益强盛,直接威胁其政权,必须为皇太子寻找退路。显然,此时李士淳的出现,的确为崇祯皇帝指明了一条可以延续朱家香火的道路。按照李氏后人的说法,元魁塔正门上方的“魁”字之所少头上的一点,是因为皇太子朱慈烺未能如愿登基的原因。

  从地理空间上看元魁塔和世德堂的位置,两者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可以遥遥相望。如果在晴天登上元魁塔,世德堂及其周边的情况几乎可以一览无余。更为重要的是,元魁塔处于水路交通的要塞。攀登到塔的最高一层,可以看到梅江河道最凶险的蓬辣滩。民国以前,梅州地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商旅兵丁大都通过水路进入。而元魁塔建造的位置,恰好又处于水路进入松口的咽喉之处。于是,元魁塔的作用就多了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

  或许,李士淳修建元魁塔的目的,并不是按照风水观点所讲的改变文风,真实目的是要将其作为太子行宫的前沿哨所。这从二何书院后侧“敕书阁”出土碑铭的内容可以得到佐证。1653年,全国出现了一个反清复明的有利形势,广西的李定国,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都收复了很多地方,年近七旬的李二何想与郑成功收复的地盘联通,在松口精心策划了一次重大的反清复明武装活动,拥太子起兵,在元魁塔前宣示,充满胜利信心地赋诗一首,名为“登元魁塔书愤”。该诗内容是“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头浪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来。”落款为“邑人李士淳题于崇祯二十一年”。李士淳将自己比喻为赵云和薛仁贵,表明了自己誓死辅助皇太子朱慈烺的决心。不过这次计划却因为对形势估计过分乐观,暗遭强敌破坏而流产。李二何若要辅助皇太子朱慈烺夺回江山,首先就要准备好太子登基和上朝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行宫的世德堂在建筑风格上的奇特之处。

  世德堂位于梅县千年古镇松口镇铜琶村下店,有299间房,24个门楼,72个天井。上中下三堂屋顶不见瓦,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的特点。世德堂的第一堂为鼓乐厅,门联曰:“保世滋太;明德惟馨”,按照客家人取堂号的习惯,这个具有围龙屋外壳形式的建筑物,应该是“保明堂”才对。但屋名为“世德堂”,显然是要遮盖住“复明反清”之含义,使其不会太过招摇。穿过大天井甬道,迈上二级石阶,可见石阶两旁置日月犀,天井两边设南北花厅,分别为音乐室和警卫室。正堂四根直径约四十厘米的红柱直顶梁上金杠,李颂敏介绍其父亲曾看过金杠四周镂刻着十八只形态迥异的仙鹤,意为明代全国十八省的每省一学士集中朝拜天子。前后金杠之间架有木制仙人桥,上镂刻金色双龙戏珠。两边有木制屏风竖立。若遇盛大朝议或庆典,活动屏风可以拆下而成大堂。

  世德堂第三堂的正面屏风侧联,内容是“孝悌友恭光世德;文章礼乐振家声。”二柱上书联:“业无论士农工商做到时皆能富贵;事不拘子弟友朋和顺处便是祯祥”。上门横匾“道德犹龙”为李二何亲笔所题。其它几个柱子也分别刻了楹联,比如“德业并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功名昭日月蒸尝伦祀及千秋”。屋主李颂敏颇有几分文字功底,他解释说普通百姓家的对联万万不可如此书写,因为字里行间透露出“大明江山”的意思。上堂正中设有神龛,屋主说其上代曾说过神龛后面原有一条暗通道,可直通围屋外松源河和大道。当皇帝与朝臣在此议事时,如发生变故,皇帝即可以从此暗道快速安全逃遁。上堂两侧各有十间房作为围龙屋的“两横”,用作卫士及侍从人员的住处。背后是一半圆形的化胎,种植有七株荔枝树,每株高约三丈余,树后围筑七尺多高的灰墙。转过化胎就是第一道围龙,围龙中间厅为暖阁,左右各有六个门楼,可直通正大门。门楼内又有前后门,若把前后门一关,就成独立的套房;若把后门开启,房间又可连成一片。门楼内有仓库、水井等设施。第二围龙是楼房,与第一围龙门楼相通。

