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湘方言"娭毑"和客家话"姐"

客语 | 2015-7-19 19:14| 查看: 6251| 评论: 0| 原作者: 新华网 佚名
摘要: 代汉语词典》:娭毑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这种解释应该是来源于湘方言。《汉语方言大词典》:娭毑,祖母,湘语;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西南官话,湘语;母亲,湖南临武金江。又娭姐,祖母或尊称老年妇女。湘语。客 ...

  代汉语词典》:娭毑<方>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这种解释应该是来源于湘方言。《汉语方言大词典》:"娭毑",祖母,湘语;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西南官话,湘语;母亲,湖南临武金江。又"娭姐",祖母或尊称老年妇女。湘语。客家人用的是"姐",指称1、祖母;2、外祖母;3、尊称老年妇女等。

  "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事实上,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话的" 姐"的意义和用法远比《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言言大词典》的解释要丰富得多。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1 "娭毑"和"姐"同源

  1.1 "毑"和"姐"以及相关的同源语

  "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南楚瀑洭之间,母谓之媓、毑。"《方言》之后,《广雅》《集韵》《类篇》《玉篇》等都有此字。"毑"实际上是个会意字,即"母也"。

  "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蜀人谓母为姐"。后人大都引用《说文》,如《玉篇》《广韵》等等。"姐"是个形声字。

  "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

  "毑"的读音,据唐曹宪《博雅音》卷第六释亲:其音为子我切又子倚切。查《汉字古音手册》:子的音为精母,拟音为ts,我的古音为疑歌,上声,拟音为 a。子我切当为tsa。倚的古音为影歌,上声,拟音为ǐa,子倚切当为tsǐa。我,广韵为五可切,疑哿开一上果 a,子为精母ts,子我切则是tsa;倚,《广韵》为于绮切,影纸开三上止,ǐe,子倚切则为tsǐe,与"且""祖""姐"的读音相合,在意义上也应该有密切的关系。

  "姐"的字音见于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兹野切、假开三上马精。仅有中古音。《汉字古音手册》:野,广韵为余马开三上假,拟音为jǐa,兹为精母ts,兹野切,拟音当为tsǐa。"且",广韵为七也切,清马开三上假,tshǐa:"祖",广韵为则古切,精姥合一上遇,tsu。"姐"与"且"的中古音相符,与上古音亦一致。而"姐"与"祖"则是转注的结果(据陆宗达语)。

  跟"毑"和"姐"同源的尚有"社""爹""姼""耶""爷"等等。

  温廷敬曾在《大埔县新志言之二篇》中,对"姐"、"毑"及相关同源词在音韵方面作了论述。文中说:"外祖父谓之外公,或曰公爹多他切;外祖母谓之外姐。或称姐。廷敬按:方言,南楚瀑淮之间,谓妇妣曰母姼,称父考曰父姼。姼,郭璞音多,曹宪音多可反,与古爹音同。说文训美女,音尺氏切。则与古姐社音同,故章氏谓其与爹 姐社同字。广雅爹 并训父,曹宪音奢,止奢反。说文,蜀人谓母曰姐淮南渭之社。高诱注淮南说山训云,江淮渭母为社,雒家谓公为阿社。盖初民之称祖父母父母,原无甚别,反后因欲示别,而随地不同,遂形歧异耳......公爹即方言之父姼, 姐即方言母姼,原有二音,其音多与多可切者,即与爹同;其音尺氏切者,即与姐社同。 "

  "姼"一字二音,是姐与爹分化的过渡。它们的关系是:尺氏切--姐,可多切--爹。加父字头的爹 应该是最后才出现的字。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姼爹的古音都是歌韵, 社都是鱼韵,而歌鱼两韵非常接近;社、姼、 的声母禅昌书同属舌上音,爹的端母是舌头音,发音部位相近。所以,姐、毑、社、姼、爹为同源词有音韵学的依据。此外,"爷"亦是同源词。爷,古人只用"耶"字。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后来才有"爷"字。《玉篇》:"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据《汉字古音手册》:

