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500|回复: 0

乡土文化学人梁德新:我参加客家研究的二、三事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9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0-4-29 1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左耳旁的元 于 2020-5-1 16:05 编辑

  目前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的多是有教授头衔或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我参加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时,对自己的介绍是:中学历史教师、杂志社编辑、作家、客家文化学者。因为我所掌握的客家民俗知识是靠自学的。所谓学者,是对某个学科有研究的人,我至今还没有“学者职称证书”,在学术界是没有学者职称评定机构的,学术研究也容许专家、教授之外的人参加,这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体现。

  我是老三届的中学生,在那特殊年代生活异常艰苦,我小学就读了三间学校。1968秋离开学校后,做过农民、榨糖厂工人,在福建等地做工。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从小爱书读书,学习是我的好习惯。我师范中专毕业后在小学任教,后获得大学文凭便又到中学任教。我的生活状态是教书、看书、采访、写作、参加学术会议,生活过得充实愉快。

5fe3377823cfea1651f6663c15880c55.jpg

  我对地方文史比较有研究兴趣,1998—2003年我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会)。政协委员是兼职的,一年开会活动数次,有时还要到各地调查考察,我的职责是为政协写提案,为政协刊物《梅县文史资料》写稿,刊登了《辛亥革命功臣梁文信》《梁杏果事迹》《民国少将梁特锋》等文章。我还为梅州市政协刊物《梅州文史》撰写《国光中学校史简介》《承德楼主五代兴学记述》等文章。我向北京的《团结报》投稿,发表了《孙中山与松口》《东路北伐军松口大战记》等约10篇文章。为了熟悉历史背景,我大量阅读与人物有关的文史书刊。我通过政协委员的平台接触了好些文化人 。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写作成了我的第二职业。我成了用电脑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的“自由撰稿人”。我购买了电脑、打印机后,当教师的妻子用电脑帮我打字,有时承包他人的书稿打字,通过写作改善了我家的生活。我参加了客家民俗文化研究,认识了不少热心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人士,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老红军温梅先看到我有反映松口文化的文章在报刊发表很高兴,托亲友送钱给我鼓励我多写文章,我出几本书的钱是政府领导人和地方热心人士资助的 。

  2000年,作家黄火兴先生和梅县高级中学丘青老师介绍我加入梅州市作家协会。我经常拜访黄火兴,他指导我写作和送书给我,在他的引导下,我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写作技能。2001年,客家学专家菊贤教授介绍我加入了梅州市客家研究会,后来,梅州市宣传部原副部长胡希张、客家学专家谢永昌介绍我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
e490e5e283680960c960d47407537188.jpg
梁德新(左三)、张华华(左四)在客家研究院留影

  引导我步入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是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客家研究热潮兴起,有的大学成立了客家研究所。1998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先生到松口考察客家人文,由我做向导与他一起调查了华侨之乡仙口村的梁姓渊源。我还陪同他到松口各个村庄调查姓氏文化。他曾住在我家几天,白天外出调查,晚上整理调查资料,他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他还鼓励我参与研究客家文化,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撰写了学术论文,1999年10月我被邀请出席“19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参会论文是《客家民俗扛公王》。我还为客家研究所撰写了约5万字的客家田野调查资料。

  我与嘉应学院的陈干华教授有交往。他退休后创办了《嘉应客家文化》杂志,该刊物发表了我的文章数篇。多年来我与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专家教授联系密切。客家研究院的刊物《客家研究辑刊》我每期必看,我还会向刊物投稿。刊物发表了我们的《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人文调查》等数篇文章。

  2017年我陪同华南理工大学的客家研究专家张华华副教授到梅县松口等地调查客家人文。2019年张华华编著的《客家文化拾零》出版,我与她合写的文章《松口镇仙口村民俗调查》《梅县松口人生仪式和习俗》5万多字入录书中。我还陪同她送书给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并参加了座谈会。

  我是通过客家研究认识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的谭元亨教授。他曾邀请我参加由客家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研讨会4次,《梅县梁氏渊源与现状》入录他主编的《守护客家文化的尊严》书中。2006年9月我参加了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我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州籍作家张资平的资料为题材,撰写文学评论《论张资平与他的作品》为会议论文。这篇文章先后在《客家文学》《梅州作家》发表。《走近张资平》先后在《梅苑》《今日兴宁》等刊物发表,还被多家网站转载。张资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当时男有张资平,女有张爱玲。