  围龙正中厅的楼名为“锦屏楼”,楼前小天井竖置着“仙人骑鹿”的石雕,背后是石头堆砌的假山和鱼池。锦屏楼后围外墙均匀设有五个岗楼碉堡,碉堡内有多个炮孔朝向各方。墙高而厚,较之于梅县常见的华侨屋,世德堂便于守卫,防御功能更加明显。墙体用三合土混糯米饭夯筑而成,坚硬牢固,连铁钉都钉不进去。报道人李颂敏介绍世德堂附近,另外还有仁寿楼、花园楼等九座大屋,几乎是同一时期建成的。笔者仔细观察这座庞大建筑的墙体,发现世德堂不仅在建筑格局上有别于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在工艺和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也完全迥异。

  

  存在这种极大差异的原因值得仔细探究。首先,按照报道人李颂敏的说法,世德堂建造的最初目地并不是用于李家作为宗族祭祀之用,所以没有按照客家人传统“坐北朝南”的风水观念;其次,上堂多采用粗大的木料和木板,不仅充分利用了周围现有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建造速度大大加快,这符合皇太子急于登基的考虑。李氏后裔认为这个明代殿堂式围龙屋“世德堂”,是倡建元魁塔的李二何为崇祯太子准备的行宫,也是明太子朱慈琅的伤心之地,因为他未能如愿以偿。世德堂围龙上的二层木楼原为东西宫后宫妃院,里面一应俱全的古套房,设计得比现代套房还合理。世德堂正门后面两侧的墙壁各有四个大门半尺见深的洞,可供圆木顶住厚重的大门之用。世德堂大门一关就如一座堡垒,易守难攻。在三堂的瓦片底下,用绿色描漆的长条木板和小横梁封闭,类似于天花吊顶工艺。世德堂内专门设有粮食、金银的库房,普通人家的房子当然不会有这个设置。

  世德堂正厅后面化胎上的三株荔枝树已有366年的历史。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如唐代杨贵妃酷爱荔枝一样,几株古荔枝树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李氏后裔关于世德堂用途之说的可靠性。荔枝树后面是一堵两个人头高的围墙,围墙另一边的空地足以让五匹马并排奔跑。在第三围上排列着24四合院,既独立成户又有门相通。报道人李颂敏说:“在李家建造世德堂以前,松口中学的大锅笃足球场还是大山,山上一片大森林,树木参天,看看世德堂的桁、梁,粗大毕直,没有半点弯曲,就知道当年树林的雄伟。”

  堡垒式的围龙屋高度与宽度之比是13:1,外墙底层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向上逐层收缩。底层窗户不对外开只向里开。楼上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枪孔,外小内大。世德堂后背反围龙式的花园楼,不但靠近松源河交通方便,还留下一对神秘的“文武石” ,这些特点与传统客家围龙屋迥异,的确增加了皇太子朱慈烺要将世德堂作为行宫的可能性。

  李氏后人讲李二何任翰林院编修时已经预估到了未来的形势,上奏崇祯皇帝请求动用国库,耗资为太子兴建这座固若金汤的行宫。松口地处深山密林中,交通不便,松口人淳朴正直,守口如瓶,使太子躲过杀头之祸。世德堂一反客家围龙屋坐北朝南的风格,选择了坐东朝西的方位。山体是支撑房屋的骨架,世德堂背傍龙山,面依松源河,李家后裔说风水先生称它是回龙顾子的宝地。

  既然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跟随了其老师李士淳回了松口,那么他究竟又该藏身何处呢?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了世德堂的很多老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异议,都肯定回答说皇太子先在灵光寺读书,后发现大势已去就在寺内出家为僧。