  耶(古)余鱼,阳平;(广)以遮切,余麻开三平假

  此字古音亦鱼韵,声母是舌上音日母部位相当的边音,与昌书禅等相近。应与姐、毑、社、姼、爹同源。

  从今天方言的情况来看,跟"娭毑"和" 姐"相关的同源词还有"依呀"、"依爷"等等。

  有些地方把母亲叫作"依呀"(作者在《武平方言研究》中选择的同音字。其实在武平话中"呀"有时候是有塞尾的,有时候没有塞尾的,面称或背称两可),《娄底方言词典》写作"依爷",《汉语方言词汇》中,建瓯话写作"依*□",具体读音如下:

  (1)武平:i452ia 32;武东i453ia 2(林清书,《武平方言研究》);

  (2)永丰:i2ia1;永修i5(刘伦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

  (3)建瓯:i54ia22(北大中文系,《汉语方言词汇》);

  (4)娄底:依爷i32i 44=姆奶m11ma51,母亲面称、背称通用(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词典》)。

  此外,傣语把祖母叫做ja6或i 7ja6。壮语、侗语和水语等壮侗语系的语言中把妈妈叫做ja。

  我们认为,"依呀"是"姐"随着词义的分工而产生的分化,并且在语音上产生了曲折变化。客家话中"姐"主要用于祖母的面称,"依呀"主要用于母亲的面称。本来,"姐"既可以称呼母亲及其同一辈分的长辈,也可以称呼祖母及其同一辈分的长辈。可能在某一个时期,由"姐"分化出"依呀"。傣语把祖母叫做"姐",又叫做"依呀",壮语、侗语和水语等壮侗语系的语言中把妈妈叫做ja。为从"姐"演变成"依呀"提供了线索,而且为客家话的"依呀"可能来源于壮侗语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毑""姐""社""姼""依呀""依爷"以及壮侗语的ja等,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都是指称女性长辈,无疑是同源词;"姼"(父侈)" ""爹""耶""爷"等在音韵上跟"毑""姐""社""姼"(母姼)"依呀""依爷"以及壮侗语的ja也有亲缘关系,在意义上指称男性长辈,很可能在远古时候不区分男女长辈的称呼,或者说在母系氏族社会只有女性长辈的称呼,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才出现男性长辈的称呼。因此,"毑""姐""社""姼""依呀""依爷"和壮侗语的ja,以及" ""爹""耶""爷"等都是同源词。

  1.2 "娭"和" "以及相关的同源词

  " "是客家人造的形声字,从女,哀声。主要也是在客家人当中使用。根据《汉字古音手册》,哀,古音为影

微;广韵乌开切,影咍开一平蟹。但是," "在客家人口中普遍念成合口呼,为uai,ua,uoi,uε等等。

  "娭",《集韵》"平声咍韵呼来切""娭,婢也。"与唉埃欸等同音。在湘方言中大都念成 ai(参见《长沙方言词典》)。

  湘方言中的"娭",客家话中的" "有可能来源于苗、瑶、畲语,比较直接的依据是黔东苗语的vu7,"祖母,伯祖母,岳母"都是vu7,并用于"曾祖母vu7 sa 2vε2,高祖母 vu7 sa 2vε2,亲家母 vu7 t ha3"之中。畲语把妻子叫做va3;把女人叫做ne2va3,ne2是"人",va3是"女的"。综合苗、瑶、畲语,vu7是女人或女性长辈的意思。其次,湘西一带还是瑶族千家峒所在地,也是苗族、瑶族祖先的重要居住地,也有壮族侗族人居住,在湖南汉语方言中保留苗语瑶语和壮侗语的词语是非常自然的。

  根据《说文解字》,在汉代或汉以前,就有了"姐",指称"母亲";有了"威姑",指称"婆婆(婆母)"。王念孙《广雅琉证·释亲》说"君与威,古声相近",至于单独一个"威"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用法,都没有说清楚。参照苗、瑶、畲语的 vu7 的音义,"威"可能就是 vu7 ,跟"姑"一样,都是女性长辈的意思。那么,所谓"威姑",就是 vu7 t ha3,也就是"娭毑"或" 姐"。