  他是梅县东郊村人,故居“留余堂”离嘉应学院约200米。我采访“留耕堂”的张氏宗亲,取得张资平的殷实资料。因为我是梅县人,发表了研究张资平的文章而被人关注。2012年谭元亨、刘克定著的《何日是归年—张资平论稿》书中引用了我的资料,书出后寄有书给我。广东省党校中文系的丘立才教授是梅县西阳镇人,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论张资平的人,他对张资平有研究。因为我在报刊发表有评论张资平的文章,丘立才教授曾与我通电话数次,交流关于张资平在中国文学上的贡献问题。

d0e19e6f5fddccdff5af5696783fed59.jpg
2015年4月22日,大型纪录片《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创作研讨会上,梁德新、陈兴德、谭元亨、廖胜华留影(从左到右)。

  我还有幸与丘菊贤教授(1932—2015)交往,我跟随他编书写书,学到很多知识而受益终身。丘菊贤是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河南大学《史学月刊》出版社领导。他的主要论著是《中华都城要览》《国史自学备要》《汉魏洛阳史话》《客家纵论》《梅州客家研究大观》《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史志文存》《韩素音研究文集》等15部书。

ac77f8e671b2fa36958cc5c4821b9893.jpg
丘菊贤教授的著作

  20世纪九十年代梅州的客家研究气氛浓厚。1994年12月6日“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被喻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市召开。当时市地方志学会会长黄玉钊等研究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是“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要组织人。那时梅州市客家联谊会办了一个刊物《客家大观园》,该刊是季刊,内容是介绍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文及国内外客家活动情况。《客家大观园》我每期必看,有时还会向刊物投稿。我有一篇文章《把松口世德堂开发为客家民俗村》刊载在《客家大观园》杂志,这篇文章引起丘菊贤教授的关注,他问松口籍人黄玉钊认识我否。我与黄玉钊曾参加1999年嘉应大学的客家学研讨会,我在1999年冬的一天在黄玉钊的引荐下见了丘菊贤教授。

  我初次见丘菊贤教授的谈话主题是松口的客家人文。他对我说:“客家研究需要地方文史为基础,你参加了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对梁氏宗族文化有研究,年轻时曾在福建等地做工熟悉当地民俗风情,又会用电脑写文章,是我最佳的合作伙伴。

  丘菊贤教授介绍我加入了梅州市客家研究会,还推荐我任梅州市《客家人》杂志编辑。《客家人》杂志虽然是市级刊物,但它是有国际刊号的刊物,每年出版4期。发行对象是世界各国有客家人的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国內有客家人的地方社会团体,有客家研究机构的大学。因为我是杂志的编辑,认识了很多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我的文章也被有些大学的刊物刊载。

  我略知丘菊贤教授的家世。他于1932年生,梅县隆文镇文普村人。父亲是在印尼雅加达经商的华侨。他出生在印尼雅加达,曾在梅县松口国光中学读书,1952年梅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河南郑州市的一间中学任教。丘菊贤是有才华的人,受到梅县籍的河南大学历史系梁养吾教授赏识。经梁养吾教授推荐,他后来到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丘菊贤后成为他的女婿。我认识丘菊贤教授后,在他著书时,帮他整理资料和编辑书稿。

  有时还要帮助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为了学习知识不计报酬认真地依要求查阅资料。他要的资料查到后,坚持付劳务费给我。丘菊贤教授不会用电脑写作,我便成了他的助手。我先后帮助他整理《梅州客家研究大观》《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史志文存》《韩素音研究文集》《梅州客家研究述略》《为客家研究鼓与呼》6本书。他指导我撰写学术论文,使我能多次出席大专院校举办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我与丘菊贤教授出席了2001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我的论文《发展客家文化优摒发展梅州旅游业——试论将粤东古镇松口开发为“综合旅游区”》入选会议论文集。

