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杨宏海:“文化深圳” 的践行者

学者 | 2022-6-20 17:25| 查看: 1490| 评论: 0 吕莉(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总监)
摘要: 杨宏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员 ...
  杨宏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员。曾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深圳市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出版著作有《文化深圳》《深圳文化研究》《打工文学纵横谈》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山花奖·优秀学术成果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深圳市大鹏文艺奖等。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个边陲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迅速崛起,成为有志青年奋斗追梦的热土。杨宏海作别了执教数年的大学讲坛,于1985年7月从家乡梅州调进了深圳市文化局。记得刚到单位报到那天,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叶于林局长就对他说:“小杨,深圳是经济特区,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从此,杨宏海带着对这座移民新城的历史使命,奔赴在热火朝天的经济特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向“文化深圳”践行者的历史进程。


一、筑梦深圳:在特区文化征途上开拓创新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杨宏海和同事们每天深入“三来一补”企业、边陲海关、乡村城镇以及旅游风景区调研。可以说,深圳特区的每一个“文化现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将调研情况写成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作文化决策参考。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却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事实上,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其意义绝不只是经济改革,同时具有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深圳文化一直引起全国的关注。尤其是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在深圳形成的观念文化,更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一度令深圳声名鹤起,备受关注。1986年11月,文化部在厦门召开“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由杨宏海执笔撰写的《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一文在会上交流,引起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注意。在他的建议下,本次大会中间穿插召开了一次“特区文化研讨会”,大家对特区文化如何“特”展开热烈讨论,由此所引发的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事件。

杨宏海与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合影

  1988年,而立之年的杨宏海作为深圳的年轻代表,荣幸地获得了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机会。8月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代表济济一堂,他们中间有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大师,也有近年来涌现的文坛新秀。会议开幕之前,秦牧、关山月、黎雄才、潘鹤、张良等广东代表团的代表相继走了过来,他们听说杨宏海来自深圳,都关切地询问特区文化的情况。下午三时,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小平步履稳重,神采奕奕地来到代表们中间,与前排的代表们一一握手。向全场的代表们挥手致意,人民大会堂一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988年杨宏海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

  参加全国“文代会”,是深圳给予杨宏海莫大的荣誉。由此他也意识到,深圳就是一个只要你努力工作,哪怕是做出一点成绩,也有可能给你更多机遇的城市。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特区文化研究也进一步引起关注。时任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研究后,决定成立由文化部与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特区文化研究机构。其主要的工作职能是:为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港澳回归及文化上的平稳过度提供决策参考。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降临在杨宏海身上,杨宏海受命负责联系文化部开展策划与筹建工作。

1996年在上级领导支持下,杨宏海聘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为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7年,杨宏海出版文化专著《文化深圳》,图为余秋雨教授为该书题字

  1993年12月1日,“特区文化研讨会暨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深圳迎宾馆隆重举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以及来自五个经济特区及国内有关城市的领导及专家共80余人出席盛会,共同研讨“特区文化”以及庆祝“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会议刚结束,杨宏海随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招聘专业人才,一时应者如云。记得杨宏海在北京大学招聘时,出了一道笔试题目《我心目中的深圳文化》,年轻的学子们纷纷挥笔疾书,以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他们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美好憧憬。

  作为深圳市政府文化工作的智囊团,杨宏海带领这支年轻的研究团队,对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圳文化发展的诸多课题进行开拓性探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委托,杨宏海带领一个课题组对华侨城文旅集团展开一个月的调研,率先撰写系列文章介绍华侨城文化产业,成为国内最早推介深圳文化产业经验的科研团队。同年,杨宏海及其团队受命筹备深圳首届文化工作会议,起草《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5-2000)五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将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写入深圳“九五规划”之中,使深圳成为继上海、广州之后少数几个率先开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城市之一。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重视支持下,杨宏海带领的文化团队取得系列文化研究成果

  1996年,杨宏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推荐担任深圳市委组织部专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配合联谊会领导牛憨笨、倪嘉瓒院士开展社会专家服务与对外交流工作。

1996年,杨宏海当选深圳市委组织部专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与牛憨笨院士、倪嘉瓒院士、胡经之教授等联谊会领导合影

  2000年,受市委宣传部委托,杨宏海与熊源伟、岳世果等人,参与创作歌舞剧《祖国,深圳对你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讴歌深圳改革开放二十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杨宏海调到深圳市文联任专职副主席,直到退休。在30多年的特区生涯中,杨宏海一直与“文化”结缘,他参与发起创办“深圳读书月”、“深圳文博会”、参与策划“市民文化大讲堂”,参与深圳与中国作协合办的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工程任办公室主任……2011年,杨宏海撰写80万字的专著《我与深圳文化——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上、下册)出版,为深圳文化留下了许多鲜活的史料。