  从词的构成来看,"娭毑"和" 姐"是同义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从使用的地域范围来看,"娭毑"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湘方言地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古越人、楚人、苗瑶以及壮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姐"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客家地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古越人(闽越、南海等)、畲族人和客家人的居住地。

  从来源来看,"娭"、" "很可能来源于苗、瑶语,而"毑"或"姐"则很可能来源于壮侗语。

  这种推测如果成立,那么,"娭毑"和" 姐"就是苗、瑶语和壮侗语珠联璧合的结果。

  2 "娭毑"和" 姐"在意义和使用方面的区别

  "娭毑"和" 姐"不同的地方主要是表现在地域范围、意义、用法以及语体色彩等方面。

  2.1 地域范围方面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娭毑"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湘方言地区;" 姐"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客家地区。

  从古代的情况来看,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用法。

  "南楚瀑洭之间,母谓之媓、毑"。"南楚瀑洭之间,谓妇妣曰母姼,称父考曰父姼。""蜀人谓母为姐"。"淮南谓之社"。"江淮谓母为社,雒家谓公为阿社"。

  所以温廷敬说:"盖初民之称祖父母父母,原无甚别,反后因欲示别,而随地不同,遂形歧异耳......"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在古时候,由于地方(包含语言或者方言)的差异,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称谓。

  2.2 在意义和用法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娭毑<方>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这样解释应该是来源于湘方言。

  在鲍海

涛,王安节编着的《亲属称呼辞典》中明确指出,"娭毑,<方>祖母。湘方言(长沙话)"。鲍厚星等编纂的《长沙方言词典》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有关"娭毑"的称呼和解释,总共有"娭毑""老娭毑""叔娭毑""姨娭毑""姑娭毑"等五种:

  [娭毑] ai33tsie (1)祖母:他的娭毑今年七十岁哒;(2)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张娭毑/李二娭毑/易满娭毑。

  [老娭毑]lau41 ai33tsie (1)曾祖母;(2)对的岁较大的老年妇女的尊称。

  [叔娭毑] s u24 ai33tsie 叔祖母。

  [姨娭毑] i13 ai33tsie 姨奶奶,父之姨父。

  [姑娭毑] ku33 ai33tsie 姑奶奶,父之姑母。

  上述五种称呼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意义: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

  具体来说,跟客家话比较起来,湘方言的"娭毑"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可以在"娭毑"前面加上姓名,如:

  为了抓住一名偷车贼,69岁的邹娭毑挡在了飞驰的摩托车前。即使小偷加大油门冲向她,她也没有退缩,最后用身子把小偷连人带车绊倒在地。小偷被随后赶到的村民捉住,并扭送到派出所。

  --《力挡飞贼豪气盖天 七旬老妪为擒盗贼拦下摩托车》

  Http://www.rednet.com.cn 2005-1-26 15:18:31 红网

  又如:

  社区的老党员、70多岁的李陈芝娭毑,带头"领养"了这块公共绿地,定期带着家人来进行维护。

  --和谐湖南民生篇:"零距离社区"的阳光事件,湖南工人报

  Http://media.rednet.com.cn/Articles/05/02/04/611315.htm

  (2)可以在"娭毑"前面加上排序,如:

  "娭毑",是长沙话里奶奶的意思。在南门口这条食街上,最出名的两样东西是"四娭毑"的小龙虾和"伍娭毑"的臭豆腐。

  --原野牧歌《舌尖上的长沙--南门口的小吃》

  Http://www.changsha.gov.cn 2004-12-07 14:49:57

  (3)可以在"娭毑"前面加上"叔、姑、姨"等(见上文)。

  以上三种用法,与客家的"婆"的用法相拟,如:"细妹婆"、"大伯婆、细伯婆、三婆子、四婆子"、"伯婆、叔婆、姑婆、姨婆"等等。

  (4)可以称呼母亲,李永明在《衡阳方言》中指出,"娭毑"ai45t i33,是老派湘方言对母亲的面称。又如:

  白乔唤母亲做"娭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称呼,反正娭毑唤外婆也是"娭毑",我就跟着照做了。小时候,老爸在外地教书,白乔就和母亲住在一起,经常听母亲说她年轻的故事,说下乡知青的故事。