  四、阴那山灵光寺的灵异事物

  灵光寺位于阴那山中,而“阴那”最早是壮语的命名,按照壮语的语义,“那”字是“田”的意思,而“阴”字是“山坑”的意思。[14]《阴那山诗》写道“阴那五指插天强,水色山花无尽藏。双柏荣枯千载立,更多灵异志书详。”[15]阴那山灵光寺有几件事情颇为怪异,当地民众将之与明朝崇祯皇太子进行了合理的关联。在李二何携带太子前往灵光寺之前,松口一带就流传一则较为神异的故事。笔者在灵光寺所访谈的副住持,也讲到明朝洪武年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就经过梅江蓬辣滩,乘的舟船遇风浪行将倾覆,现身显灵将梅御史从危难中救起,促成梅鼎重修阴那山下庙宇,并亲笔题赠寺名“灵光寺”。

  如今,灵光寺已经作为梅州的旅游胜地之一,按照旅游景区负责人陈主任的说法,灵光寺有“三绝”:可与天坛媲美的殿顶藻井;正门前几百年不倒的枯树;全国罕见的南瓜形僧人灵骨塔。

  对于菠萝形藻井的解释,灵光寺的僧人反复强调它与皇帝祭祀用的天坛如出一辙,只有身份高至皇帝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仔细推算灵光寺的建造时间,大殿屋顶的确应该是在崇祯之后才可能修建完毕。灵光寺自唐代潘了拳初创至今,历经大小修缮不下十几次。但在梅县这样地处偏僻之地,若没有任何与皇室有关的事情发生,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耗资修建一个和天坛类似的藻井。如此看来,李二何若是携带皇太子朱慈烺隐居灵光寺,的确需要设计出类似于天坛那样专属于皇室祭祀的建筑物,才符合他忠于明朝的性格特征。

  李士淳把皇太子托名为罹难同僚的儿子送进山寺读书,同时写下了《小歇石》一诗:“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意思是说身份显赫的从中原乘坐车马来的贵客,希望小小年纪的你在这里歇歇脚,以图东山再起,光复大明江山。勉励太子韬光养晦,静待时局的变化。李二何始终认为阴那山是个福地,惭愧祖师可助他成功,于是将皇太子偷偷带至阴那山。他把惭愧祖师潘了拳最初创建的老庵圣寿寺改名“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16]李二何以吕仙自比,这个“旧主”正是明太子朱慈烺,二何也许自认“前身”是本寺僧人,此次遭逢大劫,正是大彻大悟之时。3月19日是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每年此日他们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梅县松口及周边的客家人仍会在这一天吃炒面拜祭。

  明朝灭亡以后,梅县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嘉应州阴那山的灵光寺中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和尚,法名为“奯山”。在灵光寺中,有这个和尚的神位,长期供奉。神位的名字很怪,叫作“太子菩萨”。每当新谷登场,该寺住持便雇人挑“太子菩萨”的神牌到乡间化缘募捐,以所得供太子菩萨。久而久之,“太子菩萨”被讹传为“稗子菩萨”。原来,皇太子朱慈烺在灵光寺隐居的最初几年里,山外的时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弘光、隆武、绍武等好几个南明政权,都在满清八旗铁骑的横扫下,如历史泡沫转瞬即灭,继之而起的永历政权虽苦苦支撑了10来年,后期也是在西南地区苟延残喘,并于1661年覆灭。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士淳看到坚持多年的反清复明希望渺茫,清政权也在1651年后对程乡县实施管治,为了太子的人身安全,李士淳劝说朱慈烺在灵光寺剃度出家,从此灵光寺多了一位法号为“奯山”(意为太岁,暗指皇太子,音读huo)的和尚。[17]