杨宏海著《我与深圳文化—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上下卷),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二、先行先试:打造“打工文学”与“阳光写作”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掀起打工热潮。“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大批外来劳务工人员不断奔涌至深圳这个打工大潮的最前沿,他们白天在流水线上紧张工作,下班后却无所事事,“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打工群体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文化需求如何满足?“大家乐”自娱广场和“打工文学”这两个文化现象应运而生。通过调研杨宏海认为,外来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同样重要,要重视外来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关注和扶持“大家乐”和“打工文学。”这个建议被深圳市委市政府吸纳,深圳开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举办各种关爱外来工的活动,杨宏海作为政协委员提交“创办外来青工文化节”的提案也得到吸纳,为特区建设者提供种种文化福利,一直延续至今。

  深圳是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文化现象。杨宏海最早关注并跟踪研究打工文学,先后推介张伟明、林坚、黄秀萍、王十月、郑小琼等打工作家,主办了八次“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坚持锲而不舍地搜集、整理打工文学资料,编撰整理出版了《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打工文学纵横谈》等6部专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大批文学评论家对此积极关注并发表评论,称之为“最有广东特色的文学品牌”,亦引起了韩国、日本、美国、荷兰等海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2007年,莫言应邀前来深圳作文学讲座,他在这次讲座中专门提到打工文学,他说:“杨宏海先生将他主编的一本打工文学专集送给我,我感觉到打工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而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文学水准。这里边已经有了新人的形象,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见《深圳商报》2007年8月15日《力推打工文学登上主流文坛》作者:张贺敏)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等一批文学评论家也一直关注、扶持、推动打工文学,部分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坛的版图。因在打文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杨宏海被称为“中国打工文学之父。”

杨宏海长期研究打工文学,先后主编出版《打工文学备忘录》《打工文学纵横谈》等6本专著

  在文化深圳之路上,杨宏海除了首倡打工文学,还率先关注在校园兴起的青春文学,他发现深圳建设者的下一代中有众多喜爱文学创作的好苗子。继当年杨宏海推介育才学校学生郁秀的小说《花季雨季》之后,2004年,杨宏海会同深圳市教育与出版部门的负责人,发起创办全国首家“中学生文联”,以加强校园阅读文化与人文教育,发现并推介妞妞、张悉妮、林培源、袁博、赵荔等文学新苗,使深圳成为“青春文学”重镇。同时,邀请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世界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等学者就“阳光写作与人文教育”、“青春文学与创意未来”等专题进行对话,推动深圳的青春文学创作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

2008年,中宣部、中国作协、深圳市文联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杨宏海率王十月等10位作家出席

  由于深圳“打工文学”与“青春文学”在全国颇具影响。2006年,杨宏海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理论创新奖”,同时入选《南方都市报》“影响2005年深圳的思想者”。


  二十一世纪的深圳文坛,展现出一个新兴移民城市的多姿多彩。文学、音乐、美术、文创设计等艺术门类佳作迭出,日益引起全国文艺界的关注。2006年,深圳市委与中国作家协会合作启动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杨宏海作为工程办公室主任,配合上级领导与中国作协,带领工作团队扶持了100多部作品,举办了颇具规模的改革开放文学论坛,邀请全国著名作家60余人来深圳考察采风,组成作家考察团到欧洲访问学习,推动文学家对深圳的关注和市民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当年盛大文学网络进行“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评选活动,深圳位居全国第四。人们欣喜地发现,深圳,这个曾经的“文化沙漠”正在朝一片“文化绿洲”逐渐蝶变。

2021年,在第五届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上,杨宏海做主题演讲

三、不忘根脉,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杨宏海的祖籍是梅州,作为一个客家人,杨宏海深受客家先贤黄遵宪“吾粤人也,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的文化担当精神影响。刚到深圳之初,杨宏海撰写的《黄遵宪与民俗学》一文,被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推荐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荣获1986年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为当年深圳荣获省社科成果奖第一人。

作为客籍文化学者,杨宏海长期致力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深圳历史上以客家人居多,客家文化内涵丰富,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特区新文化的重要任务。在深圳文化局工作期间,杨宏海率先创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带领团队采风问俗,搜集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遗产,首次参与主编出版深圳历史上第一本《深圳民间歌谣》。1997年,杨宏海最早在报刊撰文呼吁挖掘深圳本土人文历史资源,而后作为深圳市和广东省政协委员,杨宏海多次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呼吁保护深圳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保护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引起了社会关注。2004年杨宏海提交的《关于大鹏所城收归市管的建议》,荣获市政协提案一等奖。

  2006年,在时任市对台办主任、现任政协主席林洁支持下,杨宏海参与策划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两岸一家亲,共叙客家情”文化交流活动,以富有文化特色的内容,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中央台办表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客家交流活动,由此促成创办每年创意12月的“深圳客家文化节”。

受深圳市对台办委托,杨宏海参与策划组织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为更好地守护文化根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杨宏海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口号,去实施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实践。在2007年第二届“深圳客家文化节”期间,杨宏海在深圳大学发起举办“滨海地区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率先开展“滨海客家”研究,在《深圳特区报》作了报道,为“客家学”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


