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于都客家唢呐

文艺 | 2007-6-8 20:44| 查看: 12549| 评论: 0| 原作者: 网络
摘要: 于都唢呐  新世纪第一个国庆、中秋佳节前夕,英雄城南昌八一广场举办 ’2001赣州(南昌)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于都唢呐

  新世纪第一个国庆、中秋佳节前夕,英雄城南昌八一广场举办 ’2001赣州(南昌)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自长征故乡的于都客家唢呐,展现了“神奇赣南”的文化魅力,一曲《十送红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风雨如磬、战旗漫卷的苏区岁月。
  70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机关人员,“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8万多红军战士,在穿越于都境域的贡江河上,分8个渡口,涉水远征。从此,于都——“长征第一渡”的美名,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后来,人们誉称于都为“长征故乡”。
  “长征故乡”的于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禾丰乡“唢呐世家”刘金瑞,亲眼目睹当年于都唢呐在贡江河畔,声声送别亲人的悲壮情景,举世不忘,代代相传。
  刘金瑞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民间有名的唢呐手,后来他把祖传的唢呐技艺,传给了儿子和孙子,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唢呐世家”。红军长征那年,刘金瑞才11岁,在红军离开于都的前一天,他祖父接到当地苏维埃政府的通知,祖孙三人带着唢呐来到了于都县城。第二天,1934年10月18日傍晚,于都南门外的贡江河岸上,火把通明,唢呐声声,一座新搭的浮桥人马蜂拥。刘金瑞的祖父、父亲和唢呐师友们,站在人群稠密的高处,吹响了送别红军的动人曲调。这唢呐声声,委婉幽怨,如泣如诉。那情那景,正如《长征》电视片中所描写的那样,在《十送红军》悲壮的曲调声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站立在摇曳的浮桥上,眼噙热泪,向前来送行的乡亲,挥手致意;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向着呕心沥血创建的红色苏区,面对亲如手足的苏区百姓,深深地鞠上一躬,告别了赣南中央苏区,迈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70年过去了,当这块红土地上的人们解除温饱,脱贫奔小康,于都唢呐吹奏着《社会主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抒发着改革开放的情怀。
  一个星空闪烁的夜晚,“唢呐世家”刘金瑞的儿子刘三官生,把我们领到盘古山镇长龙村一家农户小院,院中小方桌上摆着五颜六色客家人的上等果品,一把如同文物般的锡制酒壶,里面散发出酒酿的芳香。更加奇特的是在小桌的显目位置,放着一扎用红绳捆有“五谷丰登”标记的秧苗。桌旁一班唢呐乐队,在我们离小院老远的路上,就听见他们那悠扬嘹亮的唢呐声。
  这家农户不是讨亲,也不是嫁女,更不是“园屋”(做新房)。当地人称这种活动叫做“莳田满”,就是欢庆“莳田”(插秧)园满结束。早年做“莳田满”,是请村长和长者坐上席,改革开放后,上席却改请当地农技员入坐。在唢呐、锣鼓、鞭炮交响乐中,农家户主同农技员签定合同,一年收成就拜托农技员了,农技员成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财神爷”。我们不仅见识了老区农村的新风尚,而且尽情领略了一次于都唢呐的文化底蕴。
  96年的春节,北京的阳光格外明媚,位于使馆区的“赛特购物中心”,门口表演台上换走了往日的洋鼓洋号,50名来自长征故乡的于都唢呐乐手,穿着富有客家特色风情的靓丽服装,在绚丽的阳光下,吸引了东西来往的行人,一首赣南名曲《斑鸠调》,犹如江南早春降临到北国京城,一位日本客商竖着拇指大声喊叫:“啊,啊,哟咖词它!”(啊,太好了)。
  于都客家唢呐进京,是应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华锣鼓擂台大赛”的特别邀请。在北京工人文化宫演出时,着名节目主持人王刚,一段激动人心的导语:“来自长征故乡的于都客家唢呐,他们带来了江南农村的泥土气息,带来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引发了台下观众雷呜般的掌声。
  参加表演的唢呐手中,有一位是靖石乡文化户协会理事长刘福长,他是“唢呐世家”刘金瑞的孙子刘家盛的师兄,于都客家唢呐队的领奏。他刚从台上下来,就被记者们围住,一位摄影记者说他在河南沁阳市采访过刘福长。那是1992年,唢呐曲谱(工尺谱)创始人朱载 育的家乡——沁阳市,举行“唢呐祖师朱载 育纪念馆”落成典礼暨“全国业余唢呐邀请赛”。省文化厅委派于都唢呐代表江西出队参赛,刘福长和另两位唢呐手吹奏于都唢呐名曲“十堂花”,获得优秀表演奖,这是于都唢呐走出省门的开端。毛息蛮难过”。
  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唢呐经过不断地培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技艺得到显着长进。“唢呐世家”刘金瑞的孙子刘家盛,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少儿唢呐培训班学习后,在庐山举行的全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上,他同唢呐小伙伴演奏了一曲《井冈山下种南瓜》,博得中外游客的啧啧称赞。于都唢呐后继有人,队伍不断壮大。到今天,全县已有“唢呐文化户”700多户,乐手1000多人。“师徒唢呐”、“祖孙唢呐”、“父子唢呐”、“兄弟唢呐”“姐妹唢呐”随处可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将“于都唢呐”归入“文化户协会”,誉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者”。
  1996年5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题名的“于都长征大桥”在“长征故乡”于都,举行通车庆典,贡江两岸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曾在赣州首届“宋城文化节”上,震撼十万观众的“百支于都唢呐”,吹响在于都长征大道上。唢呐方队前的导行彩车上,装饰了一支7米长的金色唢呐模型,车箱里是锣鼓乐队。一位穿着客家唢呐表演服装的青年乐手,挥舞着鼓槌,他就是当年参加庐山少儿艺术节的少儿唢呐手刘家盛,现在是县采茶剧团唢呐乐手兼司鼓。
  当唢呐方队行至“大桥”桥头时,刘家盛的心比鼓捶跳动得还快。他祖父刘金瑞代代相传的,于都唢呐送别红军的长征渡口,现已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长征大桥,心情无比激动。他指挥的“百支于都唢呐”,高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强音,使贡江河水翩翩起舞,于山松涛高歌欢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于都长征大桥”是赣南联结闽、粤、港、台的经济动脉,使长征故乡——于都,这座古老的城邑,将成为赣州东部的中心城市。
  横跨“于都长征大桥”的贡江两岸,于都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幅“主攻工业,调整农业,扩张城市”的宏伟蓝图。赣南最大的奶肉牛基地和百里青梅带在这里已初具规模;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工业园里,引进了无油烟锅厂、澳大利亚青梅干邑酒厂、香港振利制衣厂、顺德“格阳”空调厂、深圳威士医械厂、温州中国华仪集团……一大批“三外”企业将百花争妍,万紫千红。
  于都唢呐,刚刚奏出夺取“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性胜利的捷报,长征故乡的于都农民,人平年纯收入已达1474元,在20世纪末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又以更加高昂的音调,吹响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乐章。
  长征故乡的于都唢呐将吹向一个崭新的世纪!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