  李二何为了保护皇太子,把太子送到深山古刹灵光寺,从此朱慈烺在灵光寺出家,当了一名太岁“奯山和尚”。李二何看到大势已去,复明无望,只好悲切地题下“大歇石”诗:“古木阴中说涅磐,点头尔亦解参禅;山僧发尽无巾网,兀坐苔矶看石泉。”言下之意是:“当初带你来松口,以为暂且寄身,为确保万一,又入寺隐身,图匡扶明室,日月重光。今大势已去,假僧成了真僧,眨眼间你亦懂得参禅了,而今发丝落尽,复国无望,也只好就此兀坐长满青苔的山石上,看穿行于山石涧洞之间的泉水了。”[18]

  身为明室后裔的奯山和尚过起暮鼓晨钟的生涯,修习参悟禅宗的佛学真谛,最初内心当然很难做到静如止水。一日,他仰观五指峰,想到太祖朱元璋当初以皇觉寺一个小和尚的出身,经过百战拼杀夺取天下;而今大明江山冰消瓦解,自己从皇太子的身份转变成一位和尚,如此不可思议的宿命轮回,令人感慨。思绪万千的奯山和尚提笔写下《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二首:“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18](P89)

  仔细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头两句表明作者希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以改变他“迷云千万重”般的困境;第三至第六句是写这个敢以“天画棋盘星作子”的人,幻想能有“指弹日月”般的威力支持某一位将军,获得军事胜利,以取得“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的地位。最后两句是说他的结果是“花落棋山”(棋山即阴那山,因棋盘石而得名)削发为僧的现实处境。民间传说朱元璋一次与军师刘伯温对弈时,雅兴大发,乘兴出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奯山和尚诗中引用该句联,大有愧疚自己缺乏老祖宗扭转乾坤魄力之态,而寄望有位能人指点,像五指峰那样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助自己一臂之力。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奯山和尚都会举行一项太阳生日的祭祀仪式,实则是纪念其父亲崇祯皇帝殉国的忌日,后来太阳生日作为一种民俗在粤东乃至闽浙沿海一带流传开来。

  为了更好地隐藏秘密,李士淳还与清政权派驻程乡的官员合作,装出一副臣顺新朝的姿态。他的举动不但瞒住了清朝统治者,一些忠于明室的节士也被瞒住了,以为他真的变节投敌。为了守住秘密,李士淳默默承受误解和污名,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秋时节,76岁的李士淳邀请奯山和尚登元魁塔赏月,赋诗言志,感怆伤怀,心态依然如前一年写《登塔记》表述的那般:“将来登斯塔者,望南国之棠,而思岘山之碑,当必有诵余之言,而知余之心者。”隐隐透露出自己另有苦衷的心曲。

  奯山和尚的诗句出现在李士淳的着作里,说明阴那山灵光寺确有奯山和尚其人。这首诗的内容中还反映出奯山和尚的困难处境和非凡的身份。除了这首诗表明他们曾经在阴那山共处过以外,李士淳曾作诗《棋盘石》云:“数着分明一局残,仙人曾此暂消闲”,此中的仙人和“奯山和尚”诗中的“神仙”可互相印证。由于崇祯太子的身份过于特殊,迫于政治上的原因,李家也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我们只能找到隐隐约约的暗示。比如李士淳之子在阴那山“三轩柏”中题一联曰“三柏似龙留圣迹,五峰如指引禅机” [18](P102),就暗示这地方留有圣迹。

  如果说历史文献中的诗句只能隐约推测出奯山和尚与皇太子朱慈烺为同一人,那么灵光寺后侧山坡上历代住持灵骨塔特殊的南瓜外形及存留的繁体碑刻文字,则基本可以确证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最后隐居灵光寺的事实。

