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苦情戏,表情要到位,眼泪要自然流出……”2019年10月7日,宁化县城郊镇举办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节,巫高祁剧团应邀演出老戏《赵玉林》,趁着演出前的空档,团长巫英章一边整理道具,一边给演员讲戏,他将老戏进行适当改编,融入现代元素,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 城郊镇巫高村距宁化县城15公里,是一座偏远的小山村。巫英章家住巫高村,今年71岁,1969年,他奔赴陕西城固县,成为一名工程兵,1973年退伍后回到巫高村务农为生。 宁化祈剧由湖南祁阳县传入,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1958年,巫英章的父亲巫家泝筹资购买道具、服装、乐器等,成立巫高祁剧班,自任班长。他专门从江西赣州请来两名师傅,长驻巫高村教大家学祁剧,30多名学员轮流做东,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师傅。 ![]() 后来,因历史原因,巫高祁剧班基本没运作,直至1976年才开始重振旗鼓。1978年,巫英章和哥哥巫英品、弟弟巫英敏跟着父亲学祁剧,经常外出表演。因为文化水平低,起初巫英章只在后台负责敲锣打鼓。 ![]() 巫英章(左一)在后台打鼓 每年演上百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化有业余祁剧团35个,每逢红白喜事和传统佳节,村民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好几天。巫英章一年要演出50多天,上百场,在有的村庄曾连续演出一个多星期。每逢元宵、中秋等佳节,宁化县都会组织大型的祁剧汇演交流。“所到之处,我都像明星一样,人家争着请我喝酒……”谈起当年的演艺生涯,巫英章满脸陶醉。 1982年,巫英章正式接任父亲的团长职位,改名巫高祁剧团,长年承接寿戏、谱戏等业务,盛极一时。“从艺以来,我先后收授徒弟5名,如今大多已转行,只有巫定珠还和我们一起演祁剧。”巫英章坦承,身为一团之长,要做的事情太多,他逐渐从台前退到幕后,演出前说戏、整理道具、帮演员化妆,演出时常在一侧敲锣打鼓。 ![]() ![]() 巫高祁剧团属草根剧团,现有演员18名,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他们的足迹遍布县内各乡镇及明溪、建宁等地,甚至远赴江西演出。巫英章每年投入数万元,添置演出设备,并陆续招纳演员。 虽然剧团条件有限,下乡演出条件艰苦,演员每次都是自带被子打地铺睡觉,但大家一想到演出受欢迎,一想到自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心里就美滋滋的,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坚守中的期待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兴的娱乐渠道不断涌现,城乡娱乐方式不断更新,祁剧的辉煌慢慢褪色,观众也迅速流失。 “演祁剧早已不能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如果不是因为爱好,大家很难坚守下来。”巫英章坦承,祁剧难学,出演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不愿学,他的两个女儿出嫁前也演过多年祁剧,后来都不演了,剧团演员年龄老化,最年轻的演员巫根珠也年近不惑。今年7月,巫英章的哥哥巫英品因病去世,剧团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除了巫高祁剧团,如今宁化还活跃的祈剧团只剩下河龙祁剧团、中沙石门山祈剧团、安远祈剧团,保留剧目有《赵玉林》《大天官》《向阳镜》《二度梅》《珍珠塔》《满堂福》等数十个。 ![]()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农村有红白喜事请祁剧班子演出的传统,巫英章带领剧团走进农村,让祁剧发扬光大。巫高祁剧团大多保持着古老祁剧以弹腔为主的唱腔体系,内容陈旧,节奏过慢。为了让祁剧走得更远,巫英章对老戏进行改编,也常新创剧目。他多次前往清流、长汀、江西石城等地,与当地的祁剧爱好者进行交流,将现代内容融入老戏中,着力创新剧目。 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舞台体验,巫英章添置了演出服、道具及LED显示屏,无奈还是留不住观众。“舞台上,帝王将相的盔甲和袍服,‘十蟒十靠’我全有。”巫英章感慨道,尽管资金不足,他还是想方设法添置装备,有的道具如枪、棒都是自己做的。 “传承和弘扬祁剧文化,努力做观众喜欢的演员,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巫英章表示,祁剧难学,师傅需不厌其烦地口传心授,徒弟要认真揣摩和灵活运用,无奈年轻人不愿学,祁剧传承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 人才是祁剧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是巫英章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帮助祁剧度过难关,让祁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
冯秀珍,1955年出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汤村,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学术部主任,欧洲客家文化协会特聘顾问,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馆长。撰写了《客家文化大观》《北京客家》《客家文化研 ...... >>
白莲池·客家传统手艺人丨周聪贵的“舞龙”人生,舞出非遗传承大舞台 ...
时代呼唤“匠人精神”,传统技艺也需要“匠人精神”。希望客家传统手艺能够传承下去,也致敬这样得老手艺人!... >>
半路出家,弘扬客家茶文化!来看国家一级茶艺师刘锐君的“追茶梦” ...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刘锐君不仅自己学习茶艺,还创立了梅州市梅花茶艺队,通过茶艺培训培养了一批茶艺爱好者,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至目前,刘锐君共培养了5名国家高级茶艺师、4 ...... >>
纺纱织布,是客家人的传统工艺。因许多客家地区不种棉花,无棉可织,而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很适宜在南方湿润的土地上生长,当地客家妇女因地制宜,发明了苎麻纺织,于是便有了能纺善织的客家纺娘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