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广东这些客家地区非遗项目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

文艺 | 2022-5-27 17:19| 查看: 2860| 评论: 0| 原作者: 由客家网汇编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南方都市报、梅州日报、韶关日报、河源晚报、广州日报、江门新闻网
摘要: 2022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115项,其中,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项,对前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72项进 ...
  2022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115项,其中,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项,对前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72项进行了扩展。作为岭南三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客家非遗文化有多项入选名录。

梅 州

  “世界客都”梅州6项目榜上有名,梅江区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客家服饰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梅江区的香花祭仪入选民俗项目。在扩展项目中,蕉岭县的船灯(广福船灯)入选传统舞蹈项目,兴宁市的李家教拳(兴宁李家教拳)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兴宁市的木刻版画(兴宁版画)入选传统美术项目,兴宁市的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01.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客家服饰制作技艺)


  客家服饰制作技艺”是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可视化表达的特殊语言和手段。自秦汉至清末以来,客家人历经数次迁徙,在梅州地区形成了区别于中原汉服又融合畲、瑶等少数民族服饰的特殊服饰。其形制和制作技艺彰显了客家人的精神追求。将勤俭慧巧、尊崇礼教的精神内涵在制作技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02.香花祭仪


  香花祭仪是客家地区独特的民俗事象,是客家先民中原传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香花祭仪最大特色是越来越世俗化。祭仪文本中有诗词、山歌、韵诵等形式和体裁的文学多达五、六万字,其中仅属于客家山歌体的就有近30篇。香花祭仪有乐曲50多首,主要源于丛林禅乐、道教古乐、客家山歌、客家小调、竹板歌等。

03.船灯(广福船灯)


  蕉岭广福船灯始于清朝,至今在蕉岭县流传将近200年,历经8代传人。船灯是以船形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一般由4人表演,两个男演员分饰船公、船郎,女演员饰孙女船妹,还有一人藏在船舱内操纵彩船,配合舞蹈情节。唱词中有民间歌谣、古典文人诗作等,包含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等。

04.李家教拳(兴宁李家教拳)


  李家教拳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五华县水寨镇李铁牛所创,所传门徒遍及广东五华、兴宁、梅州地区和潮州、汕头、普宁、揭西及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兴宁亦代代相传,涌现出一批武术名家和代表性传承人。

05.木刻版画(兴宁版画)


  兴宁版画是指在我国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木刻版画,是我国版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从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兴宁版画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刀而形”,具体创作过程为:准备好木版、油墨、颜料、纸张、刻刀等材料和工具,将深思熟虑的题材内容画成画稿并将画稿复制在木版上,然后以刀代笔刻制,刻画完后进行拓印,待阴干装裱而成作品。

06.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技艺)


  珍珠红酒酿造技艺是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是在继承古代中原地区黄酒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与本土老酒酿造技艺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酿造酒制作技艺。以优质糯米为原料,配于自制的酒饼发酵,采用客家传统酿酒技艺酿造和独特的火炙灭菌方式,釆用“三次加入法”精心勾调,窖藏多年而成,具有甜型黄酒的独特风味。

韶 关

  韶关共有4个项目上榜,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的“张九龄传说”“陈璘传说”口口相传千百年,生生不息;入选传统技艺项目的“南雄板鸭制作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均为身边的传统饮食技艺,不断进化、活化。

01.张九龄传说

  “张九龄传说”在韶关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据史载文献记载最早出自唐五代《天宝遗事录》(五则)、至有宋一代,包括契嵩撰《传法正宗记》载“惠能摩顶”;宋辑新、旧《唐书》以人物传载张九龄生平,民间文学续有传说衍义,明清时期,包括《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始兴县志》中,皆载有张九龄传说,在近现代,相关九龄传说形成了包括“生平传说”“智慧传说”“官箴传说”“交游传说”“民俗传说”“神话传说”等数类民间口传文学。


02.腊味制作技艺(南雄板鸭制作技艺)

  南雄板鸭制作是传统客家民俗之一、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技艺源于传统“曝腌”工艺,取盐之咸腌制,加上采用冬季风“曝晒”,成为便于储存的肉制食品,至今仍活化于民间。在南雄当地百姓中流传有“北风起,腊鸭香”的说法。

村民晒的腊鸭。童铜韶 摄

03.陈璘传说

  陈璘传说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故事原型是明代岭南军事将领陈璘。陈璘原籍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南乡,现两地均有陈太保祠及墓葬等遗迹。关于陈璘安民、兴邦、抗倭、平乱的民间故事经过流传,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如讨贼系列、民生系列、抗倭系列等。较为常见的包括《陈璘刀劈龙虎岩的传说》《东坝与西坝传说》《狮象把水口传说》等。


04.酱油酿造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

  隆盛酱油酿造技艺是韶州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承袭原始的广式高盐稀态手工酱油酿造方法,经三代传人历时一百多年的技艺改进,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晒街油”精品,其发酵周期长,需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方可酿成。


河 源

  客家古邑河源市入选的10个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五大类别。其中,童谣(客家童谣)、铸铁技艺(紫金铁锅制作技艺)、客家菜烹饪技艺、酱料制作技艺(椒酱制作技艺)、作鱼梁习俗、 汶水塘捕鱼节、上莞镇新轮村追龙等7个项目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采茶戏(和平采茶戏)、猫头狮(龙川猫头狮)、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其中客家菜烹饪技艺作为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粤菜非遗项目被列入了名录。客家童谣等列入“民间文学”类别,促进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广 州

01.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黄埔区、增城区以及从化区都有传唱。

江 门


  客家传统文化“活化石”——江门鹤城客家花炮会成为省级非遗项目。鹤城客家花炮会也称“客家烧炮庙会”,是鹤山市鹤城镇近150条客家自然村的重要民俗活动,主要包括祭拜、接炮、还炮、烧炮和抢炮等流程。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重的宗族性,反映了鹤城客家人崇祖敬宗、注重家教、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精神。

东 莞

  东莞凤岗镇竹塘村麒麟舞成功入选传统舞蹈类项目。


  麒麟舞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达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其中,竹塘麒麟舞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迎春贺喜,还是婚庆嫁娶都有它们的身影。竹塘麒麟舞主要由麒麟下岗、戏耍入园、武术表演三部分组成,在保留客家传统麒麟风采的同时,又融入现代艺术表现,通过对传统服饰和武术表演做了大胆的改进与尝试,使麒麟更具形象化,表现形式更加热烈、奔放。竹塘麒麟舞不仅表达了老百姓的良好祝愿,对研究民间舞蹈、音乐、体育和民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