  --《幸福家庭》

  Http://bluejoe.devel.sdb.ac.c

n/family.htm

  客家话的" 姐"的主要意义和用法有:

  (1)祖母的面称或背称(普遍);

  (2)尊称年老的妇女(普遍);

  (3)称呼外祖母;如武平,把祖母叫"媪娲",把外祖母叫" 姐";客家有的地方把"奶奶"叫"姐姐",把外祖母叫" 姐"。

  客家话的" "和"姐"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单独使用,在湘方言中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在客家话中," "作为一个语素用于构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单独使用。

  (1)一般用于"爷 "(父母)或" 里"(母亲)" 子"(母亲)中,极少单独使用,不能说"你个 ","渠个 ",只能说"你个 子(里)""渠个 子(里)";

  (2)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用于呼唤语之中,如母亲去世时的哭丧歌中才会有" 啊 "的用法。

  "姐"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

  (1)对祖母的面称和背称;

  (2)对外祖母的面称和背称;

  (3)对母亲的称呼,如江西宁都把母亲叫做"姐"[t ia3],上犹、南康一带叫"姐老"[t lia3l 3],其中"老"是词缀;

  单独一个"姐",比较亲近的才可以使用(面称);也可以用于背称,如"你个姐""渠个姐"等等。

  2.3 语体方面

  在语感上,客家话单独称呼"姐"比称呼" 姐"要客气一些,庄重一些。例如,"你个 姐"比"你个姐"要庄重一些。

  " 里"是客家人对母亲的背称,用得最多的面称是"依呀"。背称比较庄重一些,面称比较口语化,也显得比较亲昵一些。

  湘方言的"娭毑"在语气上会更庄重一些。

  由此可见,客家话的" 姐"跟湘方言的"娭毑"相比,在意义和用法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3 结语

  3.1 从今天的情况看,"娭毑"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湘方言地区;" 姐"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客家地区," 姐"的" "字也是客家人造的俗字。

  3.2 湘方言的"娭"与客家方言的" "

  同源。此外,《说文解字》和《广雅》中的"威",苗语中的vu7,畲语中的va3也是同源。都是女人或女性长辈的意思。

  湘方言的"毑"与客家方言的"姐"同源。此外,传统字书中的"姑、社、姼、 、爹",现代方言中的"依呀、依爷",壮侗语系中的ja等也是同源。

  3.3 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方言的

  " 姐"都指称女性长辈,都带有庄重的口语色彩。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表现在:湘方言的"娭毑"的前面可以加上姓名;可以加上数字表示排序;可以在"娭毑"前面加上"叔、姑、姨"等;可以经常用于面称;可以称呼母亲等。而客家方言的" 姐"前面一般不能加上别的词语,最多加上一个"老"字,构成"老 姐";" 姐"虽然也可以用于面称,但是多数用"姐、姐姐、姐老"等面称,有的地方" 姐"用于指称"外婆","姐姐"用于指称"奶奶";" 姐"还可以拆开,拆开以后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湘方言的"娭毑"一般不拆开使用。

  3.4 湘方

言的"娭"与客家方言的

  " "是不是苗瑶、畲语的原来的词,"毑"和"姐"是不是壮侗语或其祖先古越语的原来的词,还有待于探讨;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方言的" 姐"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具体分布情况,等等,也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作者系福建龙岩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

  [4]鲍海涛,王安节,亲属称呼辞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8

  [5]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合肥,黄山书社,1989-3

  [6]王均等编着,壮侗语族语言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7]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苗瑶语方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7

  [8]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3

  [9]施联朱,畲族,民族出版社,1988-4

  [10]霞浦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霞浦县畲族志编写组,霞浦县畲族志,俞郁田编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5

  [11]吴永章,畲族与苗瑶比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2]孙宏开,羌语简志,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7

  [13]北大中文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6

  [14]鲍厚星等编纂,长沙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0

  [15]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南京,江苏出版社,1993-10

  [16]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4

  [17]刘伦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

  [18]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1,P229页

  [19]林清书,武平方言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说明:本文国际音标按引用资料标注,参照参考文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