d2c2cc63df452f25f0a0d451d9957507.jpg
2001年3月罗英祥(左)丘菊贤(中)梁德新(右)参加成都市客家会议。

  2001年夏,丘菊贤教授得到一笔写作经费,筹备编写《韩素音研究文集》。韩素音(1917-2012)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共40部。多年来他收集了谭元亨、罗英祥、廖练迪、黄志安等人的文章。那时谭元亨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所长,他写的韩素音研究文章在报刊发表;丘菊贤教授除采用谭元亨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外,还依书的要求向他约稿,文章是《韩素音自传文学中无法割断的客家情结》。嘉应学院的廖练迪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20世纪80年代他在瑞士大使馆工作,因工作关系曾数次见韩素音。他撰写的文章是《韩素音是我老师》《韩素音与我的交往》《韩素音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1995年5月韩素音回家乡五华县,当时在梅州《客家人》杂志工作的罗英祥和丘菊贤访问了韩素音。罗英祥的文章是《韩素音笔下的周恩来》《韩素音再次回娘家》《韩素音与客家人杂志社同仁座谈会》。

  我没见过韩素音作家,丘菊贤教授要我去图书馆借阅韩素音著的书。并要我在短期内撰写如下文章:《韩素音撰写<周恩来传>目的、方法、机緣及其它》《韩素音与她的“作家梦”》《 韩素音<目的地——重庆>一书的写作过程 》《韩素音撰写<周恩来传>一书中的特色 》。那时我既要看书,又要查找写作资料,还要用电脑写文章;我不计较劳务费的多少,认为这是自己学习知识的最好机会。2002年秋《韩素音研究文集》出版。

f0144b6346470332dedc86a774ba4479.jpg
文章入选《韩素音研究文集》

  2000年10月在丘菊贤教授的引荐下,我参加在梅州市召开的“林风眠李金发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会议期间我采访了林风眠的学友林文铮教授的女儿林徵明,她提供了其父亲林文铮的资料给我。当时梅州市客家研究会的秘书长肖伟光将林文铮的资料由我整理成文章《美术理论家林文铮教授》的文章,先后在4家报刊发表。因林文铮是名人,他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女婿,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影响大,相关人士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给我。我把《美术理论家林文铮教授》扩写为11000字的文章,2018年1月该文分5次发表在《梅州日报》,12月《梅州侨乡月报》再次刊载,该刊对文章进行修改,补充了部分资料及照片,文章发表后被多家网站转载。

  2005年我协助丘菊贤教授编辑《世界客家名人谱·第2卷》。应邀出席3月在嘉应学院召开的“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0月在成都市召开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的参会论文分别是我与厦门集美大学王予霞教授合写的《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和《客家人的宗族文化和公尝文化》。

  丘菊贤教授退休后,经常参加囯内各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他还有写作任务,有些大专院校学术刊物向他约稿,他的出版著作是由地方政府和学校出资。2004年成立梅县客家学研究会,他任该会顾问,并捐资捐物给研究会,捐赠书籍达200本。他去世前的几年还坚持写书。2015年菊贤教授病逝,我与他的儿子联系,把他留下的书刊和手稿送给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收藏。

  我对写作还有兴趣,现在年届七十还坚持写作。在二十余年里,我编著了《仙口风情录》《松口古镇风情》《客家松口山歌》《客家乡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客都民俗文化风情》《松口民俗文化风情》《梅县民间故事》《梅江区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梁氏人文》《老梅城轶事》等12本书。

  我曾应邀出席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北部湾大学(钦州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贺州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西安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会暨客家学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29次,有24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

  2017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嘉应学院图书馆开设读书讲座,我为师生们讲授“松口民俗”。2019年6月,我与嘉应学院中文系退休的曾宪柱副教授被邀请到梅州市梅县区下属的10间中小学讲课,内容是:爱读书,读好书。每间学校送作文3篇参加评选,我还参加作文评选工作。我参加了梅州城区松口同乡会等社会团体邀请讲授客家民俗文化。

92dc879131b7d2566e24b26f7231d114.jpg
梁德新为学生们讲课。

  2009年,我由梅县松南中学退休。退休后做自已喜欢的事, 继续为报刊和网站写稿。2011年至今受聘任《客都旅游》杂志编辑,其余时间是参加文化社团活动和为单位或阅看文稿。我从事业余写作数十年 。文化部门也给了我荣誉,吸收我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聘我为特约研究员、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问。

  我将珍惜社会给我荣誉和写作平台,继续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为社会多做正能量的事。今后我还要继续挖掘家乡文化,再写几本反映梅州客家人文的书,把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给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Archiver|客家网 Hakka.com ( 粤ICP备15047820号-1 )

GMT+8, 2024-4-27 04:20 , Processed in 0.17212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