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与畲族的关系

国内 | 2015-7-22 18:04| 查看: 37768|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客家与畲族的关系

  根据1981年出版的《畲族简史》,畲族分布地区主要在福建的宁德和浙江的温州、丽不和金华等地区,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还有少量分布在江西的铅山、贵溪、兴国和安徽的宁国以及广东的潮安、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和博罗等县。畲族的原住地除广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已经很少有畲族了。据了解,闽西只有长汀县琯堂乡和连城县田畲村有少数畲族。上杭县的庄和卢丰的畲族是1988年才恢复的,赣南地区也只有兴国县少数畲族。原来聚居在闽粤赣交界区内的畲族那里去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除部分外迁外,大部分则被当地汉人所同化,成为汉族〈客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最近几年在福建漳州和龙岩地区恢复了好几万人畲族成分就是一例。笔者在上杭调查畲族时,他们的民族成份虽然恢复了,但在群众中还自认自己是客家。1990年人口普查,广东畲族人口由1978年二千多增至26438人,分布地域也扩大了,其中韶关的始兴、南雄、乳源等地就有9135人,梅州市397人,估计这些畲族中有一部分也是最近才恢复的。畲族古今分布地区明显不同,原住地人口大量减少,据傅衣凌《福建畲姓考》,历史上畲族姓氏除盘、蓝、雷、钟外,还有章、邱、陈、李、罗、何、娄、黄、谢等20多个姓氏。①有的史书也曾记载有将盘姓改为潘、盆、苟;将雷姓改为螺、吕、娄。②由此可见,客家发展壮大拥有数千万的人口,它不单是靠中原南迁汉人的自身繁衍,而且也包括同化当地土着畲族及其他汉人。故客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土着民族被同化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相互同化是经常发生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手段。文化变迁总的趋势是向上的,是朝着每个时代进步的方向发展的。畲族及其先民文化要比汉族落后,因此两族长期相处在一起,文化上必然产生相互影响,尤其是在民族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畲族被迫改姓,逐渐被同化为汉族,这是历史造成的。尽管如此,如今两族文化中还可找出其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痕迹,仅举数例以证之。

  1.畲族修谱之风是受客家影响。唐宋以来汉族都十分重视谱谍,诚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所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以郡望自矜。唐宋重进士科:士皆投牒就试,无流品之分。而唐世犹尚氏族,奉勒第其甲乙,勒为成书。"唐太宗的官修的氏族志,旨在树立关陇新门阀、压制山东士族。可知谱牒之制源自汉魏的士族制度。客家系中原衣冠南渡的士族,他们对于其先人们光荣历史念念不记,并引以为荣。于是每个姓都修有家谱,并有堂号、堂联,每到除夕,将书有堂号的大红灯笼悬于门首,将堂联贴于大门框上,隆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从客家人姓氏族谱看,没有一个姓的祖先不是出自中原望族,他们张贴堂号、堂联,目的都是为了光宗耀祖,提高自己姓氏的历史地位,这也是修谱的目的。畲族也极重视修谱,也有堂号,他们的祖先同样也都是出身于中原的贵族或官家,如盘姓堂号为南阳、蓝姓为汝南、钟姓为颖川、雷姓为冯翊。相传盘姓始祖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蓝姓始祖蓝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雷姓始祖雷巨佑,受封冯翌郡"武骑侯"、钟胜始祖钟志琛,受封颖川郡"国勇侯"。南阳、汝南、冯翊湖、颖川都是在今河南、山西一带。畲族与客家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中原是汉族发源地,如果禽族祖先也是从中原迁来的,那他们就不可能是少数民族。族谱应是汉文化的产物,畲族的造谱者有可能是请汉人修的,或是参考汉人的族谱的,故畲族的族谱明显是受客家文化的影响。