  其一,历代住持灵骨塔的选址和外形较为特别。笔者在灵光寺住持释瑞基的带领下,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了近8公里,才找到一处用砖块堆砌而成又毫不起眼的建筑物。出生于1929年的释瑞基自五岁入寺[19],就曾看过前两代住持每年到该处“祖孙塔”前虔诚祭拜的场面。从外形来看,灵骨塔高约三米,呈六角形,有六个面但其中一面完全依山势傍在山丘之上。近看灵骨塔,犹如一个立体六棱柱,上盖外露的三个角非常明显,顶部凸面上有一个突出物,象锅盖的手柄一样。灵光寺副主持解释说,灵骨塔外形完全采用了南瓜形状,顶部的突起物是南瓜的瓜蒂,纵然杂草丛生也不能将其清理,因为南瓜不能没有叶子。那么,灵光寺历代住持灵骨塔为何要采用如此特别的外观形式呢?现任住持说这是只有历代住持都知道的秘密,表明建塔之人希望他的子民犹如南瓜籽一样多,这种想法只能是皇太子那样尊贵身份的人才可实现。

  其二,灵骨塔前面已经脱落的石碑内容和材质,揭示出朱慈烺在灵光寺出家为僧的事实。笔者详细抄录了祖孙塔前石碑的内容:居中的一行大字为“明大灭度关主一清光禅师暨历代觉灵塔”,灵光寺住持释瑞基认为这至少揭示了三层含义:一是明代重要人物在此出家;二是出家人感觉自身已经一无所有,所以取名一清光禅师;三是此人身份显赫且后来居上,已经超出灵光寺创始人潘了拳。[20]碑刻左边写着“大清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月吉旦住持世孙永境暨合山眷属重修;大清同治元年冬月吉旦住持傅学暨合山眷属重修”。灵光寺副主持据此推算,灵骨塔初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应该是前文所提奯山和尚圆寂之后所建。

  从灵光寺存留的碑刻文字及南瓜形住持灵骨塔,可以推断李士淳携带明皇太子朱慈烺先在寺庙附近读书,等待时局好转后伺机到世德堂登基。后来,由于大明江山易主已成定局,李士淳只好规劝皇太子在灵光寺出家为僧。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灵光寺会有如此多的灵异现象。

  五、结论

  综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访谈的材料来看,可以确定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随师李士淳来到梅县松口,并在无力夺回大明政权的情势下隐居于灵光寺,晚年以一清光禅师之名钻研佛法。李士淳在梅县松口建造世德堂,最初的意图是要将其作为太子行宫。梅州在打造旅游特色文化区时,需要充分发掘传统村落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通过诸如 “祭太阳”等地方民俗传统的重构和再造,利用文化资本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21]例如,就世德堂的旅游开发,就可以底气十足地打上“明朝末代皇太子行宫”的标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 张荣芳.陈垣的“史源学”与“新史学”[J].中山大学学报2011(1).第116页.

  [2] (明)査继佐.国寿录[A].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8-100页.

  [3] 中国历史研究社编.甲申传信录[A].上海书店1982年.第76-89页.

  [4]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A].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8-307页.

  [5] (清)郑达辑. 野史无文[K].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3页.

  [6] 清谷应泰撰. 明史纪事本末[K].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9-61页.

  [7] (清)邹漪撰. 明季遗闻[K]. 古籍在线http://www.gujionline.com/AQCN1840.

  [8]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K].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武林竹简斋影殿本.上海:中华书局影行民国十二年.第502页.

  [9] (清)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点校.明季南略[K].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0-73页.

  [10]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广东民间故事全书[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92-94页.

  [11] 梅县灵光寺志编辑部主编.梅县灵光寺志(新修本)[Z].梅州市城西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第68-72页.

  [12] (清)王之正等纂.嘉应州志.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O].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第52-54页.

  [13] 谢永昌.梅州客家风情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68-69页.

  [14] 陈宏文.梅州的客家人[M].兴宁风采社编印1995年.第56页.

  [15] 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载罗可群.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99页.

  [16] 广东省梅县阴那山灵光寺编.梅县灵光寺志.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年.第65-67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