  2009年,经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批准,深圳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之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成立,这是国内首个以个人命名的客家文艺工作室。工作室与深圳大学携手,由杨宏海编剧,赵艳总导演、何亮作曲,共同推出了一部融歌、舞、诗、画等为一体的客家风情歌舞剧《月照围楼》,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三天,好评如潮。《文艺报》专文评价,赞该剧为“客家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客家舞台艺术精品,该剧荣获创意12月最佳创新奖。


图为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副校长李凤亮与杨宏海等人出席研讨会

  此外,杨宏海工作室还推出“客家流行风”、《客家金曲》等专辑,《南粤客家围》等论著,以及参与发起编纂广东省第一部《客家文化系列丛书》。杨宏海个人先后被坪山区、龙华区、龙岗区与梅州市聘为文化顾问,与工作室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以团队方式参与该区的文化规划、项目策划与创意运作。2011年2月,工作室专家团队推出歌舞剧《岭南三韵》和《客家金曲》等文艺精品,与嘉应学院等单位合作,200多名演员将客家、广府、潮汕三个民系的艺术经典精彩呈现,在保利剧院上演,深受观众喜欢。晚会后举行《岭南三韵》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并在深圳大学,光祖中学,塘朗小学等深圳大、中、小学举办“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


  退休后,杨宏海担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应聘《客家人》杂志总编辑,参与出版客家文化丛书、撰写《新编客家家训》成为部分学校课外教材,继续为文化深圳奉献余热。2017年以来,杨宏海率领客家团队先后应邀入驻龙华区、龙岗区,深耕本土客家文化,挖掘整理客家山歌等“非遗”资料,发起组织举办中国龙华客家文化艺术节,并创作《相会羊台山》《羊台山放歌》与山歌小品《民族精神传万年》等原创节目。策划“羊台山全国山歌邀请赛”,引来“刘三姐”黄婉秋等大批山歌艺术家、使深圳客家文化扩大影响而备受关注。


由杨宏海任总策划的中国龙华客家文化艺术节,同时举办“全国民歌邀请赛”,邀请“歌仙刘三姐”等艺术家前来助阵

  2020年,杨宏海客家工作室与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签订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工作室落户鹤湖新居。尔后,杨宏海应龙岗区委宣传部之邀加盟“鹤湖智库”专家团。他提出立足龙岗实际,将龙岗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客家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议。为此,他梳理出深圳(龙岗)“滨海客家”三百年“六大贡献”的历史,将其进行科学研究,已列进龙岗区委宣传部重点课题立项。

2021年,杨宏海应聘“鹤湖智库”专家团队。图为应聘后与国务院参事王京生、龙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易玉琨等合影

  早在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中国移民纪念项目”落户梅州松口,标志着客家移民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承认。杨宏海发起“客家移民文化研讨会”,撰写《海上丝绸之路与梅州“客侨文化”》的论文引起关注。2021年12月,在梅州市举办的“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杨宏海与工作室助理吕莉撰写《“滨海客家”与“客侨文化”》论文,进一步阐述了“滨海客家”与“客侨文化”的关系,首次提出深圳滨海客家与客侨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构想。

  不久前,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特邀杨宏海作《滨海客家的深圳故事》讲座,以清代以来六个重要历史事件,展示深圳客家人为祖国和民族所作的突出贡献。今年春节,深圳电视台“大湾区寻年味”栏目,特邀杨宏海作为客家文化代言人。


  当前,国家正实施“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莞惠”海外的客家同胞以及有客家人血统的外籍人士,是实施“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战略“人心相通”的重要对象。加强“深莞惠”地区与海外客侨之间的文化交流,挖掘人文湾区“滨海客家”的岭南文化特色,可增强大湾区的岭南文化圈的文化认同,增强大湾区“人文湾区”的文化凝聚力。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对“滨海客家”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对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意义重大,是“文化深圳”新的历史使命。

杨宏海应聘担任梅州客家文化艺术节总策划

  青春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周年,而杨宏海从原乡梅州迁居深圳特区也有三十多年,他把人生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深圳。在这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杨宏海几乎参与了深圳文化建设开拓的全过程,参与了影响深圳文化发展的绝大部分重大文化实践,深圳也已经成为令杨宏海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第二故乡。

  诚如胡经之先生的评价:“杨宏海的文化深圳之路,既圆满地完成了‘前30年’文化研究的‘理论拓荒’,又为‘后30年’特区文化探索创新开道首航。”

  深圳市政协与《深圳晚报》开辟《深圳口述史》专栏,对杨宏海专访的标题是:《杨宏海:最好的30年都在探索深圳文化谱系》。是的,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里,杨宏海有幸与许多“开荒牛”一道,最早参与“文化深圳”建设,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如今,在南中国这片最神奇的热土上,一种开放、包容、创新、充满活力的深圳文化,已从曙光初现到朝阳出海,景象蔚为壮观。衷心祝福杨宏海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文化深圳”的征途上辛勤耕耘,砥砺前行,“艺术之树春常在,满目青山夕照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