  2.语言问题。畲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学术上有所争议,1979年出版的《辞海》认为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清周硕勋编《潮州府志》:"畲人谓火曰'桃花溜溜',谓饭曰'拐火农'"。《丰顺县志》:"(畲民)其操土音,俗称蛇罗语,极难异,今能操此语极少。"可见历史上畲族是有自己的语言。今人研究畲语也有各种不同意见,有的主张畲语属汉语客家方言,又是"一种超地域而又具有一定特点的客家话";有的主张属苗瑶语族苗语史。《现代汉语方言》则认为:"粤东粤北客家住地原先是畲族居住,客家移入后,有一段客畲杂居的时期,可以推测,客家方言与畲族语言曾经起过相互影响、相应渗透的作用。"③"(客家〉到达广东东部〈主要是今梅县地区〉定居的一批,多与当年畲族同胞为邻,由于交往的信要就吸收了一些畲胞的实用语汇,并凭自己带来的汉族文化优势,把它融合过来,难怪有人把客话误认为'蛮语'"。从畲族历史考察,闽东、浙南的畲族相传是从潮漳地区迁来的,时隔数百年,至今绝大部禽族仍保存有自己的语言。潮漳地区并不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区,如果说畲族所说的是汉语方言,那他们应该会使用潮汕或闽南方言,而不该是客方言。因此,我们认为如果说畲族使用的是汉语客家方言,倒不如说畲话中既受到汉语的影响,也包含有他们原来的语言成份更为合适。

  3.畲族服饰对客家人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饰,在古代,中原汉人是"束发冠带",南方百越族人则"断发文身"。虽然世经沧桑,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相互涵化,服饰也将随之改变。根据史书记载,畲族早期服饰极简陋,男女皆椎鬓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随着生产力提高,妇女服饰也不断讲究美观。唐宋时"椎鬓卉服",即头饰是高鬓,衣服是花边。这种服饰至明代仍无多大改变,"(潮州)郡州县,其地曰白笼窑、曰水南,去城不过十五七里......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鬓,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鬓之遗风。"④如今畲族妇女服饰虽因地而有差异,但仍保留浓厚的民族特点。过去长汀县客家妇女,发辫盘成高鬓,状如独木舟,谓之"船仔鬓",并系以红绳,插上银簪。身穿右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裤头阔大,裤脚口亦缀以花边,腰间披着围裙,用银链子系靠,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和图案。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上还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穿的布鞋,鞋端略往上翘,状如小船,上面用五色丝线绣了花,打扮起来活象少数民族。这种服饰明显与中原妇女不同,而同现在畲族妇女服饰则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明显是受到畲族的影响,或许她们原来就是畲族。

  4.客家和禽族都热爱山歌。畲族是一个热爱山歌的民族,有的人认为"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调,也是潮歌的主流。"故今潮州的民谣犹称为逗畲歌。如今畲族仍以歌行乐,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畲歌多七言一句,称四句为一条,歌词都有严格韵脚。唱法普遍流行假声。山歌中以情歌居多,这些歌大都运用比喻、引起连想,把抒情和描绘交织在一起。但是唱情歌场合要受到一定限制。每年还有定期歌会,称为"盘诗会"。山歌有编成的歌本,代代流传,大都是即兴随编随唱,展现了他(她)们的才华。山歌在畲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客家人也爱唱山歌,客家山歌的特色常用"比喻"、"起兴"、"迭句造字"、"双关"等手法。山歌亦以情歌居多,唱时也要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客家山歌仍很流行,也有歌会。从客家山歌和畲歌比较,具有很多的共性。中原汉人并不时兴山歌,因此客家山歌有可能是在入迁畲区后受到畲文化的影响。当然,畲歌中同样吸取不少汉文化的东西,这也是畲族民间文学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客家与畲民长期住在一个地域里,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从事农耕生产,具有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和勤俭持家的美德。妇女们同样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都没有缠足习惯。

  仅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出,客家与畲族不仅历史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两族之间文化相互涵化也很突出,创造出一种新的"客家文化"。这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特点之一,尽管它们的历史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两族人民共同对闽粤赣交界区内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永照史册。

  ① 傅衣凌《福建畲性考》、《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1994年。

  ② 谢肇制《五杂俎》卷6《人部》。淡孺木《枣林杂识·和集》。

  ③ 《现代汉语方言》第152页。

  ④ 《明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风俗》。

  (文章节选自《客家研究辑刊》1994年第1期(总第4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商会座谈交流

8月11日下午,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在前往香港、深圳、南沙调研考察后,立即赶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洛带镇 张氏是该镇第二大姓,有1600余人。入粤始祖张清贵和张参。张参后裔于明嘉靖2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中央为了表扬港澳各界为国家改革开放40年作出的贡献,2018年11月1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