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香港,有乡村吗?有乡村振兴的需要吗?带着这些问题,就读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修读高级公共管理硕士课程的4个香港学生,以及1名修读公共管理硕士课程的内地学生,将香港乡村荔枝窝作为研究样本,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最终一举夺魁。通过此次大赛,学生们和指导教师总结了一条通过自下而上,实现传统乡村在社会生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方面多元创新的实践路径。对客家乡村荔枝窝村振兴路径的借鉴价值,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 样本:客家乡村—荔枝窝 荔枝窝全景 穿过香港繁华的街道,掠过一排排高楼,伴随“香港有乡村振兴吗?”“有乡村振兴的需要吗?”的疑问,眼前浮现一个香港客家村落——荔枝窝,村庄位于新界东北地区,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绿水之畔,山坡小屋依山而建,鸟鸣青翠洒满山间,一串客家山歌响起…… 这是获得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冠军的清华大学“香港乡村振兴队”参加大赛时,播出的荔枝窝案例介绍视频中的一个片段。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11所院校的2110支队伍报名,参赛人员逾11000名。 在香港700多个村落中,历史悠久、颇具规模且保存完好的荔枝窝已蜚声海外——2020年,荣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奖。 荔枝窝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盛,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时的衰落,近年来重现生机。其间,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等人已为村庄复兴奉献了10余年。 因不想让荔枝窝这处承载了当地人心中的“根”之所在隐没于大山深处,社会力量联系相关机构,筹集资金和项目建设,荒芜多年的荔枝窝就此得以恢复生机。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教授和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主任慕玲,以及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戴瑶联合指导的“香港乡村振兴队”,在参加案例大赛时,便将研究样本选在荔枝窝。 自此,就读于清华大学 EMPA(香港政务人才项目)的香港青年邢文威、尚海龙、梁志恒、莫盛凯和MPA 学生蒲晞,与荔枝窝的缘分就此展开。 在五位青年学生眼里,从大赛开始,荔枝窝等乡村已经不再是一处游玩打卡景点,而是要作为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了。 调研:自下而上激活乡村功能核心在哪? “香港乡村振兴队”在荔枝窝调研 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和所处地域,“香港乡村振兴队” 成员各有分工,指导、调研、理论分析、撰写案例等步骤接续进行。 他们调研得知,乡村的困境相似而艰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簇拥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不少人陆续离开乡村进城。就算年纪大了回流,也只是暂住。因为交通不便,缺少基建配套协助,乡村在寂寥中逐渐衰败、凋零……这是一个乡村振兴失败的案例吗?调研一度陷入瓶颈。 然而,随着实地考察的深入,与不同人访谈后,调研工作意外柳暗花明。 几位学生基于6次实地调研,9次关键拜访,结合12位关键人物的讲述勾勒出案例全貌。之后,选择乡村振兴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从理论视角揭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功能如何激活,如何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如何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这三大问题。 多年致力于三农研究的王亚华称,综观全球,乡村要振兴,核心是激活乡村独特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荔枝窝的振兴同样循此规律。其中,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是基础,通过有效治理,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激活乡村功能,实现城乡共融。当人、资金回流,土地价值获深度挖掘后,就可能带动产业、生态和文化振兴。 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如何实现,乡村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的问题,也在团队成员的调研中揭晓答案。 据荔枝窝案例报告内容显示,自2013年起,社会组织发起、大学参与、企业推动了“永续荔枝窝计划”。在多方资金和专业团体支持下,九大复耕项目和来自城市的新农户营造了全新的乡郊文化景观。其中,香港乡郊基金和香港大学协助荔枝窝村民重整治理架构,梳理土地拥有权等问题,慢慢发展出新的在地产业,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图景。 现在,师生们谈起荔枝窝,满是兴奋。当地建起了农区,产出的自有品牌稻米、咖啡豆,在网购平台上线;依风水学建设的村舍、度假屋、客家菜、风水林等客家特色景致吸引了游客和从城市而来的新住民,有的已在荔枝窝住了四五年。 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并预留10亿港元进行乡村振兴探索。 在访谈中,王亚华还重点提及,“领导力”是促成多元主体协同形成集体行动的核心。不同于内地通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制度安排提供有力保障,从香港荔枝窝案例中可发现,通过社会组织供给的领导力,打破了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局。 多方建设、深度调研,参与其中的人们也体验到如何通过自下而上路径,实现传统乡村在社会生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方面的多元创新。 意义“”多个“第一次”背后 打开一扇传播香港的新窗口 清华大学EMPA香港项目,是内地首个涉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项目,旨在为国家、为香港培养知国情、懂港情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清华大学“香港乡村振兴队”开发的荔枝窝案例打开了一扇传播香港的新窗口。大赛之后,内地更多人开始关注香港乡村,并探寻香港的经验对内地乡村振兴的借鉴价值。 |
1997-2022,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
7月1日,我们迎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广大粤籍侨胞尤其是港澳侨界同胞心中倍感温暖、倍受鼓舞,纷纷送上对香港的美好祝福,共话香港美好明天。... >>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
愿客家学子继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不负韶华... >>
愿祖国繁荣昌盛...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