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大埔花环龙

风俗 | 2015-7-19 18:57| 查看: 4024|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1988年12月该镇被命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5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已成为大浦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

   环龙原名“软腰龙”,又叫“舞龙灯”,起源于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村。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茶阳城里饶姓居民“光禄大夫”房下第十四世祖兆源公,到远离6公里外的山区下马湖耕山种田,搭寮居住,后逐渐定居,形成村落。到了十八世人丁渐旺时,为出于每年春节、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晚清秀才饶君滚为做龙灯,几经周折想方设法打入县衙,模仿龙的图案,将它画下来,然后按照图案用竹、纸编扎成龙状,组织村民舞龙活动,龙头内 插上蜡烛,在村内外四处游动。
   此后的每年春祭和正月十三的赏灯,村民们便把龙取出来翻新,带回城里饶姓宗祠祭祖赏灯,以舞龙庆贺新春,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承传至今。
   花环龙制作独特,龙头的装饰甚为讲究,突出龙的眼睛和张开的口舌,使之形态逼真,光彩夺目,显得威武雄壮。龙身部分为一节节用篾编扎的圆筒状和一段段用彩色纤维带编扎的竹圈组成。筒状龙身为固定部分,蒙有白布,涂上龙鳞油彩,每节龙身安有手把;竹圈为活动部分,每段有10个竹圈,每个竹圈扎上密密的彩色纤维带,用布带串接。整条龙身可长可短,节数不等,但一般在9至15节之间,颜色有青、红、黄三种,每一节都有一人掌握,动作紧密协调,身随龙头顺转,尾随身摆,以大锣鼓伴奏增添龙威。
   花环龙舞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适用,发挥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等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善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坐于小桥流水上作舞;既适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新添了时代的气息。“花环龙”舞犹如一朵山间小花移栽到城市的花圃,花朵更加鲜丽,花香更加浓郁。
   1980年元宵节,下马湖村龙队被邀至大埔县城参加了县组织的元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舞龙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组织了民间制作艺人,对下马湖村“软腰龙”的制作舞技、舞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并把他取名为“花环龙”。改进后的花环龙不但造型美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舞技舞雅致,表演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得到了专家们和观众的好评,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今大埔茶阳镇花环龙活动蓬勃发展。1998年12月该镇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已成为大埔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 韶关客家“扛阿公”民俗活动 已有240多年历史

      深藏于大山之中的曹角湾村是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是一个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村中完好地传承了200多年历史的民俗庆典“扛阿公”,是粤北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今年6月,“扛阿公”被正式列入韶关市非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